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在世纪之交发生的影响广泛深远的大事。WTO在实质上就是要求各个主体按照该组织确定的体现民主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一整套原则和规则来指导和运行现代市场经济。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如果不转变政府职能、不改进管理方式、不调整政企关系、不完善政府法制,那么政府机关就经受不住入世考验,就会压抑企业活力、制约经济发展、阻碍社会成长。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WTO的原则和规则,明确它们如何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制革新。
制度不完善 执行不规范 监督不健全
入世前,我国依法行政与WTO规则存在差距
行政管理是否民主、规范和科学,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效运行密切相关。因此,WTO对于成员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关如何运行、政企关系如何调适,提出了诸多要求,表现为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规则。例如:公开性,要求行政过程和政府信息必须面向市场主体和社会公开,未经公开的政府文件对于企业不产生法律效力;平等性,要求政府机关对于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禁止各种身份歧视,应当不断筛查排除各类歧视性经济和社会政策;公平性,要求政府机关依法采用有效手段维护市场竞争公平进行,真正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整器和守护神;安定性,要求政府机关在良善的立法和司法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严格执法和权益救济,构建诚信和谐的内外环境。由此派生出参与性、服务性和规范性的原则要求。参与性原则是指需要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立法和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救济的过程,实现参与行政、合作行政、共同治理;服务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为先的要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要体现科学性、示范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注重行政程序制度建设,使得政府机关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也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进步,并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特殊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于1999年载入宪法之后,有关国家机关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力图严格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注重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加大权利救济力度,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行政法制建设成绩。但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相比,与WTO的原则和规则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依法行政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及时、全面、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纠正,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难以得到及时救济;少数行政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仍较淡薄,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这些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阻碍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制的健康发展。
转变职能 立法建制 兑现承诺
入世后,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制革新全面加速
为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8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这些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纲领性行政法律文件,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目标和基本举措,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制革新。
例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在分析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时,明确具体地提出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分析如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时,明确具体地提出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出要“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里的所谓“改进”,是指对于既往常用的刚性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和行政执法方式要进行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改造;所谓“创新”,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要学会积极运用柔性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和行政执法方式。由此,形成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模式。
为此,有关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立法建制举措,来兑现我国入世之际的各项承诺。例如:关于公开性(透明度原则),
这些立法建制和运转实施的努力,使我国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面貌大大改观。
民主化 科学化 法治化
行政法制将更符合法治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
对于入世十年来的我国行政法制来说,正在发生着系统和深刻的行政法文化革新,其内核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基本追求。这三种精神追求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制革新的如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形成符合法治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新行政法。
一是行政法制的民主化发展趋势。例如,行政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发展,行政相对人得以主动地参与行政过程,在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受到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其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逐渐受到关注,依法保障公众参与、行政公开、尽量采用柔性行政方式等各项行政民主制度逐步发展。
二是行政法制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例如,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实践中注重行政管理理念与方法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行电子政务、采用电子手段、建设电子政府、接受网络监督,注重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规范与效果、成本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行政法制运行模式符合本国实际和世界潮流。
三是行政法制的法治化发展趋势。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行政机关的管理行为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可预期化,具有“双刃剑”特性的行政权力被纳入法治的原则和规则约束下运作,行政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建立,人权保障开始受到关注和依法推进,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救济机制逐渐完善。
近些年来在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基层推出了行政法制革新的许多做法,形成经验或引起争议,对此不宜简单予以否定或不敢积极面对,应予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在行政改革深化和行政法制转型的进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机关推动行政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必须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改革创新的背景因素、基本趋势、基本路向和工作重点,在科学发展观、行政民主观和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行政方针的指引下,努力推动由过去的集权行政、粗放行政、人治行政、管制行政,逐步转向民主行政、科学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稳健推进各地、各领域、各层次的行政法制建设,实现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作者简介:莫于川,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文章来源: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12月13日 发布时间: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