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山大帝、达芬奇、莎士比亚、王尔德、柴可夫斯基、郑板桥、张国荣、白先勇与苹果CEO库克,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同性恋!
2月,英国下院通过同性婚姻法案;3月,美国最高法院审理同性婚姻诉讼;4月10日,乌拉圭众议院以71票赞成、21票反对,通过《平等婚姻法》,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17日,新西兰议会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高票通过; 23日,法国国民议会压倒多数通过授权同性结婚法案。至此,全球同性婚姻合法化国家数目增加到十四个。
试问,同性恋历史为何?晚近各国政策如何演变?同性结婚利弊得失几何?一个又一个大哉问,横亘在世人面前,急切等待解答。
一 不敢说出名字的爱!
回眸历史,同性恋古已有之。古希腊神话,宙斯、波塞冬、阿波罗和丘比特追求美少年。宙斯摄走美男子伽尼墨德,充当侍酒童子,开同性恋行为神圣化先河。英雄赫拉克勒斯,设立奥运会体操、骑马项目,纪念他和美少年伊俄拉俄斯的爱情。
古希腊男子男童的同性恋,竟被视为勇敢、友谊、忠诚与爱情的代名词,格外流行。究其原因,无非彼时希腊,男女社会地位悬殊、两性严格隔离、单一的男性社交环境以及时人对优美人体的极度推崇。
巴顿在《男色论》一书中直言:“柏拉图、苏格拉底、阿基毕阿底斯都是男色者。亚里斯多德曾经蓄养一位名叫巴顿的年轻人;雄辩家狄摩西尼斯也和一位年轻人过从甚密,而招致妻子的愤怒。”
柏拉图力主,“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情感的真正贵族与骑士形式。斯巴达王礼赞柏拉图式爱情:“如果没有一个‘男性爱人’,就不是真正优秀的市民;对国家也将一无贡献。”
君不见,战场上,“同性之爱”激励斯巴达士兵骁勇善战,无惧死亡。柏拉图赞美道:“一小群彼此相爱的士兵,并肩作战,可以击溃一支庞大的军队。每个士兵都不愿他的爱人,看到自己脱离队伍或丢下武器,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受此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最差劲的懦夫一旦受到爱神的鼓舞,也会表现出男人天赋的勇敢。”
希腊女子同性恋少之又少。唯有西方第一女诗人,可与荷马比肩,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的萨福。虽有丈夫儿女,却在列斯宾岛(Lsebos)建立一座女子学校,接二连三爱上出水芙蓉的女弟子,终因失恋心碎,蹈海而死,留下“蕾丝边”(lesbian)女同代称。
深受希腊影响的古罗马,凯撒大帝年轻时曾有“所有男人的女人”恶名,后来才成为“所有女人的男人”。暴君尼禄,阉割男童斯波鲁斯,娶为“新娘”,罗马人瞠目结舌。
欧洲同性恋“蜜月期”,随着天主教传播戛然而止。《圣经》中索多玛城同性恋肆行无忌,上帝降下天火和硫磺,摧毁殆尽。《新约罗马书》第一章保罗说:“男人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确立基督教国教地位。处罚同性恋的法律相继出台。公元53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耸慷∧幔�痛斥同性恋不啻罪恶渊薮,首次颁布同性恋者死刑律令。
黑暗中世纪,恐惧与蒙昧乌云压城,欧洲沦为同性恋者炼狱,种种迫害纷至沓来。当权者视其为非法、肮脏、渎神十恶不赦罪行,祭出放逐、阉割、火刑等严刑峻法伺候,同性恋不得不长期处于地下隐蔽状态。
1861年英国方废除同性恋死刑法律,改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乃至无期徒刑。在那个仇恨同性恋的黑铁时代,英伦才子王尔德因同性恋倾向,判处两年苦役,1900年魂归离恨天。
法庭之上,王尔德夫子自道:“在这个世界,这种爱被误解了,误解之深,它甚至被描述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为了描述这种爱,我站在了现在的位置。它是美的,是精致的,它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它没有丝毫违反自然之处……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嘲讽它,有时还因为它而给人戴上镣铐。”
二 除罪化、除病化、合法化
“有关人是如何成为同性恋者的研究,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劳而无功的研究了,尽管它在同性恋的研究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引起人们最多的关注。”正如约翰•盖格农所言,对于同性恋成因,学界聚讼纷纭,难有定论。
先天说强调同性恋是先天的、不可扭转的性取向,原因无外乎脑部结构异常、荷尔蒙分泌失调、遗传等等;后天说针锋相对,力主家庭、习得、环境,才是真正成因。
二十世纪以降,同性恋文化突破传统禁忌,释放出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1955年,美国诗人金斯伯格宣读诗作《吼叫》,以同性恋文人为主力军的“颓废的一代”引领新潮。
西方同性恋全面复兴。“一场影响深远的同性恋文艺复兴已经来临,这场解放人性的文化运动,将久经埋没和禁止的古代同性恋文化发掘出来,使之重新光大。并且继承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传统,向一切人生的禁忌发起攻击,它将有力地摇撼性别奴役基础上的全部文明史。”
纵览整个二十世纪,对同性恋问题,社会各界态度逐渐松动,西方国家相关政策日渐开明,呈现出除罪化、除病化、合法化演进轨迹。
1941年,瑞士新《刑法》取消对同性恋行为的惩罚。三年后,瑞典同性恋非刑事化。二十余年后,英国皇家沃尔芬登委员会推出《关于同性恋罪错和卖淫问题的报告》,强调成人之间合意性行为不宜入罪。牛津大学法哲学家哈特大力支持,与保守派法官德弗林勋爵展开激辩。1967年,英国议会将同性恋非罪化。加拿大与联邦德国予以效仿。
1948年,《金赛性学报告》透露,全美“10%的男子一生中维持过至少三年的同性恋关系,37%的男子曾经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媒体也披露上万德国同性恋者,因《刑法》175条同性恋犯罪条款,在纳粹集中营中,遭遇肉体消灭。世人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同性恋者不堪处境。
1954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破天荒发表同性恋正常性研究,同性恋非病理化呼吁首次受到正视。有识之士长期努力下,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终将同性恋剔除出精神疾病分类,还饱受歧视的同性恋者一个迟来的公道。
1969年6月27日夜,纽约警察无端搜查同性恋“石墙”酒吧,胡乱逮捕羞辱。要么忍气吞声,失去一切,要么奋起反抗。
这一次,忍无可忍的同性恋者挺身而出,抗议歧视骚扰。他们高喊口号:“黑手党和警察滚出酒吧!”“我们要自由!”“我喜欢男孩!”“我是男同性恋,我骄傲!”“同性恋权利!”“我们同志有力量!”
目击者曼福德将这场混战比作是“这种不公正的骚扰和偏见所引发的愤怒的伤口已经溃烂了,而这一次,他们将这道伤口切除了。”他说,“警方刚刚向我们挥出了象征性的一拳。他们并没有在异性恋酒吧里这么做。犯罪组织经营着本地的酒吧,没有销售酒精的执照,甚至向警察行贿,这难道是我们的错吗?”
“晴天霹雳”,这是卡特为写作《石墙事件:一场引发同性恋革命的突袭》一书,采访百名当事者时,人们对石墙事件所做的形容。“为什么说石墙事件是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因为它触及了人们的心灵。与警察抗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要知道,当时同性恋群体还是那么弱小而沉默。”
“石墙事件”数天对峙,引爆同性恋维权运动,快速向世界各国传播。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一年后,一万名男女同志在纽约举行大规模游行,纪念石墙事件,要求获得平等法律地位与权利。6月27、28日两天,从此定为同志骄傲日,6月定为同志骄傲月。如今美法德澳各国大城市,年年举办盛大游行。
经历同性恋历史的分水岭――“石墙事件”,昔日躲在“柜子”中的同性恋者不再沉默,以全新面貌示人,组织起来,发出声音,争取赢得尊严与权利。
石墙事件发生时,想成为修女的安普佐,在纽约市一所修道院内,苦苦思索――像自己这样的女同性恋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在广播里偶然听到新闻,“让我突然充满了愤怒,这应该是我要的生活:激情、抗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消极!”两周后,她离开了修道院,积极投身同性恋权利运动中。如今她是美国国家同性恋协会执行理事,也是白宫同性恋问题顾问。
1971年,哲学家萨特呼吁社会宽容同性恋者。美国通用电话公司为雇员同性伴侣提供配偶福利。美国第一本同性恋刊物《同性恋学刊》创刊。1978年,国际同性恋者联合会成立。1980年,历史学家波斯威尔发表《基督教、社会宽容与同性恋》,认为《圣经》误译,导致基督教会严加谴责同性恋。1984年,欧洲议会通过决议,支持同性恋者权益。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1999年,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精神病学会发表声明,反对“治疗”同性恋。
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以6:3表决结果,宣告德克萨斯州“鸡奸”法违宪。肯尼迪大法官在多数意见中写道,这一法律“有辱同性恋者的生活,他们有权享有(社会)对他们私生活的尊重。同性恋行为被州法定为犯罪行为,使得同性恋者更易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中遭受歧视。”
除罪化、除病化告一段落,历史翻开崭新一页,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问题,浮上水面。
三 同性婚姻横空出世
早在1968年,丹麦社会人民党提出法案,建议允许同性恋结婚,外界强烈反弹,胎死腹中。197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两名男子,要求登记结婚遭拒,诉诸法院;随后又有多起同志结婚诉讼,尽管都以败诉收场,但同性婚姻,已成不容回避的棘手课题。
开天辟地头一回,2001年4月1日,荷兰第一个吃螃蟹,在《民法典》第30条第一款规定:婚姻是异性或同性二人之间所缔结的契约关系。赋予同性伴侣与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与义务,包括收养子女。2005年加拿大《民事婚姻法》、比利时《民法典》、西班牙《民事婚姻法》萧规曹随;2006年“彩虹国度”南非《民事结合法案》承认同性婚姻。
反对同性婚姻者痛心疾首,严斥此举有害于社会,无助于人类繁衍,违背宗教教义,危害子女利益、严重冲击数千年婚姻传统,是可忍,孰不可忍?
2004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感慨:“婚姻不能与其文化、宗教和自然根源割裂,应当修宪将婚姻定义并维护为男女之间作为丈夫和妻子的结合。历经两个多世纪美国法律保护和人类的千年体验后,一些法官和地方当局现在擅自要修改文明的最根本制度。他们的行动给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制造了混乱。”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罕见联手号召信徒,坚决抵制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支持者,针锋相对指出:婚姻向同性恋者开放。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建立稳定单一的伴侣关系,减少艾滋病等性病传播。促进社会和谐;改变社会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妖魔化,帮助同性恋者走出歧视阴影,重拾自信。如果繁衍子女果真是婚姻唯一目标,为何法律不禁止丧失生育能力的男女结婚?
对于传统男女婚姻观念,学者格斯曼反驳:“如果今天的婚姻跟两千年前一模一样的话,你可能会娶一个你没有见过的12岁的小女孩,把妻子当成财产随意处置,离婚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婚姻从身份演变为契约,体现个人意愿,正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针对同性伴侣肯定影响子女性取向的反对意见,多数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与异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别无二致。“如果子女的性取向是由模仿父母而来,异性恋的父母怎么会生育出同性恋的子女?”
民意如流水,西方民众对同性婚姻支持度,近来发生戏剧性大逆转。CNN最新调查显示,美国民众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比例,从2007年的40%上升为目前的53%。越是年轻人,支持度就越高。3月,美国最高法院“世纪审判”前夕,一项跨党派调查数据显示,83%美国民众认为同性婚姻,未来5至10年时间有望得到法律承认。
奥巴马总统连任演说中表示,同性恋者应该有结婚的权利。他把1969年爆发的同性恋抗议活动――“石墙运动”和黑人人权运动相提并论。奥巴马向同性恋权益人士热情伸出双手:“我不仅是你们的朋友,还将继续做你们的盟友,与你们并肩战斗。”
“现在是法庭承认这种做法存在歧视的时候了!”《时代》周刊称,最高法院审理同性恋婚姻案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标志同性恋者的胜利。它形象地比喻,水坝上出现一道裂缝,总有一天会大坝会“溃堤”。
顺了姑情逆嫂意,倒是最高法院左右为难。大法官阿利托摇头:“同性婚姻比手机或互联网还新。我们没有能力看到未来。”
法院外面,支持者反对者各举标语。一边是“婚姻一男一女天经地义”“民事结合,YES;婚姻,NO” ;另一边,针尖对麦芒:“我们不是二等公民,我们不要二等婚姻!”“我们要平权,现在就要。”
有一半华裔血统的斯图阿特说:“60多年前,我的华裔母亲不能嫁给我的德国裔父亲,历史在改变。我相信接受同性婚姻的那一天不远了。”
尾声
从历史透视现实,依旧雾里看花,同性恋的奇幻旅程远未终结。同性婚姻的未来会怎样,没人说的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王尔德的悲剧渐渐远去。异性恋唯我独尊的高墙开始坍塌,平等、多元、宽容、尊重与包容,获许才是各方共同坚守的底线。
情深谁复识雌雄?平权前路阻且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