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银座附近,数寄屋桥的道路旁,竖立着“银座之恋碑”。(中略)石原慎太郎参加都知事选举的最后一次街头演讲之所以在这个碑前举行,因为这里就是能让人想起裕次郎ゆかり的地方[①]。(中略)
馆ひろし向着听众们喊道:“请大家向政治腐化浪费说No!”大家就一齐响应,叫喊道:“No!”接着是下面的问和答。
问:对于官员退休后神秘的高薪就职?答:No!问:对于荒谬的学校教育?答:No!问:对于损害健康的废气排放?答:No!问:对于不合都民心意的都政?答:No!问:那么对于让石原慎太郎当都知事呢?答:Yes!……
――《都知事选举的拉拉队们》朝日新闻1999年4月13日晨报
今年(2000年)4月9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自卫队的典礼上发言时,声称忧虑 “非法入境的‘三国人’、外国人”不断进行恶性犯罪,如果遇到大规模灾害,甚至可能会引发骚乱性事件,一旦出现那种情况,希望自卫队维护好社会的治安。
很明显,这个发言有很多问题。不少人对外国人恶性犯罪相继发生这个“不难理解的事实”进行质疑,批评治安当局并没有通过统计分析来证明对市民安全的种种威胁与外国人增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只是凭着一些个案来捏造“事实”。更何况,大家不会忘了,潜藏于这些“威胁”的背景之下、导致人们对生活隐隐感到不安的一个个的事实,例如,金融动荡、企业整顿以及各种事故、事件和丑闻里面,有的是肇因于日本人的犯罪或违法行为(可以说是历历在目了吧),有的在“非法入境的外国人”的身影后,站着“强制非法劳动的日本人”,等等。故而,连平时对这样的发言会抱有好感的人们(其中也有受到“激励”的自卫队),这回也批判石原的发言了。这也是势所必然吧。
然而,没想到石原那边竟然来了援军,而且是来自社会的舆论。在那些发给东京都官厅的电话、传真中,实际有六成以上是表达对石原的支持的。这是不是在某一特定势力操纵下的有组织的活动,并非没有怀疑的余地。果真如此,问题也就简单了。因为,这二十多年来的各种民意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认为应该维护现行日本国宪法的几乎一直都是在占多数,尽管中间也出现过若干的波动。这说明社会舆论一以贯之的基本倾向乃是“护宪”。所以,如果对石原发言的积极支持被证实是有人在背后操纵计划的,那么那些“社会舆论”也就不会调转风向了。而且,以前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日本国宪法的了解和对日本近代史的认识程度,与“护宪意识”之间还是有一定关系的[②]。随着各种市民运动中的“了解宪法”、“阅读宪法”活动的展开,人们已经加深了对日本国宪法的理解和共识,这乃是尽人皆知的。而如果集会游行反对政治家的妄语、发表纠弹公论这样的“护宪药方”反复开出的话,那些“社会舆论”应该是向“护宪”一方靠拢,这样才顺理成章。
然而,这样的“常识性判断”,与社会舆论对于政治家的此种发言竟如此大张旗鼓地积极响应、表达支持之间,未免给人难以契合的突兀感觉。而且,宪法现阶段的情况是,在“代表全体国民”的国会里面,(广义的)明文改宪赞成派已明显地超过了“三分之二的屏障”[③],甚至还成立了将改宪也纳入其议题的宪法调查委员会,这本应是建立在广泛的舆论支持之上的。尽管现在的舆论动向的确是在向“(都过了50年了)宪法改改也行吧”发生转变,但是目前实际上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
另外,号称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社,一遇到情况,就发表社论,主张明确地提出一个“应然国家”的图像来,将那些混乱情况的“导致这些的原因”归之于日本国宪法,还自称是为了解决那些问题,在5月3日发表了“第二次宪法修正试案”。如果“护宪舆论”的基调是这么值得信赖的话,那么发表那个“试案”的报纸,其发行量即使大幅减少也不奇怪吧,然而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没听说过那种情况。
当然,社会舆论方面的宪法意识与政界阶层的改宪动向之间发生乖离,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事了。而且,不论是国会里的议席占有率,还是报纸的市场占有率,其决定原因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尽管如此,至少现在,一部分的舆论,而且是比较积极的一部分里面,正在形成与政界・国会里的改宪论议遥相呼应的共鸣板;而当它在某个条件下活跃起来时,迄今多次反复出现过的改宪论议,可能就会展现出另一番景象了。本文的课题,就在于指出这两点。而反映这一舆论动向的场所,就在因特网上。
到底是谁在发言?
Internet上的信息交换方法,依其双向性与公开性(=信息发送方・接受方的不特定多数性)的程度,可分为若干种模式。其中,BBS这一种,管理员能比较容易地控制网页内容,故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拢参加者的话题,而且由于交流的双向性是通过浏览的方式实现,所以能促使大家轻松地发贴子。而局外人只要知道了BBS的位置,去参加或者阅读的自由度也很高。因此,自从进入电脑通讯时代以来,它就开始受到了青睐。其中,也有很多是个人主页上开设的。由于它具有上述特点,在企业的广告活动中,最近开始使用BBS的情况也令人瞩目。
本文所要涉及的,也是令我感到吃惊的,是Microsoft 公司经营的网站MSN[④]上就前述的石原都知事(第)三国人发言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与之相关的BBS。如果下载了号称拥有网络浏览器最大市场占有率的Internet Explorer,启动时一般是从最初链接的网站直接进入网络。链接次数的多少是计算广告费的基础,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链接次数,开设网站的人也会借一些时兴的话题,极力搞一些问卷调查和意见征询。本文的问题所涉及的BBS,是在石原发言的第二天开设的,稀奇的是,没过几天,它就从网上消失了,所以笔者也没有保存下来。在此想要说明的是,从其中的内容来看,支持石原的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当初誓不罢休、颇为“健斗”的石原发言批判派们,在支持派人多势众的数量[⑤]与言辞激烈的论调面前,也不得不沉默下来了。
不论是BBS,还是Mailing List,其参加者都有几种层次。经常参加的成员中,有的专为看帖子,称作ROM[⑥],也有的积极投稿以促进讨论。根据一般的经验,后者人数为前者的百分之一到几。如果进一步将全体国民看作母集团,把网民看作标本集团的话,后者就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向性了。从日本网络协会的年度调查(《网络白皮书》)和各种调查来看,可以说,被问卷的网民的特征,近年来迅速地平均化: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在大城市及其近郊居住,在信息通讯行业或相关领域里任职的男性,而且是对各种方面都比较感兴趣,进而,这种人所需要的高学历、高收入背景[⑦]也浮现了出来。
由此看来,在BBS上积极地发贴子的集团,根本就不可能忠实地反映国民的舆论。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集团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到底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此,我想起了“communication的二阶段流程”假说[⑧]。通过大众传媒(mass media)所传播的信息,其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是有各种原因的。就此,最为人们所认同的,就是这个假说。该说认为,有关社会现象的各种信息,乃是通过“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而被人们一般地接受的。这种“舆论领袖”对于媒体(media)有较大嗜好,同时对于其周围的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圈子又很注意,试图对他们施加影响。
现在,还没有数据表明,在网络上积极发送帖子的集团就是和“舆论领袖”一样的人。但同时,各种调查所显示的数据,不仅没有否定这些集团是具有那种资质的,而且,对于各种媒体中传递的信息的高度敏感和发送帖子的积极性这些特点,也强烈地暗示这就是“二阶段流程”假说所称的“舆论领袖”那种情况。
在此先说明一下,基于上述的理由,后面将要提到的“社会舆论动向的一端”,其实是带有不少偏向性的。而且,它既非通过统计分析而抽出的集团,在性质上也不适于进行统计性的处理。在此,它不是作为对某一主体的调查被动地回答的结果[⑨],而是从communication论出发,作为一个例子,用以揭示我们所关注的集团在自发地、积极地表明意见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宪法感觉”。
几个特点
如前所述,引发作者撰写本文的网络上的BBS,其记录已经不存在了,故而不得不限于印象上的理解。就此我所选择的分析对象,是存在于朝日电视台“新闻台”主页上的BBS “your voice”[⑩]。
不过,与Microsoft 的MSN网站上的BBS相比,这个BBS会让人有一些顾虑。这就是,由于这是由需要政府许可的放送经营者开设的网站,主页上明示了管理员对贴子内容进行控制的可能性,完全意义上的“自发的、积极的”帖子发送是难以实现的。不过,管理员对于观众和听众的投稿,特意先以各种理由说明其中混入了一些无法辨认的乱码,然后仅登出内容不完整的帖子,就此看来,其控制的程度还是比较小的。至于这个BBS的价值,则是另有所在。
“新闻台”今年开始进行“节目更新”,随之开设了那个BBS。现在,这个节目的视听率有超越全盛期时候的势头,令同一时间播放的NHK报道节目与之相比都望尘莫及。另外,由于节目中还不断地提示这个BBS的存在,所以在为数众多的BBS中,它面对的国民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了。而且,这个BBS本身就是该台节目中的“News in depth”栏目的互动计划,其中可以体现出人们对社会现象以及相关报道的反应,这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时,因为是平常日子里播的节目,BBS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针对石原发言而发的帖子,是在4月10日到4月14日登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季节・日之丸、君之代的体验”(3月9到19日)、“日之丸、君之代的体验・国立的情况”(3月20日),还有“山口县光市母子被杀案判决・本村洋出演”(3月22到26日)等。这些题目,不但都与将教育改革、少年法修正看做改宪“里程碑”的观点有关,而且内容复杂,其中的论点密切涉及到和平、人权、民主主义这些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理。
这些帖子一读的话,就会发现,里面到处充斥着对现存制度、体制极为强烈的不满。例如,批判到大众传媒的,多是从“报道与人权”的角度说的,一般都是这样的内容:“……我虽然不是东京人,但是今天也给都知事发了一个电子邮件鼓励他。(中略)大众传媒是在小题大做、故意对都知事个人进行攻击,向大家撩拨错误(或自负)的正义感情,我觉得他们在危险地自我膨胀。(中略)大众传媒应该对此有所反思。……”(福岛,41岁)。如果读了这些内容的话,不少人可能就会接受了“反体制的”言论。但应该注意的是,与石原在第三国人发言后就其发言所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谩骂记者的讲话内容相比, BBS里的上述言论简直是同出一辙。而对护宪派极尽恶骂之能事的小林よしのり和樱井よしこ这些“社会派评论家”,也都是凭藉在药物传染艾滋病问题上,扮演了激进的政府批判者而出名的。
问题是,这些批判、不满的意图,有着微妙的不同。这些言论很明显地倾向于在强有力的领袖的领导下建立稳固的“新秩序”,希望藉此彻底推翻现存的制度和体制。他们不重视理性的讨论和说服,认为只有一刀两断才好。所以,把石原慎太郎当成了这一言论和行动的一个践行者,而不在意尽管他外表上是现代的,其价值观实际上却是复古的。然而一说这些,他们反倒说:“还是少找话把儿了吧,现在该讨论的现实问题是,对那些无视日本的道德、文化,干着非法勾当的外国人,应该采取行动”(东京,29岁),甚至冒出这样的话来:“战后,日本的这些口口声声讲平等主义、讲进步的文化人,把持着政界教育界,这种不平等才带来了矛盾。贵台等的媒体的偏向性报道也一样的坏。只做好听的表面文章却不承担责任,有什么批评的权利”(东京,36岁)。
与支持赞赏“强有力的领袖”相反,这些批评把矛头首先指向了报纸、杂志、电视节目这些大众传媒。的确,大众传媒领域里是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说没有“自食其果”的一面。有的为了聚集人气,也发过和这些帖子类似的言论,例如石原发言之后,《SAPIO》上就发表过一篇题为《石原慎太郎・前往东京外国人地带》的新闻报道。而将批判和不满往大众传媒全体发泄的这些人,实际上也在受着主张改宪论的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的强烈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自觉到,自己所表达的不平不满,其实正是受了那些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反到说大众传媒“没有批评的权利”,这就带有彻底否定应该“自下而上”以理性讨论形成公共圈的意味了。
尽管如此,并非所有的大众传媒都在抱这样的看法,其中,对这些言论采取强烈批判态度的也并不少。二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时还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从这个事实来看,如果批判日本的大众传媒(全都)是改宪论的主角,不是语不中的,就是仅仅流于表面观察了。
尤其是,那些帖子里的发言并不仅仅是抱着乖乖地识时务的想法,这是其第三个特征。从他们常用的“刁难”、“话里挑刺儿”这些字眼里,能强烈感受到“对大伙儿选的都知事……”如何如何的这种语气。另外,关于日之丸问题,有的说“多少回舆论调查了,反对国旗日之丸、国歌君之代的,都不过是极少数的”(岐阜,42岁),也同样是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即:既然这是按“大家”的想法、由“大家”决定形成的法律和国家,那么当然就应该遵从了。这些话都是采取了这样的套路,就是由“参加”以及“大家的想法=舆论”这些中介判断,导出被赋予了正统性的“秩序”。相反,诸如“对于和‘大家’不一样的少数意见,恰恰应该给予尊重”这样的民主观念,在他们那里,却是非常的淡薄。
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新闻报道,描述的是石原被推上都知事位子的那次选举活动的一个情节。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时代气氛”而言,立于三权之外、被视为应担当权力监督角色的“第四权”的大众传媒无异于“拦路虎”、“捣乱分子”。正所谓“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与都知事共同推进改革的大众传媒”(福岛,41岁,前引)。对于试图监督权力行使的人,贴上了小林和樱井这伙人常用的各种标签,他们给留的路只有一条――沉默,这正是德国的communication论学者Elisabeth Noelle-Neumann所说的“沉默的螺旋”。更何况,这些言论和行动,与现在行使着政治权力、叫喊着要“改革”的人是一条路上的,甚至运用“简直是自我启发式讨论课一样的言论”(石崎学语)来进行吹捧。只要看看这些,那里面(BBS)令人丧失发言勇气的恐怖感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推进着的“自主制定宪法”或“国民的宪法制定权力行使”,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呢?从现代宪法所具有的各种作用来看,对权力的行使赋予正统性和合法性的“宪法时刻”倍受重视,而且作为实现“时代气氛”所独有的秩序感觉•宪法感觉的手段,也是他们所期待渴望的;然而,监督权力行使以保障人权的宪法作用,却被看做是为“不负责任的自我中心主义”开路的东西,而被轻视。
谈到这里,读卖新闻的第二次宪法修正试案中,诸如将“公共的福祉”改称为“公共的利益”,把它直接和国际人权条约中的“国家的安全与公的秩序”相挂钩,让国民负遵守那种宪法的义务等的内容,其弦外之音也就暴露无遗了。他们岂止是“对现代宪法一窍不通”,实质上简直是在与所谓的“时代气氛”大做共鸣。这种色彩真是相当的浓厚。
代结论
――政治与舆论两厢共鸣之时
像这样的“时代气氛”,不难想象,其所醉心的,不是议会,而是执行权;不是组织,而是个人;不是讨论,而是决断并付诸行动。不过,令人头疼的是,这样的“气氛”,据说已经有向拥有住民主权的人们中间流布的苗头了。1999年3月9日的朝日新闻晨报里面刊登过的这么一段,就是一个例子。“‘我变节了。议员还是必须得有的’。说这话的,是干了近15年的‘争取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市民运动’事务局长的奥津茂树(38岁)。/我过去一直相信,如果社会的信息公开度和市民参与度提高、住民能够直接控制行政的话,那就‘不需要地方议员’了。但自从开始起草《市民参与条例》模范本以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中略)/‘所谓的市民代表,终究还是那些在选举中被选为议员的人。所以,我们需要有掌握超越市民的力量的议员们’”――从这个报道来看,奥津的周围应该还有大量的“不变节的市民”。他们所持的秩序感觉,正如“不是议会,而是执行权”的倾向所典型地反映出的,反而与本文多次提到的“时代气氛”所追求的秩序感觉有更多的共通之处。果真如此的话,政治层面的改宪动向,在与这些市民的参与意识发生共鸣时,很有可能一方面散布给人们“以真正的民主主义为目标・面向未来的市民运动”这样的正面印象,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强行排除“少数人・异端分子・批判者的权利的应受尊重性”(请注意,一部分的媒体已经被揪出来贴上了“人权贩子”的标签)。
不过,改宪派的方面也犯了一些“错误估计”。首先,把宪法视为“万恶之源”的象征术,目前还不能说是已经成功了。而且这种伎俩中挥之不去的“陈腐气”,正是石原所无法完全掩盖的地方。在此意义上,护宪派的竭力批判,可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另外一个“错误估计”,大概就在于宪法调查会的存在本身了。
如前所述,这回的改宪动向,与“时代气氛”和政治动态相共鸣,如果他们打成一片的话,就有可能一鼓作气地发展下去。那些“时代气氛”的旗手们,被派出来在政治过程中充当公共的角色。令人担忧的是,当他们在BBS上作为“舆论领袖”,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正统性的时候,很有可能导致可怕事态的出现。而宪法调查会却是由“该被唾弃的议会”设置的,而且那里在没完没了地议论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制宪过程,这也绝对是不合他们心意的。既然无法期望宪法调查会也给这些“领袖”们来点儿让他们心满意足的“公共角色任命”,要让这些“领袖”对宪法调查会感兴趣并去积极活动,自然也就不可想象了。
这样的舆论动向之所以产生,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社会的变迁导致了原有生活基础的瓦解,随之带来了不安的心理。在此背景下,如果这些动向存在藉那些“对于潜藏在内心里、难以言表的各种恐怖感……相信是属于‘大家’都有的那种恐怖感进行反抗的代言人”的催化作用而出现的一面,那也许是日本社会正在迅速地向着“即使努力也没有回报的社会”倾斜,令人们感到窒息而导致的结果吧。在本文结束之际,笔者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那些“时代气氛”里的严重问题“非一日之寒”,靠以前的那些“护宪药方”,很有可能对付不了。
--------------------------------------------------------------------------------
※ 作者为日本国立山口大学经济学部经济法学科教授,研究方向为宪法、media法。译者为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留日博士,研究方向为宪法、民商法。本文日文版发表于日本国《法律时报》72卷10号(2000年9月)第62-66页,中文版发表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2号(2004年12月)第220-229页。
[①] 译注:数寄屋桥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有乐町,靠近银座。一谈到有乐町、银座,就会让人回想起当年的流行歌曲《相遇在有乐町》、《银座之恋物语》,故而这些令人怀旧的地方很有名。而当年唱这几首歌的,就是石原慎太郎的亲弟弟――已故著名歌星、影星石原裕次郎。所以,最后一场的街头演讲选在这里,实际是要搞一场漂亮的演出。
[②] 播碧信义《教员养成系学生的宪法意识与宪法教育》,载法律时报54卷10号(1982年10月)。
[③] 译注:根据日本国宪法第96条第1款的规定,要修改日本宪法,首先必须在参、众两院都得到三分之二的议员的赞同,然后国会才能向全体国民提出修宪案,得到国民的承认后修宪才能成立。国民承认的程序是,举行特别的国民投票或者在进行国会规定的选举时举行国民投票,修宪提案得到过半数的赞成,方能通过。
[④] http://www.msn.co.jp/home.armx。
[⑤] 这种贴子一旦热烈起来,半天里发出的帖子达到十几万字并不稀奇。
[⑥] 此处的ROM是Read Only Member的缩略。当然,这是对半导体的一种素子Read Only Memory的摹仿。
[⑦] 野村综合研究所・东京大学社会信息研究所《网络利用者的实态1998》,http://www.nri.co.jp/news/1999/990225.html。
[⑧] Elifu Katz, 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in edited by Wilbur Schramm, MASS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1960)。
[⑨] 经验表明,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对调查主体的一种迎合,从而造成调查结果上的差异。
[⑩] http:// www1.tv-asahi.co.jp/n-station/index-2/html。
译注:东京地区某城市名。
译注:指通过类似催眠的暗示效果控制人思想,采取这一手段的那类讨论课。
《追问存在意义的议员(政治家啊 第六部 地方的提问:三)》。
Tessa Morrice-Suzuki《在新市场上市的旧偏见》,载《世界》2000年8月。
佐藤俊树《不平等社会日本》中公新书2000年出版。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0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