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研究

法学研究

灾情报道是否可以改变自上而下的模式

        从海外媒体的反应来看,中国地震灾情处理和传媒报道都是相当成功。但是,媒体报道中,一种自上而下的风格仍然很明显。笔者认为有改进的空间。

   救灾报道中“上”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包括救灾的领导、部署、动员。通常来说,“上”的内容是少不了领导人的活动。从鼓舞人心的角度来看,领导人的活动及讲话是非常重要的。比如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重创美国新奥尔良市,布什多次视察灾区,媒体也是浓墨重彩。这次国内媒体对温家宝总理在灾区活动的报道也值得赞赏。

  “下”的内容主要有:灾情的现状,包括震情和人员伤亡情况;赈灾活动,这有助于激发民间互助精神;勇敢面对灾害的民间故事;还有就是民间的反思。当然,上下有可能有交叉,比如捐款可以是基层、民间的层面,但最终发放有可能又是部署的层面。笔者用了5月15日三个内地媒体及香港全媒体库进行对比,发现不论是党报还是走市场的媒体,在“下”这个层次方面报道不够多。很有意思的是,从网民的点击量来看,恰恰却是“下”的内容最受关注。

  

党报报道侧重救灾领导和部署

  

  第一份样本是某中央党报的5月15日头四版。笔者做了不完全统计,头版有四条关于灾情新闻(评论、图片除外)。其中,三条是关于救灾领导和部署的,另一条是关于捐款。二版有五条新闻,三条是关于救灾领导,一条是救援纪实,一条是关于公安特警、消防特勤以及医疗救援人员入川的。三版也有一条灾情新闻,关于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慰问的消息。第四版共有六条灾情新闻,两条仍然是救灾领导和部署,两条关于赈灾,一条是境外媒体记者深入灾区采访的消息,还有一条是俄罗斯首批救援物资入川的消息。16条新闻中,共有9条是关于救灾领导和部署的。而赈灾活动的新闻只有3条,事实上这些赈灾活动主要谈及非民间组织的行为。关于灾情的现状事实上一条都没有。而该报网站上发布的本报每日排行榜中,第一条恰是发表在五版的救灾动态,提到伤亡情况,道路抢修进展,旅客安置等明显是“下”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民众最关心的议题。

  

北京报章让灾民故事列为次要

  第二份样本是北京地区的都市类媒体。头版有三条新闻,一条是伤员从汶川救出,一条是救灾领导和部署,最后一条是赈灾,后者仍然是强调领导人员的捐款行为。二版有三条,两条是关于温家宝在四川察看灾情,另一条则与党报第四版的新闻雷同,主要强调部署。第三版的新闻出现了灾情动态新闻,比如四川死亡人数升至1万4463人,另外,三版还有银监会要求银行捐款不收手续费和环保监测显示成都饮水源水质没有异常的新闻。第四版是通讯,说是寻亲百姓和救援的故事。而鼓舞人心、吸引眼球的基层新闻却大多在前四版之外。比如教师张开双臂舍身护住4个学生,在父母身下与死神抗争多小时40多个小时,六头小猪成为重建家园的希望。事实上,不管是中国或是境外的媒体,家庭的爱都是值得宣扬,因此,在父母身下存活孩子的事故可以进行全面的报道。可惜,这样的新闻却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显得矮化。

  第三份样本则是新浪网新闻频道,取样时间是5月15日上午12时。最前面的报道区是分成最新灾情、救灾部署、深度报道、募捐。最醒目的是有关部门向灾区增派90架直升机,这事实上只涉及到部署的议题。有意思的是,捐款企业的名单如广告般被一一列出。而第二个片区涉及灾情现状和一些基层的新闻。比如男孩手刨4小时救人、老太被埋60小时获救等。一周排行提供的信息比较稳定,笔者查看了一周新闻排行前五条:汶川地震震中地区约有6万人仍杳无音信,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9219人死亡,目击都江堰聚源中学教学楼垮塌现场,四川发生地震,四川北川老县城被山体全部掩埋。事实上,网民的点击量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偏好问题。基层的、“下”的层面新闻还是最受关注的。

  

香港媒体采“香港角度”

  

  最后一份样本来自香港媒体。笔者用香港的慧科新闻作为搜索工作,用“四川”作为关键词,检出788条新闻。非常惊讶地发现,香港的报道除了温总理现场视察外,几乎清一色的基层新闻。赈灾新闻最多,比如香港民间善款直逼二亿,鬼门关口救人捐款要多要快,香港足坛捐款赈灾。其次是灾情现状,比如四川地震死亡增至近一万五人。三是关于港人与灾区有联系的新闻。比如,李泽钜长女灾区安然返港,死里逃生港人经历。四是与经济有关的新闻,地震带来短期通胀,地震或减GDP增幅0.2%。经济新闻表面上看是宏观议题,但是,事实与百姓的“钱袋子”紧密相关。五是民间的反思,比如“学童埋下去”的思考。

  事实上,人类的认知总是渐进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被自上而下的思路主导,甚至今天人们想来不可思议的政策执行也曾经被自上而下的思路所控制。就是30年前左右的美国,学者才开始发现并反思,政策说与做的一套可能不是一回事,“上面”的政策制定者与“下面”基层执行者的行为并不一致。过于关注“上”的层面往往并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做的与说并不一定是一回事。而受众最关注的还是实际发生的,而不是假设的。幸亏,这个年代有了互联网,即时的受众偏向可以在网络上及时地出现。点击率还是很明确地说明,报道似乎可以更加关注自下而上的层面。

  ·作者是中国资深传媒人

转自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yl/tx080530_502_1.shtml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