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媒体有点乱
王世涛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到台湾很少看电视,中午或晚上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可以顺便瞄几眼。不知道为什么,我每天就餐的中央研究院的中餐厅还有附近餐馆的电视都经常播新闻类的节目。说心里话,到台湾看电视上的新闻类节目,特别上政论类节目,真的有点不太适应,与大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最大的感受是,台湾的媒体有点乱。
有一天,一则新闻是高雄市长陈菊因为被反对党指责渎职(台风来袭时擅离职守)惹风波,高雄地方检察署针对高雄市长“废弛职务案”传讯陈菊。只见陈菊出现后,众多反对者比着下台手势高喊“陈菊下台”。走进检察署之前,被一群人团团围困,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双方甚至拳脚相加,场面一度失控。这位号称民进党女强人的陈市长被围困的人冲撞拉扯,非常狼狈,但仍然面对媒体解释和澄清自己的无辜,并愿意配合检察机关调查和凭借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台湾电视上,反对党和民众指责、批评现任“总统”马英九的报导屡见不鲜。甚至有一位电视评论员在电视上公开辱骂“马总统”,第二天照样在电视上侃侃而谈,马英九对此却没作任何公开回应。不久前,因为宜兰到花莲高速公路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行政院院长吴敦义在电视上被民进党立法委员声色俱厉地严辞质问,这位可怜的行政院长完全陷于被动,话没有说完,就会被打断,他只能等质问结束后才有机会辩驳。
台湾记者的电视报导特别追求时效性、现场感和视觉的冲击感,有时镜头很晃,不太清晰。但新闻的真实感特别强,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些看似更真实的、不被选取和剪接的镜头。媒体们似乎从来不粉饰官员的形象,甚至观众所看到的官员往往并不那么正面。与台湾完全不同,大陆的媒体展现给观众眼前的有关政府官员的画面总是那么平稳、那么清晰、那么富于美感,观众在电视上所见到的官员总是那么光鲜、那么得体,总面带最恰到好处的微笑,而且一般都会是最好的视角拍摄才能显现的效果。台湾电视媒体动不动出官员的洋相,但面对难缠的记者,政府官员却并不退缩,甚至不失时机地利用电视媒体表达政见。有时甚至要主动找新闻媒体进行自我辩白;大陆的官员面对媒体则表现的那么谨慎、那么局促,多数不愿意面对媒体,除非事先有安排,而且有的甚至对话的方式和内容都事先商定。在大陆,电视媒体很少对官员构成一种挑战(网络却不同),我曾看到,有些重要的政府部门甚至长期豢养着当地官方的新闻记者长期驻守。大众对官员的可能的监督因为媒体这种运行机制被屏蔽和堵塞了。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蒋经国先生解除报禁以后,台湾实行新闻自由,广开言路。至今,台湾的电视台除一家公立之外,其他都是私营的,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由于台湾实行多党政治,不同的媒体往往会有政党倾向,因此在报导时也不免要厚此薄彼,甚至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媒体倾向性的观点会截然不同。不会呈现出一种口径一个声音的局面,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正是因为这一主观性及多视角,才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为了追求收视率,台湾媒体经常报导一些花边新闻,针对一些名人特别是影视明星的私密生活连续追踪报道。甚至不时出现一些非常低俗的镜头画面和无聊的炒作新闻。在政论新闻中,也会经常搞一些政治噱头,有时让政府官员颜面尽失,从而使民众对政府的公信产生危机。这就是台湾媒体的乱像。但不管怎样,台湾的媒体作为独立性监督的社会存在,起到了反映民意、监督政府的基本作用。在无孔不入甚至无事生非的记者面前,官员们普遍心存忌惮甚至如履薄冰。
只有将媒体真正作为社会而非国家性组织,媒体只有真正成为民众的眼睛和喉舌,中国才能真正走向政治昌明,公民的言论自由才有根本保障,对政府的监督就会更有力、更有效。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