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国民国家的新起点
――5.12震灾评论
杨利敏
2008奥运年本是在国人的翘首期盼中到来的。但不曾预料的是,在未及体验奥运带来的欢腾之前,接而连三的灾厄首先使这片国土经历巨大的考验。开年伊始即是席卷整个南中国的暴雪,仅隔数月,又是一场天地变色、山河易形的特大震灾降临西部。
无数生命瞬间远逝、世代厮守的家园夷为平地、相濡以沫的亲人骤然人天相隔……所有这一切令人哀伤和痛悼,它使5.12这个日子成为整个国土的创痛。然而,或许正是因为灾厄之巨,创痛之剧,中国社会从对灾厄的应对中所激发出的巨大力量和深沉情感,让我们在哀痛之余也倍感欣慰。
与过去三十年的赈灾相比,社会对5.12震灾的关注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超以往。震后几天,灾情迅速成为公众话题,多个名为“天佑中华”的帖子已在各大论坛和私人邮箱中传递,许多人主动了解赈灾途径,打听前往灾区的方式,乃至朋友家人的问候中也会相互询问:“你捐款了吗?”社会捐赠的数量和速度前所未有,随着灾情的深入披露,募集的资金每天数以亿计、数以十亿计地增长,许多普通人反复多次多渠道地作出捐助。总体而言,灾情受到关注的程度唯有03年的sars可与相比,所不同的是,sars可能潜在地威胁每一个人的生命,而大部分公众对震灾的关注,没有任何出于己身的动机。
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以往的中国式赈灾往往表现为通过政府基层组织捐款捐物,而从年初的雪灾开始,人们逐渐不愿意在家中等待、通过电视和报纸旁观,而宁愿在现场、投入直接的行动,以这种方式与受灾者共同分担。在雪灾中,我们先后看到自发的同城互助、在亲友团体中组织施工队伍跨省救援、以及通过网络组织运输团队跨地运送物资和慰问人员,等等。在5.12赈灾中,虽然捐款仍是最普遍、最便捷、最重要的方式,但希望亲在现场、采取行动的意愿体现得更为强烈和明显。在灾区的医院、临时聚居区、通往灾区的运输线路乃至救援的一线,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各大网站的首页,灾区缺乏的物资清单赫然醒目,人们或购买捐赠或不远万里携带物资赶赴灾区。同样可视为直接行动的还有捐血、认领孤儿、通过媒体提供救助知识,等等。
在地震震撼了国土之后,社会公众的表现同样令人震撼。钱和物归根到底是一种中介,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够解决问题,但毕竟抽空了人际的直接纽带,而在直接行动中所展现、增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任何钱、物难以企及和无法替代的。“曾以为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基本已经算没有了。结果我错了。”有人这样写道。这可能代表了很多人的感触。与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功利、计算的看法相反,灾害如同一种无声的动员,让公众中间久已蕴藏的参与一种有意义的公共生活的巨大热情充分释放和表达出来。在此次赈灾中,我们看到,这种渴望中的有意义的公共生活是与整个国土范围内的人群的命运相关联的,是与个体人的生命价值相关联的。这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特殊主义的道德,我们的古人主张“爱有等差”,而今天,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能够仅仅基于作为同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这样一种普遍的身份而对在遥远地域中素昧平生的人们怀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和道德义务感。(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
呼吁国民的公共参与和有机团结,并将此建立在尊重个体生命的普世价值之上,在这一点上,政府在此次赈灾中与社会高度一致,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公众的行动。中央媒体不间断地、广泛、深入地报道灾情的状况、救援的进展、灾区的需求,开通各种捐助渠道,鼓励直接向终端捐助;从抗灾的第一时间起,“救人是第一位的”“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这些话语和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一起,反复传递着强烈的讯息;原本并不胜长演讲的国家领袖不断在现场向救援人员和受灾民众发表讲话,并通过媒体迅即传播到全国,转变为对全国民众的动员;直至最终在共和国历史上设立第一个国家哀悼日,以整个国家的名义向在震灾中死难的国民表示悼念,所有这些史无前例的一切都旨在表明,国家是由这片国土之内所有民众共同组成、历史命运忧戚与共的共同体。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如同对于任何一个个人,灾厄或许不可避免,而在消除灾厄、弥补灾厄后果的过程中,尽力通过激发的应对力量和反思来获得补偿,或许也是我们对自身应尽的责任。而促进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社会整体的有机团结,这或许是在举国尽力挽救和弥补灾难后果时,我们所收获的最大的补偿之一。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弥足珍贵的财富!灾难过去,而把以巨大代价获得的这笔财富留存下来,这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个人,我们应如何生活、如何行动的思考正在从赈灾延续到日常生活,而作为国家和社会整体,这样的思考和行动同样应当延续。正如在央视的直播现场,某位政府官员所谈到的那样,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更广泛的参与,创造的力量蕴藏在社会中间;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中蕴藏着对参与有意义的公共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与对共同体的有机情感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巨大的建设性的力量,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家行动的不足,增进整个共同体的福祉。诚如一位社会学家所指出的,国家和社会共享着同样的基础结构,一个国家的力量最终取决于其国土之内社会集体的力量。而思考如何把这种力量更充分地组织起来,在制度空间之内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开放给它,使它在对公共生活的塑造中得到提升、整合、壮大和释放,并始终与增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这一终极价值相关联,这应当成为这场震灾所留给我们的正面遗产。倘得如此,那么,2008将真的成为我们不同寻常的一年――铸造新的国民国家的起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