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黄石普通公立小学,只要交钱,孩子就可以享有VIP待遇,不再挤在四五十人的大班里,而是被编入二十多人小班,由最好的老师授课,享受空调和电视。教育部官员最新表态称,这种情况属于违规行为。(中国广播网
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贵族班”违背了义务教育精神,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同时这也侵害了其他孩子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这样一个公然违法的“贵族班”存在多年却得不到查处,直到媒体报道才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不得不说,这样的高度关注来的太缓慢了。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历来备受公众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并不富裕的我国,巨大教育需求与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样背景下,作为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公立学校,具有保证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分配的义务,尽可能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公立学校公共属性的必然要求。
其实,《义务教育法》早就明文禁止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设立重点班的做法。公立学校设立“贵族班”显然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了。而以交钱的多少作为进入“贵族班”的门槛,更是人为的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方面,把优质的师资投入到“贵族班”里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也违反了其公共性。另一方面,以金钱作为学生身份的标签,人为地在学生间建立一种不平等关系,过早的向孩子灌输金钱之上的观念对孩子价值观念是一种损害,对其他孩子的权利也是一种侵害。
但诡异的是,这种在当地已延续并且大范围存在的情况,当地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却表示“毫不知情”。一个公然违法并延续多年的不公现象难道就没有人举报吗?当地主管部门对此一无所知可能吗?而且,通常公立小学都是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将所收资金转入财政专用账户,再由地方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返回到学校。显然,问题并不在于“贵族班”有多保密而是主管部门没有高度重视更没有及时重视。
事实上,这些年来公众维权越来越趋向于非制度化的“媒体报道,政府高度重视,问题解决”模式。很多问题往往是媒体报道后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而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反映问题并不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外,更多的是权力部门化之下一些部门之间利益盘根错节彼此难分,对存在的问题只好视而不见。在这样的行政逻辑下,只有媒体报道后所带来的外部压力才可能破除权力之间的利益关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这种体制内纠察程序的启动太迟缓也十分被动,很容易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因此,对于群众的举报政府部门不仅要高度重视更要及时重视。
来源: 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