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跟我说,有个“感悟许崇德宪法人生”的活动,希望我能参加。因着对许老师的敬爱,就愉快答应了。法大离人大不到十公里,遂决定骑车前往。扫开美团共享单车,把背包放在车框里,就出发了。五月的京城,草绿了,花开了,树叶也聚拢在一起,洒下片片浓荫。小黄车挺好骑的,灵活的车把,实心的车胎,像一只小蜜蜂,嘟嘟囔囔地穿行在学院南路的辅道上。
明德楼的学术报告厅,已然来了部分师生,有北大的,清华的,法大的,也有人大的。会议开始前播放了两分半钟纪录片,带来许老师生前的音容笑貌:吴侬软语,鹤发童颜,学者风范,亲切自然。杜焕芳和韩大元教授,分别回忆了近期探访许老师祖籍一一上海青浦区金泽镇上塘街的情形。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法学大家,专门修建了“崇德尚法文化馆”。
记得40年前,我在华东政法学院参加全国青年宪法教师培训班时,曾集体随许老师回到家乡。当地的粉墙黛瓦、街坊里弄、青石拱桥、碧水静流等,让大家开阔了眼界。现在想来,老人家的诗、文、书、画,清、悠、趣、雅,也许就是故乡风貌的映现。记得许老师说过,他打小是过继的,大姨母将他过继给了妹妹,解决家族男丁问题。从此他有了生父母和养父母,也把对双方的爱融进血液里,并牵伴一生。
我是许老师俗家弟子,当年报考老人家的博士生,因外语成绩不合格,失去了进入许门的机会。不过,他无论主编马工程《宪法学》教材,还是博士生答辩等,都邀请我参加。他学养深厚,意志坚定,对立宪主义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他强调,宪制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这一思想应写入教材。
许老师常说,我的一生与宪法同行,四部宪法的诞生与修订,我都在场。1966年“破四旧”期间,他将1954年宪法讨论时的原始记录藏于家中地板下,直到1978年才无偿捐赠给国家档案馆。上世纪90年代,许老师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东德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该人冒险复印了部分参考资料,通过外交途径寄给了许老师。老人家在引用时特别注明:感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际宪友。
1999年和2001年,许老师分别向全国人大提出“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应向宪法宣誓”和“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建议,助推了这两项宪法制度的确立。许老师说,刚提出宪法宣誓制度时,有人攻击是西方形式主义的表现。他进行了反驳,中国古人讲民无信不立,宪法宣誓不是学西方,是找回我们自己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是许老师的呕心之作。面对书房里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老人家七十岁开始学电脑。他不仅会录入保存,还能熟练使用修订模式。70多万字的文稿,经反复修订打磨,终于交出版社。林来梵教授评论此书时,用“宪法规范史的空谷足音”作为标题,显见其意义与价值。我在建议同学阅读参考文献时,通常把许老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和肖蔚云老师的《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一并推荐给大家。
许老师一生带过五十多个博士生,好奇心使然,我想知道谁是最像导师的那一个?当问及“深度求索”时,它思考了半天,竟然回答,咱们换个话题聊聊吧。我知道,DeepSeek一向秉政治正确,永远不会把自己陷于尴尬之地。许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千千万,大家都是他宪法思想的传承者。
有个资料说,许老师使用的皮质公文包,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置办的,内层暗袋中藏着一个泛黄的纸条,上书:宪法之学,非为权柄,而为苍生一一1953年自勉。有媒体采访许老师,何 以成为宪法学大家?他谦逊地回答:宪法是人民刻印在大地上的诗,我只是誊写者。我想,这就是一位师者的宪法人生吧。
作者简介:焦洪昌,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2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