(第1期)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2004年10月
[编者按]:热烈祝贺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学隆重召开!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心准备的会议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具有很高的质量,丰富了我国宪法学理论资源,对我国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建构以及宪政法制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迪价值。为了便于与会代表能够在会后进一步交流和探讨,特将每一单元的主要研讨内容、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以简报的形式汇编起来。由于时间紧,本简报所记录和整理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如果存在遗漏或准确之处,请批评指正并予以谅解。
2004年10月23日上午九点,中国法学会宪法学2004年年会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康宾馆隆重召开。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龚廷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孙在雍、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庆福同志、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宝根、江苏省政法委副书记缪蒂生、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党委副书记、副检察长吴汝信、江苏省法制办主任孙如林、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方晓林、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腊生等在主席台就座。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的与会代表将近200人参加了开幕式。
王宝根副书记在开幕式上指出了当前加强宪法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并对本次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能为各位与会代表提供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感到非常的荣幸。
缪蒂生副书记在开幕式上指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法治江苏”这一战略目标,是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不仅要求经济上的发达,而且要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社会的法治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斐然的成就。
孙在雍副会长在发言中,首先代表中国法学会对承办本次年会的南京师范大学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在开幕式上,他指出50年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对加强宪法权威无疑有重大意义;这部宪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在五四宪法颁布50周年之际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其特点,分析其地位与价值;同时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要求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都需要理论支持。孙会长在讲话中还指出司法制度也是我国宪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司法改革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正在逐步的深入,宪法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司法改革的实践提供宪法依据,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公民权利的目标。最后,孙会长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为宪法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提出本次会议仅仅是一个开端,以后各位专家学者仍需要继续努力,提高宪法学的地位和权威。
张庆福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对2004年我国宪法学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点评。他指出,2004年对我国宪法学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五四宪法制定50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周年,这不仅是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大事,也是宪法学界的一件盛事,八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和选举法等的修改表明我国的宪法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张教授还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和主要讨论议题。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宪法50周年的历史回顾及展望”,在此主题下,包括四个讨论议题:五四宪法的历史回顾及其历史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十周年;新中国宪法学五十周年;司法与人权保障。张教授认为,历史证明,五四宪法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宪法,为我国的宪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行宪法正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的,认真研究五四宪法,以便更好地完善现行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保障,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发展,才能有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建设的一项基本经验;五四宪法推动了我国宪法学研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探寻我国宪法学发展轨迹有利于促进我国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宪法是人权的保障书,五四宪法开创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新局面,对于更好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是极其必要的。张教授指出,在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指导下,必须深化新中国宪法学的研究,抓住实践中的新问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扩大宪法学的研究领域;大力开展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加强对外国宪法的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宪法制度;但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在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随后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举行了理事会议对其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在理事会议召开的同时,非理事成员乘车参观了南京师范大学的仙林校区,这是上世纪末刚刚建成的欧式风格的新校区。代表们参观了图书馆、阳光塔和后山音乐台等较有特色的建筑和景观。代表们纷纷合影留念,将仙林美景和这次会议期间的良好心情珍藏。一位代表说:“新校区体现了南京师范大学面向未来加速发展的雄心,新校区和老校区不同的建筑风格也正说明了不同学术思想在这个学校中可以良好的沟通交融。”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0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