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历史生成:文本、实践与方法论
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缘何而来:语词迷雾及其内外
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体系:“四权”分类何以重构,如何可能
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结构与解释框架
春城七月,微风徐徐;密林浓荫,鸟语啾啾。连续五年流连返转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宪法学青年论坛,移师北上到“千里黑土地,万亩大粮仓”的东北平原,在充满浓浓大碴子气息的白山黑水间搭起了擂台,引来四面八方各路学术俊杰。
一位法学家说过:“一部没有权利法案的宪法仍然是宪法,而不把政府结构作为中心问题的宪法则不是宪法。”在此意义上说,宪法是或主要是关于公权力配置和运行的法,宪法学是或主要是探究公权力配置运行原理及文本含义之学。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宪法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概念,是探究我国宪法奥秘的金钥匙和切入点。厘清了宪法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条款的哲理、政理、法理,很大程度上也就明晰了社会主义宪法的部分重要实质;阐明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历史、文本和现实,也就真正读懂了中国。
这次论坛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主题展开研讨,是宪法学人建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学术努力,也是对宪法本质的学术探源。14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宪法学者、实务专家,汇聚长春南湖之滨,集中两天研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范畴,分别就其历史生成、理论基础、职权体系、关系结构展开争鸣和论辩,共同勾勒出一幅错落有致、精细入微、妙趣横生的精彩理论画卷。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历史生成:文本、实践与方法论
理万出场,卷王诞生。原以为陈鹏在第五届论坛上创下的6万字主报告纪录会保持几届,没想到的是,论坛后浪推前浪,浪花卷卷促新高,王理万携洋洋洒洒6万5千言的报告在第六届论坛的第一单元闪亮登场,开场便创下一个新纪录。
理万提出的问题刚劲有力(革命党基于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领导人民经由革命取得政权,获得实质正当性后,如何赋予人民政权以形式合法性?),他的回答亦掷地有声,论文正文三个部分的标题――政协会议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清清楚楚地表达了王理万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历史生成的理解。
按照左亦鲁的说法,理万改造了学界关于近代中国宪法史的理解模型,从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和两个机构(第一届政协与第一届人大)的两点两线结构,转化为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和三个机构(第一届政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与第一届人大)的三点三线。
然而,六位评议人对理万的这种创新并不买账。闫然优雅地问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提法,是否经得起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论证?邢斌文和吴良健异口同声抛出两个字:“不妥”。沈伟伟则举例说明,王理万没有注意到文本和实践、面子和里子的差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论断经不起推敲。
邵六益尖锐地提出了方法论上的质疑:“摒弃政治宪法学能谈最高权力吗?”这一质疑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十年前那场规范宪法学、政治宪法学和社会宪法学之间的论战。作为历史维度的分析,探求真实是其应有之义,政治宪法学在此领域似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身在南湖之滨,这一质疑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吉林大学创立小南湖读书小组、提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邓正来先生,不由自主产生“中国宪法学向何处去”的感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缘何而来:语词迷雾及其内外
如果说王理万的报告是一次走出历史迷雾的探索之旅,第二单元的报告人陈明辉则尝试以其自带的辉光击穿宪法语词的迷雾,观赏文本背后理论世界的别致景观。基于政治理论与法理论二分立场,明辉在详尽分析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背后的政治理论(国家理论、代表理论、组织理论、权力理论)和法理论(革命法制理论、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构中国本土化的法治理论化解权力理念和权力组织架构与现代法治精神之间紧张关系的观点。
对于明辉走出语词迷雾的想法,各位评议人均作出肯定性评价。谭清值直呼这是勇气和智慧的彰显,发出了“题”对了,作题“人”也对了的赞叹。然而,赞美最响者,恰恰是批判最恨者。针对明辉勾画出的政治理论图景,清值连发三问:理论危险吗,理论片面吗,理论陈旧吗?答案蕴涵在提问间,可谓剑剑穿心、刀刀见血。在评议结尾处,还不忘补上一剑――追问是否可以增设一章“专论政治理论与法理论的贯通与平衡”呢?
或许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之故,与谭清值的评议相比,孙莹的评议较为含蓄内敛。她很少直接针对明辉的具体论述展开,而是采取了隐性批评策略,通过阐述理解最高国家权力的四个维度(“四个机关的定位”“苏联体制的传统”“国会的角度”“政治理论”),默默无闻对明辉的报告加以补强论证。其他老师的批评强度指数基本上介于上述两位之间。
周维栋指出,陈明辉在历史视域中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背后的政治理论与法理论的解释很难说是成功的,他忽略了历史解释的历史性、整全性、目的性。
钱坤认为,明辉报告的绝大多数实质观点值得肯定,但政治理论主线的提炼尚待明确,也存在忽视民主理论视角和淡化政治理论与法理论关联的缺憾,“走向理论深处”的旅途并没有走完。
李炳辉的评议独树一帜,“平芜尽处是迷雾,迷雾更在迷雾外”的评议题目迷雾般地表达了他的观点。言外之意是,说好的穿透迷雾看真相,结果却迷雾更重重、真相愈难见,盲人摸象与常人摸象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体系:“四权”分类何以重构,如何可能
广告词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套用这句广告词表达对法学论坛的理解:若无争鸣,谈何学术,离开规范,谈何法学论坛?无论历史过程爬梳也好,还是理论基础探寻也罢,其最终都需回归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规范世界。第三单元的报告人江辉聚焦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四权”的权力识别和行使问题,通过内涵界定和特征提炼重构“四权”分类,确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释义学框架体系。
江辉的“四权”界定看上去整齐对称,结构严谨,而这恰恰成为评议人攻击的焦点。江登琴认为,江辉在不改变“四权”划分框架体系前提下对“四权”概念的重新界定,与其说是重构,不如说是重新解释,而且,人事任免权去哪儿了?(江文中忘记了论述四权中的“人事任免权”,编者注)“四权”之间难道就没有交叉吗?
赵谦则以25个字、3个标点符号的副标题为代价,在评议文最醒目的位置质问:在关系架构未确立、关键类型解析缺失的情况下,何以重构?
许聪似乎并不看好“四权”重构的做法,认为“四权”是基于地方人大工作提出的概念,不能涵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部职权,回归宪法第62条和第67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赖伟能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四权”分类重在描述而非规范,将“四权”分类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有本末倒置之嫌。
刘志鑫去年曾经是炮轰的对象,今年作为炮手自然毫不手软,他明确反对界限分明的“四权”区分,主张“四权”相互交叉嵌套式理解。当然,江辉也有自己的亲友团。吴园林对江辉的论文批评之余,给出了“一篇优秀的法学论文”,“不可多得的佳作”的评价,如此高的评价在宪法学青年论坛史上实属罕见。
这一单元的自由讨论环节出现了本次论坛最激烈火爆的场面。孙莹直言不讳地指出江辉论文中的两个误读和两个无视;邢斌文给出了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的评判;田雷认为江辉在认真答题,但拿错了考卷;陈明辉强调权力类型化是必要的,但江辉走得有点远。段磊提醒要注意宪法的政治属性,宪法文本中共出现了6次“最高”,厘清这些“最高”的含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激烈的批评,黄明涛为江辉作出了辩护,明理述道,“涛涛”不绝,侠骨柔情,学术暖男。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结构与解释框架
自称后知后觉、实质先知先觉的杜强强打破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二元结构分析框架,从权力机关――常设机关――行政机关三元框架分析立法与行政的关系,提炼出国家机构领域的议行复合结构原则,建立了议行复合结构基本理论框架。对于强强提出的这一原创性理论,评议人都给予了高度认可,几乎异口同声发出“强、强、强”的赞叹。
赞叹归赞叹,批评的火力丝毫没有减缓。叶海波旗帜鲜明地指出,议行复合结构理论是直接植入了议行合一等理论,并以之审视三机关间关系的结果,并非基于宪法文本的体系化分析,有削足适履之嫌。
屠振宇对以议行复合结构解释国务院职权立法的做法展开批判,认为民主正当性与立法权的有无没有直接必然关联。沈寿文反对在否认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一体的基础上推导议行复合结构,提出一体双元、内外有别的议行复合结构理论。
黄明涛认为权力分工原则的遗漏是强强论文中的最大缺憾,而这一原则才是阐释国务院的地位、职能、权力的最佳理论工具,并阐述了议行复合结构经历了三重复调变迁的观点。
自称是强强老师粉丝的路平新认为,把“民主正当性传输”作为建构立法――行政关系的“元理论”是本质主义思维的必然结果,是行不通的,“行政专业性”“确保市场边界”同样是议行复合结构底层逻辑的一部分。平新的发言既贡献了专业智慧,也让人对学术粉丝的概念有了新理解。
樊英对杜强强的议行复合结构人员要素理解方式提出质疑,认为在不区分各国政党制度差异的情形下比较人员是否兼职,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崔寒玉认为立法权分配的优越性更能直接回应“立法-行政”关系的规范性问题。
总之,这届论坛的主题结构设计巧妙,提交的论文质量上乘,研讨过程延续了强调学术批评的传统,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收获满满。论坛的累累硕果验证了吉林大学蔡立东副校长所说的北纬42°位置出思想的论断。此外,140余人的参会人数达到了论坛开启以来的参会人数新高。
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一些对自己是否属于青年而困惑不已的学者主动要求参加论坛。
今以大连海事大学王世涛教授与我的微信对话说明之。
王:“海平教授,我再冒充一把青年去参会,需要填写回执吗?”
我:“太好了,谢谢兄长支持,正经青年,不用回执,我记下了。”
王:“我觉得我不算正经青年,但也不能算不正经青年。”
我:“正经还是不正经,这是一个问题。”
王:“看来正经不正经不重要了,会议正经就行。”
……
王世涛教授不是个案,其他资深青年还有一片。期待这届论坛形成的这个传统能延续下去,资深青年继续支持正经青年进步发展。
老骥伏枥志犹在,力不从心奋蹄难。本来想做一个向连泰老师看齐的总结,然心有余力不足,综而无述,泛泛而谈,错漏之处,在所难免;3位致辞人和8位主持人的哲理金句,第一、二、四单元自由讨论环节18位老师和4位博士硕士生的高论妙言,也被无奈忽略。诸君多多包涵。最后,附上一阕打油词作结。
松柏啸 ・ 南湖论道
北国春城,暑轻轻,
汇聚三代学人。
南湖之滨,林涛涛,
卷起问学声。
唇枪舌剑,析理辩名,
磊落求真,浓浓学术情。
庭内思想火花闪耀,
庭外苍松翠柏欢啸,
薄云遮日照。
究人性尊严之理,
论治国安邦之道,
为哪般,赤子心可鉴。
遥想三十年,论坛青青,
忆今朝,或言无憾,
但缺流霞空对月。
作者简介:李海平,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2023年7月9日,第六届中国宪法学青年论坛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2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