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4日,就在柏林墙被推倒的一个月之后,东德埃尔福特市的一栋政府办公大楼楼顶冒出了阵阵黑烟。这栋大楼属于东德秘密警察机关“斯塔西”,正式名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因德语Staatssicherheit(国家安全)缩写为STASI。
这个机构自1950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执政的统一社会党对内进行言论压制和政权维持的有力武器。
然而当1989年东德政权开始崩溃之时,这个庞大的机构逐渐感到自己正在成为民愤的替罪羊,慌忙决定销毁总部和地方各局的秘密档案。
于是,抢救斯塔西档案的行动蔓延至首都柏林与全国各地。
1990年1月15日,成千上万的市民冲进了斯塔西总部大楼,他们看见的是堆积如山的碎纸――这些来不及焚烧或者投入粉碎机的海量档案仅凭人手被撕成碎片,装满了足足16000个大麻袋。除此之外的文件来不及销毁,被市民完整接收。
1991年,统一后的德国宣告了“前东德国安档案联邦管理局”的成立,开始了对浩如烟海的斯塔西档案的复原与整理。
至今20年来,工作人员几乎全凭人力对这座“纸片之山”进行整理。
平均180个人中,就有一个斯塔西
二战结束,四大国出兵占领战败的纳粹帝国。德国从此分为东西两部,苏联一手打造出民主德国,与西方支持的联邦德国抗衡。冷战期间,东西德国谍影重重,成为世界两大阵营谍报战的最前线。
1950年2月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拍板成立“斯塔西”。自创立以来,它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反情报等业务,不啻为执政东德的统一社会党高压统治、维持政权的利器。
全盛时期,斯塔西曾是华约集团最强大的特工机构,拥有令世人望而生畏的力量――91000万名机关人员、12000名谍报人员、1000名专职电话窃听员工、2000名私人邮件秘密检查员。平均180个东德人中,就有一人在国安部门工作。同期苏联国安人员48万人,与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比595,捷克国安人数为18000万人,比例为1比867,罗马尼亚为1比1553,波兰为1比1574。相形之下,东德斯塔西遥遥领先。
最让人恐惧的是,斯塔西通过广泛、细密、高效的组织工作,在总人口不过1800万的东德全境,招募数十万线人,全面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无论是教会、大学、医院、媒体,还是政府机关,乃至每一个普通东德家庭,都难逃魔掌。国内从上至下,无孔不入,层层布控,堪称登峰造极。冷酷无情的斯塔西,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维护政权稳固,肃清任何可能的敌人,无所不用其极,对本国公民一切可能危及政权稳定的言行实行全面监控。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对内情报组织与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秉持德国人的高效敬业精神,对全国三分之一人口――600余万公民展开日常监控。上世纪80年代,平均每天就有8位东德公民遭斯塔西秘密逮捕,无数异议人士就此下落不明。执行效率之高,手段之毒辣诡谲,让人毛骨悚然,历史上更是无出其右者。
东德环保主义者贝雷特斯,回忆起当年情形,仍心有余悸:“在柏林墙倒下之前,自己只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激进的反对派。作为一名环境保护分子,只就环保议题发表个人意见,压根也不想尝试挑战执政党与政府的权威。”
从小在东德长大的他,当然明白与政府叫板的后果,处处委曲求全,谨小慎微。即使如此,斯塔西仍然不敢大意,暗中密切监视贝雷特斯的一举一动。执行监控任务的,不是旁人,正是他的平日熟人。所有针对贝雷特斯的惩罚,诸如出境限制、中断大学学业、无法得到晋升机会,同样也秘而不宣。
普通人贝雷特斯的离奇遭遇,恰好可以见证斯塔西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国民。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祖国东德就像一个无底深渊。而暗中为他设计这样生活的,正是无所不在的斯塔西。
斯塔西档案――销毁还是开放
1990年3月31日,民主德国首次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议院和民选政府,宣布正式解散斯塔西。10月4日,末任东德国家安全部部长的米尔克被捕,前部长神秘的“无脸人”――全世界头号间谍沃尔夫,也锒铛入狱。
斯塔西运作40年,收集海量监控档案。159公里长的文件、140万张图片、16.9万份录像录音带以及15500袋撕碎的材料,该如何处置,成为棘手难题。
东德民众异口同声要求尽快公开斯塔西档案,将线人暴露在世人面前。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全盘公开斯塔西档案,可能暴露无辜者个人隐私,导致个人报复行为与私刑四起。更有人主张,档案内容太具爆炸性,不如销毁为上。另外有人建议将档案封存若干年或匿名处理后,予以部分公开。毕竟公开秘密档案史无前例。
1990年2月,东德“圆桌会议”决定先行销毁所有电子资料库,随后,斯塔西外国情报司外国间谍与东德人民军的秘密记录也均被销毁。后来历史证明,当时参与圆桌会议的代表,不乏斯塔西秘密线人。例如反对党“和平与人权行动联盟”近半成员与斯塔西有染,“民主觉醒党”主席沃尔夫冈更是与斯塔西长期合作。他们力主销毁秘密档案,其来有自。
几经争论,东德新民选议会达成共识:清除国家机关中一切前斯塔西成员,对加害人提起刑事指控。在保护个人隐私大前提下,依法开放斯塔西档案,为此,议会专门成立由宗教人士高克任主席的特别委员会(BStU),负责处理个人查阅档案申请。1990年12月29日,德国国会正式通过《斯塔西档案法》,赋予查阅档案法源。
1992年起,斯塔西档案正式向外界公开,迄今总共收到650万份申请。人们迫切想要探寻真相:当年谁在监控我、出卖我?我的斯塔西档案中究竟记录了什么?
掀开潘多拉魔盒
公开斯塔西档案,仿佛掀开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潘多拉魔盒。无数东德公民发现自己的朋友、同事、律师、医生,甚至神父,都是斯塔西的告密者。
整个东德社会,每天都在承受着痛彻心扉的道德冲击,一个个历史伤疤重新撕开,无数血淋淋的冰冷事实,无情地展现在国人面前。原来斯塔西的线人无所不在,遍布各行各业。反对派政治家、主教、作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大学教授,顷刻间名誉扫地,不得不退隐江湖。
作为第一个阅读自己档案的东德公民,贝雷特斯在秘密档案中,悲哀地发现他的任何私下“不良言行”,都被一一记录。而汇报者,无一例外,全是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
父子、夫妻在旧体制下不得不争相揭发监控。人权活动家帕皮斯看了个人档案后,才知道他以往的圆满家庭,不过是一场梦幻,他早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在斯塔西的精心策划下,他的儿子暗地里向官方秘密报告自己的一言一行,妻子也正准备随时离婚,反戈一击,保全自己。
东德女议员维拉发现自己档案中,不仅有赫然在目的“反动言论”记录,且充斥详尽描绘个人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告密者不是别人,只能是枕边人――最信任的丈夫,她无奈地选择离婚收场。
日前刚刚去世的德国最著名女作家沃尔夫,也遭媒体揭发,曾为斯塔西充当告密者。她断然否认,身为东德著名作家和“国家诗人”,曾被斯塔西严密监视数十年。查阅斯塔西档案,她有多达42卷的本人档案,其中一份薄薄的绿色卷宗的封面上标明了“非正式合作”。
沃尔夫发现里面正是自己与两个斯塔西特工“约谈”后,承诺自愿为斯塔西担任“非正式线人“的协议。真相在前,痛苦的女作家久久不能释怀:“旧磁带在我脑中,一遍遍不停地转,问着同一个问题:我怎么会忘记?”后来在小说《天使之城》中,她重述自己的故事――潜藏的记忆裸现,耻辱吞噬着灵魂。
斯塔西线人默克尔
斯塔西档案解密后,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线人经历。
2005年,西德意志电视台筹划拍摄一部关于斯塔西的纪录片。记者查阅斯塔西档案时,意外发现的一张拍摄于1980年的线人照片,与正在竞选德国总理宝座的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女士惊人相似。
两名记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上调来其他卷宗翻阅,很快又在当年监视东德科学院科学家哈弗曼的间谍名单中,找到了这名女子的存档卷宗。她的代号是“24号”,个人情况极其详尽:性别:女;年龄:26岁;身高1.68米,穿38号鞋;身材:微胖;头发:深金色蘑菇头;服装:喜欢牛仔裤,与默克尔无一不符。
通过记者的不懈挖掘,还原出一段真实故事。1980年4月6日下午4时37分,东德科学院的科学家哈弗曼,正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看《社会进程》一书。茶几上放着一杯雅可布斯咖啡。伴着浓浓的咖啡香,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悠扬地飘出客厅。夫人则在不紧不慢地收拾屋子。
此时,哈弗曼家里还有一个人――他的年轻女同事。此人留着蘑菇头,身穿白色衬衣、深褐色毛衣和蓝色牛仔裤,脚上是一双白色皮鞋,手里拿着几本书,边“闲逛”边向屋子的各个角落东张西望。
晚上7时55分,女同事慢条斯理地离开了哈弗曼家,随后将她看到的一切整理成文字,交给了斯塔西。原来,哈弗曼由于经常抨击政府高层,从1976年开始一直被软禁在家中。斯塔西不分昼夜地派人监视,最多时曾有近200名间谍在其住宅附近活动。这名“女同事”就是其中的一名线人,正是日后成为德国总理的安格拉・默克尔!
弄清默克尔“线人历史”的两名记者,回到电视台复命,台长不敢怠慢,亲自通报默克尔。后者莫测高深的反应,耐人寻味。听完之后,默克尔镇静地表态:“你们发现的照片不能公之于众,而且必须禁止在电视台公开播出。”台长最终答应,照片不予公开。
默克尔一直三缄其口,全部真相难以大白于天下。2005年11月,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此事不了了之。
永别了,斯塔西
冷战落幕,柏林墙墙倒众人推,东德的历史却唤起人们浓厚的兴趣。2004年,柏林市长宣布,前斯塔西总部大楼,以象征性的一欧元价格出售,变身为纪念馆兼研究中心。
2005年反映斯塔西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一举囊括2005年德国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随后抱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杯。
片中没有枪战、没有杀戮、没有血腥的场面、没有惊骇的镜头,却让人始终紧张不止、战栗不已。该片德文广告,言简意赅:“极权体制下绝无任何隐私。”如果说,希特勒的集中营制造了人类最残酷的恐惧,那么东德的斯塔西制造了人类最深刻的恐惧。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阿什语重心长地指出:“世界各国的秘密警察大多一个德行,自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他们就像在从锁眼中窥伺成人世界的孩子,看到的唯有锁眼而已。”不是么,再无所不知的秘密警察,也无法逆潮流而动,挽救自己终将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可耻命运。
2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斯塔西无情监控国民惨痛的历史教训,永难忘怀。可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永别了,斯塔西。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2011-12-06 发布时间: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