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对本科生考卷和作业的讲评

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后对考卷、布置作业后对作业的讲评,都是很有必要的。不论是考试,还是作业,其目的都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效果如何,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不仅仅是知道一个分数,而且应该知道分数是怎么“失”的,自己在哪里“得分”,在哪里“丢分”,由此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以利今后改进。但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往往没有安排这一环节,通常考试完毕课程也就结束了,作业通常也是期末最后才交,对于只有一学期学时的课程(如宪法学)来说,老师没有机会再与同学们在课堂上见面,……直至微信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开始在师生之间建立微信群后,我才终于想到利用微信群讲解试卷和作业,可惜这已是我临退休的前两年,因此有关“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在此只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2018、2019级本科生期末考试和作业的讲评情况(其中2019级的作业是否进行了讲评以及讲评内容在电脑里没有找到)。

一、考卷讲评(2019年1月20日)  

刚刚把卷子改完了,跟大家说一下吧。

首先是没有不及格的,这一点请大家放心。60多分的大概有五个左右,80多分的大概有十八、九个,没有上90的,其余的就是70多分了,最高分是87,有几个86分的。

前面的填空、选择、改错三大题就不说了,重点说一下后面两个题,就是第四个简答题和第五个论述题。

这次的简答题是为半总统制画图,作者注:在课堂上已经要求同学们就总统制、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政体形式画过图,有一点基础,否则对本科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这道题其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题,普遍的错误呢,就是把这个政体画成一个正方形的四角――总统、总理、议会、内阁分别为四个角。只有少数的同学把总理和内阁放在一起了,有的是放在一个筐里,有的把二者画的比较接近,有个别同学把总理画在议会里边了,这些理解都是比较对的,半议会制有议会制的特点,就是内阁在议会里边。有的同学把议会分成两部分,在议会这个框里面分出了在野党和执政党,执政党占多数,占了一大半,这个理解是对的,但是他把内阁又划到议会外边去了。实际上议会中的这个大多数的执政党是主政的,内阁是在其中产生的,所以内阁应该画在议会里边的这个执政党里,而内阁的头就是总理,总理应该处于内阁的核心。这个题目分高的不太多,高分的话也就12分,大部分人在8-10分之间(满分15分)。

这次的论述题是写关于模拟民主投票的体会。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把民主的含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区别,这些教材上的、课堂上的笔记都往上堆,和这次投票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个是很糟糕的。如有的同学谈到资产阶级民主,我们那天投票哪有资产阶级啊?谁是资产阶级啊?这都是生拉硬扯,像这样回答问题,就是反正只要和民主沾边的内容,什么都往上堆,然后让老师在骨头里面挑鸡蛋,看看能不能挑出一些给分点。这可能是长期的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答题方式,但在大学,作为写论文的话,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糟糕的,就是跟主题有没有关系的,反正什么都往上扯,实际上离题万里。这一道题有33分,显然是让你们写个小文章的,但许多同学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而是把学过的知识点不加选择地往上堆,这就跑题了。

另外一种情形是围绕着这次投票来写,这是比较好的,不扯那些没有关系的知识点。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这种围绕是不彻底的,是在这两个方面游移,比方说一开始说民主的民是什么,民主的主是什么,然后直接民主、间接民主,这个也扯一通,但后面开始说我们这次投票怎么怎么样。差别呢,就是有的人是说前面那一部分知识为主,然后把这次投票附带的在后面讲几句;有的同学则把民主的含义等等一笔带过了,说的比较简单,就第一小段,然后后面重点是分析这次投票中的一些现象,这样的话就比较好。还有个别的同学也说到了民主的民,民主的主,但他是穿插在里边的,结合的比较自然,这个也不错,比方说民主的主,他说这个主的事情不能和这个民主的民完全没有利益关系,否则就可能导致投票人对这个事情不关心,等等,他是结合这次投票中的现象来谈的,结合的比较好(因为是模拟所以与投票人没有利害关系,大家不当真),说明运用知识还比较活。

有很多同学罗列了很多方面的体会,我觉得是不是有点受我写的那个文章的影响,作者注:在课堂上做了“模拟投票”之后,曾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马岭:《品位民主――记一堂“模拟民主投票”课》,《法学教育研究》第9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在考试中一些同学显然在“重复”该文中的论点)但我是作为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投票做一个总结,所以我要把方方面面都总结到,但是作为亲历者的你们来说,重点应该谈自己的感受。当然,你说我自己的感受不止一点,可能有很多点,那谈很多点也可以。但是有的明显的就不是你的感受,什么资产阶级民主啊,什么巴黎公社、古罗马,等等,这些明显的跟你这次投票的感受是没有关系的,不太可能是你这次投票感受出来的。有些同学紧紧围绕着自己的感受来写,这就比较好,有一些“点”谈的也很好,比方说根据这次投票的情况,有同学谈到了民主可能会导致分裂,不但不利于团结,可能还会制造新的矛盾,……像这样的点就非常好,有思想性,也深刻,但可惜都是作为七、八点当中的一点来谈的,一笔带过了,如果围绕这一点来深入展开的话,比方说民主是怎么导致分裂的,开始大家都是一团和气的,都是高高兴兴的,后来分歧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为什么后来这个裂痕越来越大,这里面是不是有情绪化的因素,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你都可以分析,也可以把课堂上讲过的民主的一些特点带进来(比如有同学谈到民主不适合什么领域,在哪些机关应该实行首长制),……最后你可以提出来一些建议,像有的同学提出来是要搞民主,但如果出现僵局的话,应有一些调节的机制以缓和矛盾,有同学提出来在程序上可以暂停投票,然后在背后做一些工作,有的提出来由班委来进行决定,那么就是改成间接民主了,等等,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是这样写的话,就非常好了。

还有一个同学反省了自己当时的一些心理活动,这是非常好的,有反省能力本身就非常好,一个人提升的空间和他的反省能力有很大关系,这样的文字让人读起来觉得特别真诚。而那些满纸都是民主套话的,给人感觉就是不真诚。比方说我们这次投票的时候,有一些人自始至终在投弃权票,很坚持自己的主张,坚决拒绝别人的“拉票”,但我没有看到一个同学写他为什么一直要坚持弃权,其实你写一下自己的心理活动,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写得很生动,很真实,很有价值。当然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导致的,只要一落实到文字上,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藏起来,掩饰起来,就不把真话说出来,就开始一堆一堆的套话往外冒。其实你写作的时候,是不是带着一种真诚的态度和心情,是很不一样的,读者肯定是能感觉出来的。我们说写作要有一种真诚,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说套话、空话有关内容的总结,可参见马岭:《对模拟民主投票的再思考》,《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1期,5000字

这道题得分最高的是30分,可惜该同学前面的题答的不太好,所以整个卷子还是没有上90。大部分的同学这道题在20分到24分之间,26分和28分算是比较高分的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一下,我为什么把第四题和第五题都出成非常活的题目,就是不鼓励你们死记硬背。在我的讲课当中我也一直在说,大学其实应该是你们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记忆上,记忆是电脑的强项,人脑的记忆功能可能会被它取代,我们人脑应该更多地用来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尽快地转变会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

这里讲的是卷面成绩,占70%,最后的成绩还要加30%的平时成绩。

 

二、作业讲评2019年1月23日)

今天给大家把作业改完了,我还是稍微说几点吧。这一学期出的作业题目是“《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中的政体之比较”,并鼓励大家在这个大题目下自己选择更小的题目,也可以写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与老师出题无关)。有关内容的总结,可参见马岭:《<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之比较――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2018级学生作业的总结》,《中国宪法年刊》2018年卷,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27000字)

我觉得这个作业写的比你们的考卷要好多了,没有那么多的套话,很多同学都还是有感而发,并提出了一些好问题,而且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觉得很可喜啊!还有大家都很注重条文,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来说,查文本这个意识已经开始有了,大家都在比较当中反复引用条文,这是非常好的。

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个别同学基本上是在罗列条文,没有比较和分析。比较和罗列不是一回事情,不能用罗列代替比较,比较不是把条文堆积在一起,或简单地分个类,给人的感觉像一个提纲,不太像一篇文章,还是有点像答考题,缺乏自己的分析。这一点是个别同学的问题,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好,但也要注意。

二是开场白。大部分同学的开场白应该说都还不错,有相当多的同学的开场白都很简洁,就是一小段,说《共同纲领》是怎么产生的,然后《五四宪法》是怎么产生的,它们起的什么作用等等,一小段就过去了,然后马上就切入主题,这个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要注意的就是开场白不要扯得太远。比方说有的同学从国家机构的概说开始讲起,这就说得太远了;还有的同学从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讲起,这个一般来说,你很难阐述出新意,往往就是重复教材上的东西,说不出太多新意的东西最好还是不要写,至少不要多费笔墨,必须要说的话也是尽量简洁,一笔带过,要不然就显得结构很拖沓。还有同学在开场白里讲太多历史,你们的这个文章已经很短,就几千字,这样的文章里边你再大谈历史的话,篇幅就不够了,挤压了后面的内容,结构上就容易偏;再说历史部分作为一个开场白不太可能有自己的创建,一般来说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所以很容易让人感觉像教材。写学术文章不是写给外行看的,不是普法知识的讲座,是写给内行看的,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要讲常识。还有同学的开场白从政体这个名词解释讲起,它是什么含义,等等,这个也是显得有点生硬,除非你后面的论述围绕着政体来说,比如说你开始讲政体的含义是什么――一系列政权机构的组合,然后你紧接着论述,从这两部法律来看,其中的政权机构包括哪些,它们是怎么组合的,在组合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变化等等,你能围绕着这个定义来展开,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就光说一个干巴巴的名词解释,然后后面的论述和这个名词好像又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话就会显得这个名词解释放在文章开头很生硬。

当然有一些同学,他把名词解释穿插在文章里边,必要的时候就说一下,这个就比较自然。比方说,有同学比较了《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其中有一个小点讲到公民和人民的关系,因为《共同纲领》用的是人民,《五四宪法》用的是公民,那么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在这里就要说一下公民概念和人民概念的区别,这个虽然也是教材上都有的内容,但是在这里是不得不说的,是必须说的,而且在这里他引用了周恩来的一段话,这个就比较有说服力。我们知道,在找证据的时候,要么就是引用法律条文的原文,用条文说话,这个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有就是引当时的制宪者、立法者他们的原话,比方说毛泽东、董必武、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他们的原话,比引用一般的教材要好。像这样把名词解释穿插在文章内容里边,该说的就说,这是比较紧凑的。还有同学写的是同性恋问题,她一开始对同性恋这个名词做了一个解释,这个也是必要的,虽然大家是学法律的,但是并不一定都知道同性恋在学术意义上的严格含义是什么,所以这个解释也是必要的,

三是结尾。很多同学结尾都专门有一段,其实很多的结尾是可以不要的,结尾那个地方的那一段,很多显得累赘,没有太多的新意,好像不安个结尾就不能结束似的,如果最后的总结是可要可不要的,那就尽量不要。学术文章只要把问题讲清楚了,可以戛然而止,就结束了。当然个别同学写的结尾还可以,对上面几点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带有总结和概括性的那种,就不错。

四是比较的内容。大家在比较的时候,主要是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宏观的方面进行比较,比方说权力机关的比较(包括常设机关的比较),主席的比较,行政机关的比较,司法机关的比较,军事机关的比较,监察机关的比较,大概就是这几个方面。这样写的好处呢就是很全面,因为对《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做这几个方面的比较还很少见,所以这种比较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新意。尤其是有些同学写的条理很清楚,看上去整体不错。还有一种就是在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尤其是职权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个也比较全面,这些同学的特点都是比较的很周全,差别在于写得好一些的同学条理更清楚,层次更分明,文字更流畅简洁,写的差一点的同学在这些方面要逊色一些,但大体都包括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当然还有一些同学在比较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是很好的,可惜由于整个文章的面铺得太开,所以很难对这些自己的“发现”深入下去。

第二类的比较是在微观方面进行比较,不是针对一个面,而是针对一个面上的某个点来进行比较,这个应该说更符合学术文章的要求,就是小题大做。比方说有的同学专门比较了《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只有一个同学选择了这个角度,因为公民权利在《共同纲领》当中是比较少的,只有两、三个条文,所以这样的比较选择面就相对窄一些;还有同学专门就《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中的主席进行了比较,两个主席的方方面面,包括职权、地位等进行比较,这个比上面那些就所有机关进行比较,面就窄了很多;还有一个同学专门对1954年的《检察院组织法》的第八条第一款做了分析(该条共四款,第一款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发现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措施违法的时候,有权提出抗议” ),这个选题是比较刁的,因为这个点已经非常小了,就是对一部法律中的某条某款进行分析,而且在后面的论证过程中环环相扣,这是非常难得的;还有一位同学对《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中的关键词进行了比较,这个角度也很独特,可惜的是他没有用整篇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而是在文章中的几个小标题里只用了一个标题来做这方面比较,后面的几个小标题又说到其它方面去了,如果整篇文章都围绕着关键词来进行比较,会好很多,会深入一些;有的同学就《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文本结构进行了比较,对两部法律的章、节、条以及序言进行比较,也很有意思;有一个同学对《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地方人大条文进行了比较,这个也比较独特,但也是在文章当中只占了一个小标题,其他的内容又说别的去了,如果紧紧围绕着地方人大进行比较的话,就会显得更集中一些。

总体来说,我很高兴地发现,大家都还是有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来了很多新的问题,而且有自己的思考,有的还很有新意,比如有个别的同学对“议行合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较多的同学都认为《共同纲领》中的中央人民政府当时是一个“议行合一”的机构,这也是传统的观点,董必武说过的,但是有同学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不是“议行合一”,并且对此展开了自己的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这也很好。

五是选题。因为这次作业有好几个同学选了“宪法司法化”这个主题,这个题目太大了,曾经有其他学校的老师跟我说,他们的本科生论文和硕士生论文,只要是违宪审查方面的,他们基本上都否决了,就是觉得这个选题你们已经写不出来什么新的东西,这个问题写的人太多了,方方面面几乎都写到了,作为本科生和硕士生你们不太可能写出新的东西,这个话当然说得比较绝对了,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写,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太合适的题目,它像一个泥潭一样,你进去以后很可能拔不出来。有太多的资料要看,你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读完,有太多的观点需要梳理,仅仅是把这些观点梳理一遍,就可以写成一个硕士论文。所以写这样的题目,你要有大量的阅读,要有相当的积累,然后在里面看可不可能找到一个切入点,能够写出你自己的新意。很多东西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新发现,但实际上已经很多人都谈过了。你们已经选择了自己的导师,以后在选题方面还是要多和导师沟通,导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告诉你在这个学科里,哪些题目是大家都写过了的,哪些题目是没有人太写过的,哪些角度是比较新的,等等,导师可以有一个方向上的指引,比自己乱撞进去可能要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走弯路也有走弯路的好处,如果你自己能够最后走出来的话,那这个走弯路的过程也是很大的锻炼。

最后呢,因为大家是初学者,所以对于标题,里边的小标题,大的一二三,里面的(一)(二)(三)等等怎么写,下面怎么分,都还不熟悉,有点乱,包括注释,几乎没有标准的注释,每个人的注释都有问题。但是这个不是太难学,我建议大家多看,你找很多文章来看一看,照猫画虎,就可以学会,这个基本上是一个技术活。还有怎么检索资料,以后法学院可能会给你们开专门的一门课,专门讲资料的检索。这些基本的规矩,大一的时候不懂是可以理解的,但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如果还不清楚,就不能原谅了。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来,很多同学对这篇文章还是下了功夫的,这是一个好习惯,学术上的写作不太可能是一气呵成的,除非你是特别的天才。都是反复改,反复琢磨很长的时间熬出来的,所以一开始就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写作上要下工夫,查资料,反复修改,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最后,希望大家新年学习进步。

三、考卷讲评(2019年12月25日)

考试卷子已经改完了,现在讲评一下。

总体的考试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好,主要是没有想到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对论述题做出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表达,这个超出了我的想象。

第一个是填空题,有得满分的,但是不太多。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在这个地方或者那个地方有一点错误,如其中的第一小题我国现行宪法共经历了应该是五次修正,有一些同学答成了四次,还有个别的答成了八次,但大部分同学都答对了;第二道小题第一个空如果仅仅答“立法机关”是不准确的,应该是“最高立法机”,第二个空应是“宪法”,这个基本都答对了(即:各国首都的确立通常需要―――决定,并由――确认载明);第三道题错的比较多(即:我国目前坚持和强化首都作为全国的――中心、――中心、――中心、――中心的――功能。标准答案是: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核心),尤其是最后那个核心功能有好多没有答出来,或者是答错了,前面几个中心也有答错的;第四道题2018年新增加的国家机关,标准答案是监察委员会或者监察机关,有的同学答国家监察机关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只是国家监察机关,还有地方的监察机关,是整个一套监察体系;第五道题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应该是全国人大,这个绝大多数同学都答对了,有少数同学答成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这就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权力修改宪法,只有权力解释宪法。

第二个是判断并改错,得满分的非常多,个别没有得满分的主要是把第二道和第三道答成了正确(第2题是:宪法作为根本法通过规定基本权利来保障集体自由,通过确立人民主权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体自由(标准答案是:集体自由和个体自由应对调。即宪法作为根本法通过规定基本权利来保障个体自由,通过确立人民主权来最大限度地保障集体自由。)第3题是:德国的政体是半总统制);第四道题我国国家主席的年龄为35周岁(即:我国宪法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3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大部分同学都改成了45岁,只有个别同学答成了65岁,但这道题总体来说对的还是很多。

第三个是简答题。其中第一道题,在模拟的“民主投票”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大家答得很全面,但我问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要扣紧这一点,你们现在还是有点应试教育下那种答考卷的方式,尽量要答全面,不敢漏掉点点滴滴,但实际上我问的很明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而且是一个简答题,不要发挥太多,主要想听你们谈最深的一点,或者两点,最多三点吧,如果你再多就谈不上“最”了。大部分同学的不足还是答得很全,123456,答的太全了,太多了,我觉得这个是不好的,但是也不能扣太多的分啊,不过肯定是要扣一些分的。这道题一般都得的是10分(满分15分),如果答得比较好一点的,就是12分,个别的同学能到13分,比较差一点的就是8分,一般来说都在10分左右。

第二个简答题是关于中国大妈的(即:你认为“中国大妈”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这个题应该是完全出乎你们意料之外的对吧,大部分同学答得比我想象的好,普遍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答,还比较全面,就是写了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两个方面,然后各举一些例子,如政治上的作用,文化上的作用,经济上的作用等等,虽然有些观点还有些牵强,但是对一个完全没有复习准备的突然性的问题,临时组织答案,能够有这样的回答,已经不错了。大家可能认为这个题目和我们的课程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还是有关系的,大家罗列了很多中国大妈的现象,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些和“礼”是有一定关系的。从时间上看,中国大妈这一代基本上是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她们在青少年时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是比较少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在她们身上的沉淀也相对比较少,大家举的那些例子,比方喜欢动辄批判别人,在公共场所有时候扰民、有时候喜欢跟人家吵架等等,这些是不是和传统文化的丧失有一定关系?还是和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系?如喜欢干涉家人的私生活,……至于她们的长处,大家谈到她们很热心帮助人、协助政府做了许多基层治安的工作等等,这些和传统文化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关联?在礼治的氛围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密切今天看来有好的一面,如比较强调大家庭中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秩序,可能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没有个人伸展的空间,……大家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礼”联系起来,有一点遗憾。当然,论述题就是大家各抒己见,不一定说非要按照我的意思回答,因此是按大家的答题状况酌情给分的,这道题大多数同学得的是10分满分也是15分,答的好一点的12分,最高的有一个同学是14分在私下回答一个学生的询问时,我的回答:“得分最高的那位同学,他说到中国大妈的现象其实说明了中国已经面临着养老制度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将来都会成为中国大妈或者中国大爷,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着一个老龄化的问题了,这是需要我们面对的。这种认识就比较独到、也比较深刻。这道题得高分的同学,有的是答的比较全,也比较有条理,还有的就是不一定答得很全,但是他有一点答得比较特别,且有道理,这种也会给比较高的分”)。

最后一道论述题即:请分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各色人物间的义务关系,大家答得也比我想象的好,虽然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这个电影,但基本没有涉及其中的义务关系,所以也是需要临时发挥的。大家答的都比较全面,大部分同学的思路基本上是三个层次,从老爷的角度上看,从几个太太的角度看,从下人的角度看。有的把大太太单独列成一个层次,把剩下的几位太太列成下一个层次,也有的把所有的太太列成一个层次。比较详细的同学还列出了少爷的义务,管家的义务等等,有的甚至列出了医生的义务。这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就是老爷有没有义务,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老爷完全没有义务,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老爷也是有义务的,表现在老爷也要遵守家规,甚至要维护家规,还有就是他有养活下人、乃至整个家庭的义务,为这些人提供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等,这个角度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直得深入探讨。

这道题大部分的同学是在25分左右(满分40),答得比较好的是30分,有少数同学35分,甚至36分。

这道题答得不够好的呢,就是有个别同学把课堂笔记上的东西生拉硬扯地往这个题目上扯,比方说礼治和法治的区别,目的上的不同,主体上的不同等等,生搬硬套到这个题目中去,完全接不上,这还是那种应试教育下的答题特点吧,是很不好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大学里这个是需要克服的。当然并不是说就完全不能联系,如有的同学结合的就比较好,他说所有的这些义务都是出自于礼,那么是从礼那儿来的,然后就此展开,讲礼的一些特点,这就显得掌握知识比较活,会运用。

这里需要解释的一点是,我为什么只问了义务,没有问权利,没有说权利义务关系,而只是说义务,因为和这个义务对应的那个权利,到底是权力还是权利?这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比较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同学涉及到这个方面,有个别的同学提到老爷的义务时,有点power的意思在里面,比方说他有维护整个家族的义务,这同时也是他的power吧?有个别同学似乎很模糊地表达了这个意思,但是没有明确出来。其实每一层义务都可能对应的是power,比方说太太们对下人的使唤,有的同学用的是right,有的同学用的是power,但 都没有去仔细深究这个问题,这是有一点遗憾的。

另外,就是隐隐约约觉得你们老是在猜测,猜测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尽量往老师的思路上去靠,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必然后果吧,但是对于真正的学术来说,这其实是很不好的,真正的学术研究就是要坚持独立的思考,坚持自己的判断,要敢于对权威的认知提出怀疑,甚至敢于挑战权威,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体上,这次考试的成绩还是令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卷面成绩有3个90分以上,80分以上的有大概20个左右,70分以上的大概是16、17个,没有70分以下的,就是没有答得很差的同学,比较整齐;平时成绩再加上30%,最后好像过90的只有两个同学。总而言之,没有不及格的,也没有60多分的,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就这些吧,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今天还是圣诞节,那也祝大家圣诞快乐。

作者简介:马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2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