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介绍
一、计划简介
“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旨在考察并发掘具有学术兴趣、学术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通过选拔的学生,法学院基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重点培养其学术能力,培育和储备高端学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1.学术规范:培养学生遵守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和研究方法,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培养学生规范学术、严谨学术的良好习惯。
2.学术思考:通过案例研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养成积极进行学术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术兴趣,形成学术思维进路。
3.学术关怀:通过发现社会现实和现有体制中的法律问题和案例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学术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学术信仰、学术责任和学术关怀。
三、培养路径
1.注重过程,参与式成长: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提供平台和资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强化课程、研讨、调研、阅读、分享等多位一体的培养路径,重视过程培养。
2.循序渐进,体验式成长:尊重学生成长和学术培养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讲究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术研究进路,为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3.兴趣为先,分享式成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在分享的过程中激发潜能。
四、培养计划
模块
|
项目
|
内容
|
导师指导模块
|
创新人才计划遴选委员会
|
学院召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创新人才计划遴选委员会,对申报人的学术兴趣、知识储备和学术研究潜力进行考察和选拔
|
为候选人安排发展指导老师
|
组建导师团,为候选人安排发展指导教师,导师通过读书报告、论文写作、课题计划研究等方式,负责对候选人的学术发展潜力进行考察。
|
|
学术训练
|
学术研究方法专项训练
|
开展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理论主文献研读、案例分析方法、法学前沿、文献检索等培训。
|
系列学术讲座/沙龙
|
开展法学前沿、现实案例等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系列讲座/沙龙,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开展的专项主题讲座。
|
|
课题研究
|
在老师指导下, 结合自身感兴趣的专业和主题,参与文献研究或课题调研,讨论存在的争议问题及主要观点。
|
|
“经典阅读”小组
|
推荐经典阅读书目,在老师指导下研读法学著作,分享感受,撰写读书笔记
|
|
学术电子刊物
|
编纂一份学术电子刊物,关注基础理论和前沿学理问题
|
|
专业外语能力培训
|
对法学专业外语能力进行培养,掌握语言工具
|
|
论文撰写
|
学年论文
|
项目期间,学生需要撰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学年论文。
|
提交主文献研究报告
|
项目结束后,学生提交一篇主文献研究报告。学院将召集遴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学术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7年10月23日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