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民主推荐:“ABC票”真的科学吗

近年来,民主推荐已越来越成为选拔领导干部的一轮必经程序。在不少地方,党政机关里的科长、处长甚至某个级别的调研员、巡视员的产生,都要经过民主推荐的程序。从大的方面讲,民主推荐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选人用人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其实质,是要在选人用人中充分尊重和体现民意。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民主推荐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主要是参与推荐的人员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投出自己的推荐票。一般来讲,在民主推荐中得票明显偏低的人员,很难获得提拔的机会。或者说,在民主推荐中的得票数,已成为领导干部选拔、提拔中的一种重要竞争力。正因为如此,民主推荐中的票数的计量,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是,一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就应运而生。对那种采取不正当方式拉票、买票、舞弊、暗箱操作等一类反民主的作法,人们容易鉴别是非,党组织也有禁令,但对一些打着组织旗号、以工作需要为名而采取的一些有悖民主的作法,在不少时候却是非模糊。现在在不少地方、单位的民主推荐中流行的所谓“ABC的作法,当属此类。

“ABC的玄机

所谓“ABC,就是指在民主推荐中,把参与推荐的人群分为ABC类,各类人群推荐票的权重各不相同。一般来讲,领导的推荐票即为A票、中层干部的推荐票即为B票、一般干部及群众的推荐票即为C票,票面权重依次递减。在不少地方,这种“ABC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只分A票、B票,即只有领导与群众两个层面;有的对A票中一把手的推荐票还要单独增加权重;有的直接规定领导干部的一票等于多少票。在一个有200多名教职工的学校,在民主推荐中层干部时,明文规定8位校领导每人的一票都等于10票,而教授的一票只等于一票;在一个300多人的机关,在民主推荐中规定6位领导干部每人的一票都等于40票。在这种所谓“ABC的机制下,民主推荐的本意其实已经被大大扭曲了,不仅难以真实地反映民意,而且很容易导致在选人用人上打着民主的旗号去维护和彰显长官意志至上的不良倾向,也因此容易产生种种不正之风。现在一些人在民主推荐中想方设法地去争取领导干部的推荐票,个别领导者也往往待价而沽,就是一个明证。

民主不只是让人讲话

按照民主推荐的本意,在推荐领导干部的行为中,每一个参与推荐的主体都有平等的推荐权,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民意,才是真正的民主。而“ABC这类作法,其症结就在于背离了平等这个民主的核心价值,从而使民主推荐事实上变成了领导者主导推荐权力支配推荐。但由于这种作法是冠冕堂皇地在民主推荐的旗号下进行的,仿佛有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意思,因此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欺骗性。正如一些党内外群众所尖锐批评的那样:一些民主推荐只是说得好听,实际上还是看谁的权力大,谁才有真正的发言权,所谓民主,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在包括民主推荐在内的发展党内民主的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ABC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呢?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者对民主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民主不过是让人讲话、择善而从、民主作风而已,尤其是民主必须要在集中指导下进行,而领导干部则往往是集中的体现者。

二是一些领导者在关于党内民主的制度设计上,仍然受到党内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及既得利益的困扰或支配。在某些领导者看来,选人用人、干部提拔的权力本来就是领导干部的固有权力,历来如此。一些人也早把这种权力当作了自己的一种既得利益,并从中获得种种好处。而一旦要真正让民意在选人用人中发挥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就必然会触犯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因而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阻扰。要公开宣称反对民主推荐这类符合党心民心的民主举措,似乎很难,于是就假组织的名义设计了“ABC这类似是而非的制度举措。这种做法,作为一种对策,既可忽悠上级,又能糊弄群众,还可维护既得利益。

放眼看去,这种做法也并不是个别现象。党内民主选举中的安排性选举的习惯做法、党内民主监督中的批评难、批评领导更难的普遍倾向、党内民主管理中的主体缺位即党员主体参与程度很低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走出党内民主的这类误区,就不仅需要在民主问题上正本清源,大声疾呼,立足于科学的制度化建设,更需要令人信服地坚持立党为公的基本立场,坚决遏制党内既得利益倾向。

 

作者简介:刘益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 文章来源:《廉政�t望(综合版)》 2011年第011期 发布时间:2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