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我与《宪法与民主制度》一书的缘分

(一)

前年1219日,我有幸评为首届何华辉法学奖,在颁奖会上,我做了“何华辉宪法学的脉络与特色”发言,其中谈到我与何先生的学术缘分,以及何先生学术思想对我的影响。19809月,我考进吉林大学法律系开启了大学生涯,从第2学期开始,跟随张光博老师学习宪法。当时围绕宪法修改,张老师结合理论与实践介绍了许多最新的观点,令我感受到宪法与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紧密关联,体会到宪法学作为关乎共同体构建、国家治理之学的无穷魅力。1982年上半年,现行宪法的起草与讨论尚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在4月宪法草案正式公布之前,许崇德老师与何华辉老师合著的《宪法与民主制度》一书出版。很快,关注宪法修改进程的我就在长春的新华书店,用51分钱买到了这本书。这是我学习完第一学期中国宪法课程后完整阅读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虽然只有200多页,但这本书对于民主制度的论述是相当体系化的。它体现了1980年宪法修改后,人们对于新时期的宪法秩序与民主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宪法学人对于人民民主生活与国家制度建设的深刻思考。

前年获得何华辉法学奖后,我开始系统地重新阅读何华辉先生的著作,但在书架中找不到这本书,我想大概是之前被同仁或学生借走,然后误打误撞的进入了学术漂流的行列。这些年人大法学院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都会收集一些图书馆的老旧书籍、重复图书、教授与毕业生捐赠的图书,统一整理,然后在新生入学后令让全体师生自由取阅,令图书“漂流”。这既实现了对学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某种意义上也是希望让学术资源及其承载的意义流转,促进并维系我们的学术共同体。2018年,我的博士研究生钱坤在博士入学后不久的一次图书漂流中偶然得到这本书。因为他对宪法中的民主概念有兴趣,就把书取了回去。他很快发现这本书上有我的名字,是我大学时代的读物,就默默收藏了起来。

在一次和学生们谈及许老师与何老师的学术人生时,他高兴的提到他藏有我的这本书。虽然他显然很想留下这本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又给我买了一本,但我还是要回了带有我笔记的原本。以这样一种方式失而复得,得以回顾自己40年前阅读前辈思想时的心情,我想这也是难得的学术缘分,与两位先生的缘分。这本书的扉页上不仅有我的签字,记录我购买书的情形,书中还用彩色铅笔记下了许多笔记,夹有留有大量的心得体会。最近又重读了这本书,看到40年前书中记下来的密密麻麻的心得,确实感触很深,两位先生40年前写的书,对于我们思考当代宪法与民主关系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走上了学习宪法之路,两位先生的民主思想也通过这本书指引我,让我持续关注宪法秩序与民主制度的规范构建。

(二)

从目前的文献看,本书的具体写作背景、分工以及两位老先生交流等情况并不清楚。根据这本书的序言、许老师的一些回顾等综合信息看,在1982宪法颁布之前出版这本书,可能有以下几种考虑。

一是两位先生经历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何先生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右派”,对宪法秩序转型期的民主目标与价值有着深刻体验。许先生虽然没有直接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对文革期间国家民主生活不正常也有反思与思考。基于对国家民主生活正常化,并通过宪法将民主法治化、制度化的学术理想,使两位先生把平时对民主的思考写成一本书。

二是随着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探讨成为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特别是宪法学界的学术热点。1980年启动82宪法修改工作后,结合宪法修改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学界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为82宪法的民主原则确立提供了学理支撑。特别是围绕宪法修改,人民对民主理论、民主制度等寄予期待,同时也引发不同的理解与争论。作为宪法学者,两位教授觉得有义务从宪法视角谈民主问题,把书名起为《宪法与民主制度》或许表达作者对民主的独特理解,即宪法学研究的民主是宪法内的民主,民主的宪法化是宪法学者回答问题。

三是八二宪法颁布后新宪法的研究与宣传是学界的主要任务,需要花更多时间,无法集中时间进行学术著作的写作。因为这一时期,许崇德教授主要参与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何华辉先生也参与修宪的研究,并进行修宪相关的工作。从1982年到1985年是两位先生学术高峰期,围绕八二宪法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以及宣传性文章。

四是本书侧重宪法与民主制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也结合相关的宪法规范。作者在本书说明中谈到:因为宪法尚在修订之中,许多问题不宜科学地预测---凡书中涉及的对于某些具体制度的看法和设想,均属作者个人的学术上的见解,是否适当,应以即将公布的新宪法的规定为准。从这一说明中可以看到,八一年六月写成的文稿,出版于八二年二月,或许有先生的考虑。两位先生是非常重视宪法文本的学者,一旦宪法通过,即便是有作者不满意的一些条款,宪法学者要尊重文本,以文本为基础诠释。因此,八二宪法颁布前出版,可以把自己的学术观点自由地表达出来,与通过后的宪法文本之间不产生不一致。

(三)

如何评价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学者有不同的视角与评价,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民主理论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宪法与民主关系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序言中,时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友渔就指出:实践表明,对于国家问题、宪法问题和民主制度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在《宪法与民主制度》一书中,作者将民主定位在国家制度,从历史、文本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框架,将民主纳入宪法概念与范畴之中,系统地勾勒出宪法上的民主形象与概念体系,并赋予其比较宪法元素。作者系统地考察宪法与民主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宪法是以民主事实为根据,并且是随着民主的发展而发展的”,认为“近代意义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是和民主制度紧密相连的,是民主制度的确认和法律化”。;“宪法是以民主事实为依据,并随着民主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是最高类型的宪法”。现在看来,这些命题似乎已成为共识性的概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申民主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十章的安排是以民主的逻辑体系展开的,并不是专题性内容的整合。特别是,围绕民主制度,该书设置了“人民共和国(一)”“人民共和国(二)”这两个核心章节,体系性的探讨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系统的分析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外,这本书对最新的宪法发展动向的探讨,以及包括对国家元首、代表制的原理与代表机关的组织结构,宪法规范性与明确性等主题的分析等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学术眼光与深入的思考,也回应了20世纪80年代民众重建民主制度与宪法秩序的期待。

从这本书出版后第一时间购买阅读,到今天我们重印这本著作已经41年了,本书书的作者何华辉先生离开我们27年,许崇德先生离开我们也已经近10年了。重新阅读两位先生的著作,我总能想起前辈们在不确定的时代,以坚定的学术信念与历史责任感,在艰难的环境里保持信心,持续努力,勤奋耕耘,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同时,我体会到,作为学者要坚持学术理想,要为后人留下值得回忆的学术作品。四十年后,我们写的书、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生命力?后人们是否愿意看?学者要对历史负责,为历史留下有意义的作品。许崇德老师生前说,宪法学是一门“入门容易,深造难”的学问,要真正把握宪法学精髓,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重温前辈们的学术思考的同时,也应当以这样学术责任感,内心充满勇气,履行学者的使命,持续推动我们热爱的宪法学事业,以此告慰为宪法学奉献终身的先生们。

作者简介:韩大元,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