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是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人权领域的国内第一份学术期刊,创刊于2002年。自2015年第1期起,本杂志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人权》杂志为双月刊,以中、英两个文种出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追求学术创新,积极增进国内外对中国人权事业的广泛了解,全面展示并推进中国人权理论的创新,积极关注国际人权理论和实践的进展,促进与各国在人权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提升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人权》杂志中文版的主要栏目包括:特稿、本期聚焦(不定期的专题研究)、学术专论、学术述评、研究报告、学术争鸣、人权知识与资讯等。我们欢迎以人权、权利等主题的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诸领域的论文。
本刊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人投稿。敬请投稿者关注以下诸项:
(1)所投稿件须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发表过的论文。本刊反对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文章引证符合规范。投稿时请附文章的“内容提要”、“关键词”和“英文摘要”。
(2) 本刊用稿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稿件采用后编辑部会及时与作者联系。作者寄出稿件后两个月未获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3)本刊对所刊发的文章享有两年专有使用权(包括以电子文本、繁体字、翻译等形式出版发行的权利)。期限从稿件正式发表之日起算。作者如不同意该约定,请在投稿时予以明示。本刊对所刊发的文章享有专有出版权。
(4)本刊不收审稿费及版面费,也不接受以发稿为目的的任何其他赞助。稿件一经刊用,即向作者支付稿酬,寄送样刊。
本刊投稿平台:www.humanrightscn.com 。投稿邮箱:renquan@renquanzazhi.org
附:注释体例举要
(1)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2)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引用非原始资料时,请注明“转引自”。
(3)引用同一文献在首次后样式为“同注×”,非直接引用为“参见注×”;并根据需要标注作者、页码。
(4)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出作者姓名。
(5)请规范数字用法,凡用阿拉伯数字并无不妥的就不用汉字表示数字,非直接引用法条的序号请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正文)。
注释及参考文献范例:
著作、教材类: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② 谷春德:《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页。
③ 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论文类:① 罗豪才:《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人权》2013年第6期。
文集类:① 董云虎:《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尊重和保障人权》,载《“‘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3页。
译作类:① [美]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报纸类:① 朱力宇:《建议修改母婴保健法》,载《人民日报》,2003年9月10日。
古籍类:① [清]沈家本:《沈寄�m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辞书类:① 《新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网络资料类:①常健:《人权保障“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载http://www.humanrights.cn/cn/zt/tbbd/47/13/t20140522_1176210.htm,2014年6月12日访问。
英文类:①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revised edi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43.
② See Roscoe Pound, 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9, pp.179-180.
③ I. Seidl-Hohenvel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nd ed.,
④ Joseph Raz, “Legal Principles and The Limits of Law”, 81 Yale Law Journal(1972), p.839.
⑤ H.L.A.Hart, “Jhering’s Heaven of Concepts and Modern Analytical Jurisprudence”, in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269-270.
其他的外文文种:依照该文种注释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