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之旅――亲历法国大区选举
2010年3月14日和21日是法国大区选举,各大区的地方委员会(Conseil régional)都将选出新的大区委员,任期4年。大区委员会对大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决策,对大区公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全法共有22个大区(région),外加4个海外省(outre-mer),每个大区由若干省(département)组成。选举分两轮,如果第一轮中有一个候选人名单获得了绝大多数选票,则取得大区委员会中25%的席位,其他名单按照选票结果按比例分配席位,但在第一轮中得票率低于5%的名单会被淘汰。如果投票结果没有出现上述情况,则进行第二轮投票。第一轮获得10%以上票数的名单有进入第二轮投票的资格,并合并获得5%以上票数的名单。第二轮中票数最多的将获得25%的席位,其他获得5%以上票数的名单依据选票结果按比例分配席位。2009年法案将对2016年大区选举进行改革,即在国会和议会内部各设置地方委员会,代替之前的大区委员会,并合并省选举,该法案尚未正式通过。
大区选举交织着复杂的政党关系,法国是多党制国家,可以分为右派和左派,右派党主要有人民运动联盟(UMP),即总统萨克奇的党派,以及新中心(nouveau Centre),左派主要有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社会党(PS)。目前,26个大区中只有2个大区(Alsace大区和Corse海外省)是出于右派政党控制之下。虽然左派在大区选举中获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但是总统选举中,左派是败给了右派的,地方、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政党局势是不同的。大区选举是政党之间角逐的焦点,对大区以后的建设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转折,但是这次的大区选举基本没有什么悬念,左派占主导的局势应该不会发生变化。
为了亲眼见证大区选举的盛况,14日选举当日下午,我决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投票点看看。我并不知道哪里有投票点,只是漫无目的地走,但没走多远就看到一个,那是设立在一个小学的投票点(后来才知道投票点基本都在小学),远远望去很明显,外面有很多宣传海报,还有人群进进出出。踏进投票厅,我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他们脸上的表情很是奇怪,大概一个外国人来看他们的选举还是第一次吧,所以有点受宠若惊了,呵呵。工作人员让我在旁边坐下看,还给我一大叠候选人名单。只3分钟吧,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就走过来主动给我介绍选举的流程(这次换我受宠若惊了):首先选民要到工作台取选票和信封,然后进入一个像试衣间样子的隔间,外面挂着深灰色的长帘,每个选民都在这个独立的、封闭的空间填选票,工作人员称这为了保证投票的私密性。填好选票把信封封好,就可以排队将信封丢进选票箱了,投票点的主席会在投票箱前给选民的选民证背面盖上投票的日期,以证明选民已经行使了其政治权利――选举权,过程虽然简单,但意义非凡。
(作为投票点的小学,门口是投完票离开的选民)
(巴黎12区第52、57投票点)
(工作人员不允许照相,我只能在投票大厅的外面偷拍一张。)
离开投票点,我不断反思什么样的选举才是一次成功的选举,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结果吗?还是权利被充分行使的选举过程?感触最深的就是每个选民都持有的那张选民证,从总统选举到欧盟选举,再到大区选举,选民证的背面记载着每一次行使选举权的时间。一张纸上写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公民可以放弃行使自己的权利,但是没有人能够剥夺你行使权利的自由,国家提供的是保障权利行使的平台与通道,便于权利的行使,这就是我看到这张选民证时最直接的感受。
(选民证)
(选民证背面有行使选举权的日期,不过这张还没有这次大区选举的戳子)
这次大区选举中,法国的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除了对选举结果的关注,民众对选举的参与程度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民众对选举的参与程度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投票率,之前一直担心这次法国大区选举的投票率,因为据媒体估测,14日投票的选民将只有50%,相比较2007年选民热情空前高涨的总统选举,此次大区选举的选民热情几乎打了折扣。14日当天截至中午12时,投票率仅为16.07%,而2004年此时的投票率为18.48%。但这个投票点的选民比我想象的要多,也并不像之前预测的那样冷清。工作人员说:大区选举比总统选举的参加率要低,可能是因为选民认为大区的选举不如总统选举这么重要的原因。二是民众的关注程度。选举之前,媒体专门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调查:统计在google网站上搜索过“2010年法国地方选举”关键词的数量,并对各大区进行了排名――Bretagne处于冠军位置。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特别是参政议政的观念,国家决策才会最大限度地反映公民的公共意识,国家治理才会健康有序。
最后附上关于大区选举的几则趣闻:
1、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候选人的宣传海报,每个候选人的海报都有不同的设计,竞选的标语也不同,比如“为了您而选举”。
7
(虽然选举权严肃又神圣,但也有人恶搞,在候选人的海报上涂鸦作文章,令人忍俊不禁。为了保护候选人的肖像权和人格尊严,就不附加涂鸦一族的“作品”了)
2、在3月12日的造势和拉票中,政党邀请了选民对候选人海报进行废物回收利用,海报被折成了领带、相框和三角裤的造型,社会党候选人也折了一个风车。
3、候选人并不是清一色的男性,法律特别规定:候选人名单上男性与女性的数量要一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定,另外候选人名单上是按照一男一女的顺序来列名字的,并非按照先男后女,或者先女后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第9期中法欧洲法项目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