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校训:文化与文明的折射

训,就是一种说教。许慎《说文解字》明白指出:训,说教也。《康熙字典》将解释为说教,教诲、教导、告诫、劝诫与说教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有人称是教诲的别名。

青少年时期听过的最多的,来自父母和老师,内容五花八门,大抵可以归纳成两种句式:……”或者不要……”。你要这样,你不要那样,都可谓之,只不过不那么正式而已。

较为正式的,古有所谓庭训,通常指父亲的耳提面命,庭是指堂阶前的院子,训就是教导、教诲、训诫。承训者唯唯而已,回不得嘴。《红楼梦》描写贾政对其子宝玉的训诫,就可称为庭训。旧时有句成语云幼承庭训,相当于现在所谓有人养亦有人教之意;自称幼承庭训,想要传达的信息是自小有很好的家教,现在当然差不到哪里去。

更为正式的,称为家训。家训是家长对于子女成长、求学、修身、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诲。古时流传下来的极有名的家训是《颜氏家训》,这是颜之推撰写的一部书,是记述颜之推的经历、思想、学识并告诫子孙的名著。其内容包含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等多项内容,言者谆谆,字里行间含有许多劝勉之意。

如今人们接触比较多且较为正式的是大中小学的校训,有的大学里的学院还有院训,甚至一些法院、检察院一时技痒也搞起了院训。全国各地校训、院训一时俱来,目不暇给。

校训是劝勉师生共同遵行的准则和固守的理想,通常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和理想追求,往往用很醒目的短语(目前以八个汉字的较为多见)来表达,几乎是一所大学对内激励精神的糖豆和对外展现学校形象的名片。校训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值得追求和维护的好的事物的观念以及事物本身,因此校训中充满真善美的字眼,无足为奇。

有人考证,校训一词非我中华固有,乃是从日本舶来的名词,汉语词典中首次出现校训一词,乃是舒新城主编、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该辞典对于校训一词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参见百度百科之校训词条)。不过,我国此前虽未见得有校训一词,却未必没有校训的存在。如朱子白鹿洞教条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说的全是儒家理想。这里的书院教条,与如今所谓校训何异?岳麓书院之实事求是,大概也算得上院训。更为典型的,是北洋大学赵天麟将实事求是作为北洋大学的校训,这都是1930年以前的事了。

记得我尚在少年时候,并无所谓校训的概念,全国各小学都书写、张贴、铭刻毛泽东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劝勉之词。要说校训,这大概算得上全国小学统一的校训了。那时学校里还常见另一幅毛主席语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现在知道那是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结的校风,实际上是对这所大学要培育的校风的期许。现在的中老年人提起这八个字,通常都会联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尽管在那个时代,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紧张什么以及严肃活泼怎么听起来有些矛盾;就是到了现在,不少人也还搞不明白到底紧张什么。不求甚解,就必定如此。

到如今,各地校训已经有点百花齐放的意思,不再统一、一律。这是因为各校有权自主确定自己的校训,别人不必置喙,置喙也未必有人从善如流,于是校训也就有点五彩缤纷的感觉了。

过去有校训的,不必再费心思去琢磨该弄点啥词好;没有校训的,纷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搞起校训,为此各个都颇费了一番脑筋。有了校训之后,或刻写,或镏金,或凸或凹,或在石头上,或在门楣门廊上,怎么醒目就怎么来。各法律专业为主的大学及其各大学法律院系当然也不后于人,纷纷推出自己的校训、院训。

大学之校训,我最为欣赏的是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云南大学的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集美大学的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澳门大学的仁义礼智信、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约礼等等。

这些校训好在哪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一是要通,不通者不佳。某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其中,厚德的意思是使德厚,即增进德行;对照之下,明法却又费解,按厚德的语法结构推断,当为使法明,这意思半通不通,明法就该是明了法律的意思,这算通了。格物致公最为别扭,因为本有成语格物致知大显突兀,让人有擅改成语的不良感觉。有人解释该校训为两字一顿即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不可连读为格物致公,然而格物穷究之意,乃指物之理格物又可指代物理学科,与政法有何关联?明显不通,莫名其妙。有教授曾建议政性在公,法心寓明,这八个字更为贴切,又隐含政法二字,可惜未予采纳。

二是用词醒目。好的校训必要用词醒目,哈佛大学校训“VERITAS”(真理,等于英文中的“Truth”), 耶鲁大学校训“Lux et Veritas”(光明与真理)。这些校训只用一两个单词,十分醒目。燕京大学校训自由、博爱、民主用三个词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可谓有美国大学之风,一如美国西点军校的荣誉、责任、国家

三是贴切。好的校训要训得贴切,如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代表了抗战时期的师生面对战乱与困难的坚强意志,贴合时代,如今云南师范大学移为自己的校训,就有点脱离时代之感了。朱�F基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不作假账,虽然用词俚俗,但颇为贴切,不失为一个好的校训。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差强人意,贴一字,点中四川,不过,四川处于内地,与无缘,冒头一个字,感觉未尽贴切。据说四川大学另有一校训云:精韧不怠,日进有功。对于这八个字,我倒是颇为欣赏。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进德修业,至公至正进德修业已与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校训前四个字重复,至公至正又似对法院(法官)的要求而非法学院(学生)的要求,其不贴切亦明矣。

四是典雅。好的校训不妨用典,甚至直接从古文、名人名言中摘取适宜者作为校训或者院训。如剑桥大学校训采用的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古言可为法也,我们常说的古训就是这个意思。圣约翰大学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都是直接来源于古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津大学(其前身是北洋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来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东吴大学的校训最早是英文的“Unto a full �Cgrown Man”,出自《圣经新约以弗所书》。1929年,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也属佳训。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反不如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来得好。

五是独特。好的校训或院训应当个性鲜明,不与雷同,绝无重复之感。国家法官学院的校训崇德敬业,明法致公与某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就很近似。西南政法大学的博学、笃行、厚德、重法重复了厚德二字,华东政法大学的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与西南政法大学重合了笃行,语意与之也颇近似。再看南方医科大学校训,又是博学、笃行、尚德、济世,联系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又重复了后者的博学笃行,汉语词汇之贫乏,一至于此,真是令人感叹!当年,朝阳大学的校训浚哲文明,其文字功力让我们现在的政法院校的校训相形见绌。

纵览各大学校训,更不足取的还有很多,主要毛病是重复来、重复去,你克隆我、我克隆你,虽词序有些变化,大体上不过是几个用滥了的词颠来倒去地用,总是舍不得割舍。

校训言简意赅,好的校训是高文化水准的象征,也是好的中文功力的表现。我非厚古薄今,实则平心而论,高校中百年老店的校训确实更有文化底蕴,如今不少新校训却有点穷措大胡乱穿几件华服的感觉,看上去不大像真豪门的气象。如今校训平庸者多,佳妙者少,有的连文字都半通不通,似乎折射了这些年来中文的式微。

校训存在劣质化的倾向,这是与整个中文式微的糟糕状况密切相关的。余光中先生曾有多篇文章谈到中文的衰落,在《哀中文之式微》一文中,他感叹:生硬的翻译,新文艺腔的创作,买办的公文体,高等华人的谈吐,西化的学术论著,这一切,全是间接西化的功臣。流风所及,纯正简洁的中文语法眼看就要慢慢失传了。考其原因,如今的人们在中学时就没有打下良好的中文底子,中学课程之繁,压力之大,逼得学生日与英文、数学周旋,不得不将国文贬于次要地位。所谓国文也者,人人都幻觉自己本来就会,有恃无恐,就算临考要抱佛脚,也是自给自足,无须担心。另外,文言和白话对立,更增加中文的困难。古之学者,读的是文言,写的也是文言,尽管口头所说与笔下所书大不相同,形成了一种病态,可是读书作文只要对付一种文体,毕竟单纯。今之学者,国文课本,读的大半是文言,日常写的却是白话,学用无法一致,结果是文言没有读通,白话也没能写好。两短相加,往往形成一种文白夹杂的拗体。文白夹杂,也是一种不通,至少是不纯。另外,不纯的中文,在文白夹杂的大难之外,更面临西化的浩劫。西化的原因有二,一为直接,一为间接,其间的界限已难于划分。直接的原因,是读英文。英文愈读愈多,中文愈读愈少,表现的方式甚至思考的方式,都不免渐受英文意识的侵略。他以成语为例,指出: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成语如此,同样讲求句子简短内涵丰富的校训何尝不是如此?看如今校训的劣质化,不也是中文式微而文化意识的萎缩的表现?

噫!校训虽短,谁谓不见真实学识?谁谓不见国学素养?谁谓可以等闲视之?

文意古雅之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北京语言大学:德行言语,敦睦天下

辽宁大学: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集美大学:诚以待人,毅以处事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

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南京工业大学:明德、厚学、沉毅、笃行

山西大学:求真至善,登崇俊良

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河北工业大学:勤慎公忠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诚朴求是,博学笃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郑州大学: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

辽宁科技大学:博学明德,经世致用

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辽宁医学院:厚德修身,精术济世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宁静致远,务本维新

云南大学:自尊、致知、正义、力行

哈尔滨师范大学:敦品励学,弘毅志远

山东工商学院:惟平惟准,近知近仁

吉首大学:以人名校,以业报国

湖北大学:日思日睿,笃志笃行

南昌大学:格物致新,厚德泽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妥帖合身之校训

中央民族大学: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北京工业大学:不息为体,日新为道

华南理工大学: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北京化工大学: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漳州师范学院: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辽宁工学院:砺器悟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河北大学:实事求是,笃学诚行

吉林师范大学:好学近知,力行近仁

沈阳理工大学:弘志励学,德才并重

同济大学:同舟共济

朴实无华之校训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中国医科大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北京科技大学:求实鼎新

江苏警官学院:无私奉献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

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沈阳建筑大学:博学善建,厚德大成

异校同遵之校训

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实事求是

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刚毅坚卓

东华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华北电力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合肥工业大学、石油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惜墨如金之校训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

山西中医学院:求真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责任

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

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

南京农业大学:诚、朴、勤、仁

北京体育大学:追求卓越

政法院校之校训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华东政法大学:笃行致知,明德崇法

西南政法大学: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西北政法大学:文明、求实、严谨、公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忠诚求实,勤奋创新

国家法官学院:崇德敬业,明法致公

国家检察官学院:进德修业,秉鉴持衡

甘肃政法学院:崇德明法,弘毅致公

清华大学法学院:进德修业,至公至正

政治宣导之校训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西安理工大学:祖国、荣誉、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长春工业大学:爱国敬业,求实创新

大同小异之校训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连海事大学: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大连理工大学:求实、创新、进取、团结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创新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南昌航空大学:勤奋、文明、求实、创新

中国民航学院:笃学精博,严谨创新

上海大学:自强不息,求实创新

山西农业大学:严谨、团结、求实、创新

沈阳工业大学:自强、笃行

中央财经大学:忠诚、团结、求实、创新

北京印刷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勤奋

华北煤炭医学院:勤奋、求实、严谨、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云南财贸学院:好学笃行,厚德致远

西安工业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勤奋、创新

大庆石油学院:严谨、朴实、勤奋、创新

东北农业大学:勤奋、求实、奉献、创新

长春税务学院:勤奋、务实、开拓、创新

南京邮电学院:勤奋、求实、进取、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长沙理工大学:博学、力行、守正、拓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长安大学:弘毅明德,笃学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河南农业大学:求是力行,明德自强

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北京协和医学院: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新疆大学: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上海财经大学:经世济国

燕山大学:厚德、博学、求是

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河海大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艰苦朴素,勇于探索

第四军医大学:团结、求实、创新、献身

郑州防空兵学院:严格、求实、进取、献身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严谨、求实、奋进、献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勤学、竞先、求是、明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博学、求索、笃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忠诚、奉献、严谨、求实

炮兵指挥学院:坚定、勤奋、严格、创新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桂林空军学院:团结、创新、求实、献身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献身、严格、图强、求实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安徽财经大学:诚信博学,知行统一

牡丹江师范学院:崇德尚学,厚积薄发

哈尔滨理工大学:知行统一,博厚悠远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忠诚、求是、团结、奋进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忠诚、责任、知识、发展

南京邮电学院:勤奋、求实、进取、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长沙理工大学:博学、力行、守正、拓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长安大学:弘毅明德,笃学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河南农业大学:求是力行,明德自强

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北京协和医学院: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新疆大学: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上海财经大学:经世济国

燕山大学:厚德、博学、求是

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河海大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艰苦朴素,勇于探索

第四军医大学:团结、求实、创新、献身

郑州防空兵学院:严格、求实、进取、献身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严谨、求实、奋进、献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勤学、竞先、求是、明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博学、求索、笃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忠诚、奉献、严谨、求实

炮兵指挥学院:坚定、勤奋、严格、创新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桂林空军学院:团结、创新、求实、献身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献身、严格、图强、求实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安徽财经大学:诚信博学,知行统一

牡丹江师范学院:崇德尚学,厚积薄发

哈尔滨理工大学:知行统一,博厚悠远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忠诚、求是、团结、奋进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忠诚、责任、知识、发展

注释:
特别鸣谢:文字校对  李  鑫 作者简介: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人民法院报》2014年9月12日,第5版。 发布时间:20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