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名师访谈

名师访谈

姜明安 试为拆迁止痛

姜明安 试为拆迁止痛

  这段时间,新的拆迁条例征求稿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度“上书人大”的学者之一,姜明安也再次被推到了台前。

  这位在北大法学院已经坚守了32年的行政法专家,至今依然操着一口“湖南普通话”。

  如今,“上书”事件已经过去将近一年时间,新的拆迁条例仍未出台。姜明安也有些着急:“出台新的条例肯定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把这些困难转告给老百姓嘛。”

  法治周末记 尹丽 法治周末实习记者 渠晓慧

 

  “昆明那家‘钉子户’,居然成了被‘护城河’包围的‘孤岛’,多危险呀”;“山西一户待拆的民房发生了入室行凶案件,你知不知道”;“我觉得在网上流传的那张‘血房地图’就很有警示意义啊”……

  说起“拆迁”,姜明安仿佛成了一台附带点评功能的“超级搜索引擎”―――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这位聘书堆满了一大箱子、时常出差开会、忙得“不着家”的行政法专家,只能在难得的空闲时间浏览报纸,竟可悉数道出近期相关热点新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听懂姜明安在说什么。

  在行政法学界,谈起姜明安,人们常常不禁皱眉:“哎,他那口抑扬顿挫的‘湖南普通话’,这么多年也没啥改变……”

  但姜明安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无论是讲座、座谈,还是接受媒体采访,他的发言丝毫没有放慢语速的意思。

  不过,这并不影响出现在他课堂上的人数。一位北大学子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真性情的姜明安颇受学生欢迎。“原本坐着讲课,但到激动处,他突然拍案而起。”

  与拆迁条例的“渊源”

  “光靠经济改革是不够的,还要靠政策、政府、政治的改革才行。”在这样的想法之下,姜明安的学术重心从民商法转向了行政法。彼时,中国行政法才刚刚起步。

  作为伴随着行政法一路走来的学者之一,姜明安给自己的形容是“进来得比较早而已”。

  姜明安对拆迁的集中关注始于2006年。

  那年,湖南嘉禾拆迁事件极大地震动了他的心。“GDP就是一切”、“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让他难过一辈子”等当地官员的行政思路让他惊讶而担忧。

  此后,更多的强拆事件陆续进入姜明安的视野。逐步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无疑是表象之后更为深刻的原因。他在自己心中画了一个问号―――怎样才能使城市建设、发展不再充满血与泪?

  这个问题至今还没能完全解开。但在2009年12月,姜明安等学者决定将这个问题的症结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提出。

  这就是当时广受人们关注的“5学者上书全国人大”事件。

  在这份建议书中,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沈岿、王锡锌、陈端洪、钱明星、姜明安等5位学者联名指出:国务院2001年6月6日颁布、2001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并沿用至今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被指与宪法、物权法、房地产管理法中保护公民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原则和具体规定存在抵触,“导致城市发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两者间关系的扭曲”。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的重要性逐渐为众人所知,其进程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据相关部门的反馈,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也已启动。

  “其实,早在我们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要修改拆迁条例。”姜明安坦言,“不过媒体放大了我们‘上书’的影响罢了。”

  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其实,上书全国人大并非自己的主意。

  在一次名为“中国未来宪政之路”的研讨会上,沈岿最先提出了这个想法。但在署名问题上,沈岿等4位学者都希望姜明安能“打头阵”。

  “他们几位都说我是(他们的)老师。”姜明安笑着说,“可我毕竟不是发起人啊。”

  如今,“上书”事件已经过去将近一年时间,新的拆迁条例仍未出台。姜明安也有些着急:“出台新的条例肯定有一定的困难,但不应没有动静。可以把这些困难转告给老百姓嘛。”

  这并不是姜明安第一次迟迟未能盼来回音。“我提出来的大部分建议,最后都没有被相关部门采纳。”他说,自己多少有些失望。

  校园“信访办”

  因为常常站出来发表一番对“强拆”的锐评,加之著书立作、四处讲学时又不时提到某些拆迁事件,姜明安意外地成为了一些被拆迁者眼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除了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述说愁苦的挂号信、特快专递,更有人直接找到了姜明安的课堂上。有的人在教室门口等他下课,有的人还希望听他讲课。

  令姜明安印象颇深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浙江老太带着老伴来找他,最后,老夫妻二人成了他课堂上年龄最大的“学生”。

  作为学者,面对着希望为自己“主持正义”的来访者,工作繁忙的姜明安实在是爱莫能助。

  而事实上,他却已经做了不少分外之事。这位学生眼中的“大师级”人物已然成了一些被拆迁者的免费法律顾问;偶尔,听说来者已经没钱回家,他便帮其买张车票。至于堆在案头的一沓信件,他也总要抽出时间亲自回复一部分,其余则交由自己的博士生回复。“不管有没有作用,多少是个安慰。”他说。

  哪怕是过年的时候,一下子收到许多祝福手机短信―――不少是只有一面之缘的拆迁上访户发来的,姜明安也总会特别认真地“一条一条回复”。“从来不群发。”他的博士生宋京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不过,即使有“每信必复”的真诚,姜明安也没能打动所有人。

  前不久,由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主办的“促进《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废旧立新学术研讨会”开幕,中外法学家汇聚一堂,对国外城市建设与房屋拆迁制度、正当合法的拆迁程序及法律制度、公民房屋征收与强制拆迁的条件、公共利益的界定、公民房屋征收与强制拆迁过程中补偿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可是姜明安却并不怎么满意,会议结束后,他说:“很可惜、很可惜。”

  原因在于,当他来到会场,推开大门才发现,之前对自己点头应允、表示要来开会的政府官员,竟然一个也没有出席。这让他实在有些想不通。

  “我保证过,记者们不会采访他们,只是邀请他们来听一下。”叹了一口气后,姜明安接着说,“我们还请了英国、美国的专家,这不比政府花钱出国考察划算多了吗?”

  “比当部长好”

  姜明安曾笑称,如今,北大法学院当年“黄埔一期”的学生遍布各地、各有所为,唯有自己,在1978年入校进入法律系后一直坚守至今。

  在姜明安昔日的同学之中,又以从政者居多。他也是为数不多一直躬耕于科研一线的人。

  “依我的脾气,恐怕会和领导搞不好关系。”姜明安说,在这一点上,自己很有“自知之明”,也曾因此拒绝了不少人的邀请。

  但他并非从未动过从政的念头。

  在湖南汨罗农村的时候,他曾经想过“当大队干部”。之后,考上大学时,他觉得,“如果能够成为县委书记,把一个县治理好,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过此后,他“从没想过要做比县委书记还高的官”了。

  姜明安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实际中,自己曾官至科级―――职位是北大法律系一个无财权亦无人事权的教研室主任。不过,在一次改革后,教研室被撤销。“这下,我连科长都没得当了。”他打趣自己道。

  姜明安说,他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状态―――“比当部长好。”哪怕是与门下弟子之间有学术问题上的争论,他也乐在其中。

  “有时候,我和沈岿的意见不太一致。”他说,比如在拆迁条例废旧立新上,公共利益的界定是学界的争议热点。姜明安的观点是,国家层面,如国务院,才有权力界定公共利益;而沈岿则认为,地方政府也应该有此权力。

  “按照沈岿的说法,不又是要在这个问题上‘开个口子’么?”姜明安不解。于是,他不仅在研讨会上“较真儿”,而且还接连给沈岿发了好几封邮件,询问对方为何坚持看法。

  “别看我不理解沈岿的想法,但他总是挺有道理的。”姜明安笑着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己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前提是“需说得有理”。凡是在博士面试时,对他提出“有理反驳”的学生,姜明安都会给他们“加10分”。他说:“大家都知道,这是姜明安的‘规矩’。”

  虽还未到退休年龄,但年近花甲的姜明安已经想好要争取延迟几年再退休,好“把行政程序法搞出来”。

  然而语音刚落,他又给自己打起了“预防针”:“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推动这个事情吧,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法要出来了,得给公务员们增添多少‘麻烦’啊。”语罢,他哈哈一笑。

        《法制周末》2010年11月11日第十七版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