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印度访学散记之一:宪法学课

 

印度访学散记之一:宪法学课

【缘起】

昨日收到导 师韩大元 教授的指示,让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印度的情况,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一下心得,作为随笔刊登在中国宪政网上。这主意大抵还是不错的,无奈我的文字甚是马马虎虎。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将自己与 老师、 李元起 老师,以及学长 杜强强 博士往来信函中的一些文字整理出来,乞笑于方家。

柳建龙

2007 12 16 于加尔各答

 

************************************************

 

DEC 162007

11 3 到加尔各答之后,我一直处于调整之中。直到11月中下旬,才开始跟着学生一起上课,但还是只限于宪法课。――Section ASection B两个班的课,我都听。虽然,两班的进度差不多,但老师不同,所用的方法亦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至于其他课程,这学期的一大部分是国际法,所以就都没去听。

NUJS(西本加尔国立法科大学)有三个宪法老师,除了M. P. Singh教授、U. R. Rai教授之外,还有一位副教授(因为之后的评价对他并不十分有利,故此处隐去他的名字)。M. P. Singh教授是我此行的指导老师。――不过,来印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并不多。第一次听说他,则是由于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林峰教授的关系。因为自己在学习研究印度宪法,而恰好城市大学原有几个印度教授,所以,遵照韩老师的建议,请林峰教授帮我介绍一二。林老师第一个推荐的便是他。但当时M. P. Singh教授已经离开香港城市大学的教职,到NUJS来了。之后,自己通过互联网的进一步检索,得知M.P.Singh教授2006年以前是德里大学法学院院长,退休以后才到NUJS担任校长的。而且他有一本书――《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已为周伟教授移译为中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可惜,周教授将名字错译成“M. P. 赛夫”,而且在书中,又未保留英文名,所以,此前虽有此书,我也未认真拜读。据介绍说,教授已经发表文章百来篇,但最为著名却似乎是他对于V. N. Shukla所著《印度宪法》一书的修订。这本书自1950年第一版至今,已经10版,并且多次更新判例。此书,在印度的学者和学生中评价亦甚高。

至于,U. R. Rai教授,我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刑法教研室的。不过,据说,在印度宪法学界他也是顶尖级的教授。他上课的方法,和M. P. Singh教授一样都是逐条释义,但不同的M. P. Singh教授更多地结合历史、判例展开,其对于各家的观点较为中立,对学生则是启发式,很少给出结论;至于U. R. Rai教授,则属于条文和案例的结合,其对于条文的分析比M. P. Singh而言,按照这里的一个老师说的,更具解构性。但其对于解释方法的讲授,则在条文分析之中展开。他给出Position,学生则提出问题,他要么论证要么反驳。但在辩论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便能得到厘清。――而且有一点让我很是佩服,印度宪法洋洋洒洒几百页,而且修改得乱七八糟的,但他基本上不用翻法条,便能将修改前后的法条原文读出来。并且在解读条文的时候,马上就能即给出相关条文,作出解释。而我连中国宪法这不甚长的条文都还不熟。――我以为,相比之于国内的宪法学课程的讲授而言,这个虽然未能立即给出系统的概念――国内的法学虽然给出了概念,却近于填鸭,考完试之后学生基本上就把概念忘得差不多了。就我自己而言,现在倘若在考问我所谓的概念,我的回答应当还是会错漏百出的――但是这里的学生对于宪法的理解则要深刻许多。而且在探讨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很多问题――跟他们的一些本科生解除过,看问题的视域有时候比我要宽许多。

另外一个副教授的课比较没趣的,一方面他对于印度宪法的历史似乎并不十分熟悉,另外对于宪法文本体系的把握也不十分清楚。在上课时,按部就班,基本上是在念法条和判例。学生对此并不是很买账,上课的时候,一旦M. P. Singh教授便闹腾的慌。几个较为活跃的学生,则多数会就着判例里的争点与之展开争论,并且同时援引其他法条作为佐证。他大概也很无奈,所以,往往必须强调,“你们是来学习的,听就好”。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还是比较赞成M. P. Singh教授的观点,给出Position其实也不难,但这个不是老师的任务。老师的任务应当还是授之与渔而非鱼。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