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访学散记之五:奇奇怪怪的印度
一、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奇怪的宽容”
到了印度,第一个感觉,这里的人好打扮,这是许多游记都介绍过,正如一个报纸所说,就全世界范围来说,印度人的金饰是全世界第一的,当然,他后面还有句话“(运动会获得的)金牌不是”,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也不会是,更不可能是!――但这些游记的作家忽略了一件事,有时候这些装饰传达出来的不只是一个爱打扮这么简单的东西――那时一种狭隘的民主主义,或者你愿意,也可以说那是种“爱国主义”。这里的公车、的士、三轮车还有垃圾车,都会把车身画得花花绿绿的,但其中很少少一样东西,印度的国旗、国徽(法轮),偶尔还会写上些话,“我爱印度”。而街上的宣传画,似乎也差不多,可惜我看不懂。――这很容易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事,虽然自己当然还小,但墙壁上却残留了很多文革的东西,而由于教育的问题,我们总觉得我们比西方社会民主、富裕许多,但等到长大以后,我们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离民主、富强,我们的路还长还远得很。――但这似乎不是印度年青人的想法,如果未受过硕士或者更高以上的教育,或者出过国,根本不知道印度这个枯井之外的世界还有什么。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所碰到的,对于中国最为了解的,居然是个Taxi司机,他因为曾是英国一个船务公司的海员,曾几度到过中国,所以有一些了解。为此,我在下车之后,很感激地跟他说了声谢谢,因为他用当地的语言告诉与我同去的那个印度学生中国的变化,无疑他的话比我要有说服力得多。
印度人,对于中国的敌意还是很厉害的。――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以为有一种老师可能被送上刑场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他们可谓一脚在天堂、一脚在地狱,只要稍微一不小心,则应当下十九重地狱去。如希特勒的老师,如果不是他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那么,希特勒或许不是那样的,还有日本的历史教师。当然,也有中国的。如对于印巴分治的历史,他们一直告诉我们那是英国人的阴谋,可是,这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居然无视马克思有关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论述,无视英国人对于印度统一所做的努力,无视印度本身的民族矛盾,以及甘地和尼赫鲁的无知!――印度著名的宪法学教授H. M. Seervai(原印度首席大检察官?)在其所著之印度宪法一书中便指出,甘地和尼赫鲁的自以为是,应当为印巴分治负很大的责任。――由于中印战争,这里的许多学生对于我还是比较敌视的。曾经有一个印度学生骄傲地告诉我,你看,日本支持我们、英国支持我们、美国支持我们,中国呢?我当时立即无语。无疑,我不能做进一步的辩解:中国威胁论在这些国家无疑很盛行,这从反面说明了中国的日益强大;另外一方面,我真想坦白地告诉他,你这是“认贼作父”。光记得中印战争,却忘了英国人在这里统治了一百多年,忘了日本人在这里肆虐的时候,中国人也作出不小的牺牲。
――这也使我想起了,美国一位总统的誓词,“我们要保证美国是安全的,那就保证所有的国家都不能侵略美国,这就必须保证美国是最强的,能击倒任何对手”,同样,我们的国家要强大,也必须保证我们能够击倒任何对手,无论是经济的还是军事的。
二、民主、言论自由、罢工与平等
印度的学生都以为自己的国家很是民主,用学者的话来讲,自由在整个亚洲只在少数几个国家得以幸存下来,而印度无疑是其中之一,而且最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这里也有广袤的土地,而且这里的人民教育程度还不高――但民主这里实现了。印度的党派很多,据说当下的议会里便有大大小小二十七八个政党。我所在地方,也有不少政党,但在这个地方长期,印度共产党长期是多数党,所以也一直是执政党,据说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印度人,对于印度共产党大概腹诽的也不少,因为加尔各答的管制要厉害些。但是,无论如何这里的结社自由是有保障的,而且也报纸上的言论也很是开放,你可以发表各种言论,这里有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能够为你提供言论的广场。而且要是觉得不够,也可以去示威游行,如不久前,由于对加尔各答高等法院的判决不满,很多人便去围堵高等法院。
这里的罢工也很是自由,一个学生的态度,俨然视之为家常便饭:好,不爽是不?那就罢工,如果在Beligharta市觉得还不够,那就加尔各答罢工?还不够,我们就来个全国总罢工。我来加尔各答之前的几天,这里大概就发生过一起总罢工;来这的第10天左右,
但这里所谓的言论自由大概也有例外,不久前看新闻,有个退休的老教师拿了个三色部(印度国旗的颜色)让裁缝店给他裁减成内裤。这个裁缝店的老板开始只是拖着不做,后来催急了,基本上等于骂起他来,意思是说“这个无耻的老家伙”。于是,这个老教师,接着便受到周围的人白眼,过不了多久,警察也去拜访了,再接着呢,就上报了。――这真够夸张的!我想,即使把印度国旗裁减成内裤也未必见得要紧,美国人把国旗作成内裤、bra,未必就见得不爱国,相反,他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是美国人;他们在焚烧国旗的时候,表达的未必是对美国的痛恨,相反那可能也是种爱国主义――“恨铁不成钢”么。而且,归根结蒂,这是种言论自由。印度也有不是?何况那也不是印度国旗。就此而言,我觉得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要向美国学习的还有很多东西,无疑,我们要分清楚那些是爱那些是恨。用一个很不形象的比喻,当孩子晚归的时候,母亲可能会发火,“你怎么不死了算?”――但这其中的心情,不用说,大家也很明白。
另外,还有一个作家,不久前常常占据了印度报纸的头版头条,她写的东西大概反映了穆斯林的某些现状,结果常常受到攻击,甚至人身威胁,为此,不得不申请保护――她好像具有联合国难民的身份。――这也让我很是不解。
这里种姓之间的冲突也很是问题。M. P. Singh教授聊过此事。提起这些,他似乎颇留恋过去,他说以前的社会很安定的,种姓之间的冲突并不像现在,而且这种冲突在农村似乎并不常见,多数发生在城市,在农村,大家无所谓,印度教徒可能很了解锡克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反之亦然,大家可以相安无事的,而且通婚似乎也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但在城市这种问题要厉害得多,宗教间的冲突、种姓间的冲突,非常厉害。大打出手,则是很常见。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那些人则是拿着建筑用的竹棍打人,而且就照片上那种挥舞棍的势态而言,大有打不死不罢休的感觉。真是不可想象。
三、男女平等与一夫多妻制
宪法上也有关于男女平等的规定,但在事实中大概还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大概从几方面去看:在早些年,印度的寡妇似乎是很惨的。她们中的很多人最后只能论文寺庙的妓女,“寺妓”。所以,在制宪过程中,有关男女平等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争论,所幸是最后的法律中对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于是,“寺妓”这个行业算是消失了。但目前,印度的妓女也还是不少――当然,中国也有不少,红灯区有的是――目前,政府的态度大概和中国一样矛盾,从道德上讲,不能让它合法化,但不让它合法化,则无法控制,而且目前艾滋病的传播甚为厉害,如果不能对性交易予以严格的管制和监控,那么,其泛滥可能要更为严重;但是如果使之合法化,则政府和家庭都面临着巨大道德挑战。
再一个,就是印度的部分地区的一夫多妻制。对于印度的婚姻制度,了解起来大概很困难,这属于各邦的权限,各邦可以立法,就此而言,我也不知道印度的婚姻制度到底呈现何种形态,我猜大概是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并存吧,即有些邦,可以一夫多妻,在另外一些邦则一夫一妻。――当然,这也只是猜测。――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个老头生了三四个儿子、八九个女儿,嫌家里过于挤,所以便把三个女儿先后嫁给一个寺庙住持的儿子。最小的女儿,大概是个大学生。我想,看到这个很多男人一定心存艳羡――自己或许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严肃地去对待呢?我想这大概是种悲哀,已经到了21世纪了,经过如此漫长的发展,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居然还如此厉害。
四、左手洗屁股与摇、点头
最后,还是说点轻松的话题吧。印度人插屁股不用纸而用左手洗――这个大概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这里的厕所装备也有放卷纸的架子,但上面却是一卷纸也找不到的。厕纸在商店里摆的角落是比较偏僻的,而且非常之贵。普通的一卷纸便合人民将近五块钱,卢比大概是25卢比。而其材质大概比国内一块钱的要差不少。有背包客说,这里只有三星以上的饭店才提供卷纸。否则么,则是一个水瓢。――其好处么,有人说,节约木材,于环境有利;而且又保证不容易得痔疮。大概是真的。但我想,要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发扬光大很是困难。
还有这里的人,也颇有意思,点头意为否,摇头为是。有一次,与一个老师聊中印之间的法学教育问题,他一直摇头,弄得我很是疑惑,我说这个家伙怎么回事?之后才想起来,自己在书上看到的,加尔各答人习惯如此。但不知不觉,看到别人摇头还是很不习惯的。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
设若自己刚从北京过来,早上上了从新德里飞往加尔各答的飞机,飞机上,空姐问:“先生,你是否吃点什么?”由于这里的飞机跟轰炸机似的的,听不很清楚,看到邻座拿到不错的早餐,于是自己便拼命地点头,结果呢,空姐微笑地走开了。自己呢,无语――
接着,自己完成任务回国。从新德里称国航客机,飞往北京,由于是夜里3点(北京时间5:30)的飞机,自己很是疲倦,空姐过来问,“先生,你是否喝点什么?”自己很是疲倦,便有气无力地摇头,结果呢,吃亏的当然还是自己。
柳建龙 于加尔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