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延迟退休立法研究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延迟退休理应进入法学的研究视野。延迟退休反对者所主要担心的合法权益公平保障以及立法保护缺失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手段有效解决。针对现有退休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借鉴域外延迟退休立法的经验,我国延迟退休立法宜采取渐进式分层级模式,条件成熟时建议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退休法》,分别规定退休法的基本原则、退休年龄、退休权益、特别规定以及法律责任,充分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

关键词:延迟退休 退休年龄 退休法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延迟退休理应进入法学的研究视野。延迟退休反对者所主要担心的合法权益公平保障以及立法保护缺失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手段有效解决。针对现有退休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借鉴域外延迟退休立法的经验,我国延迟退休立法宜采取渐进式分层级模式,条件成熟时建议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退休法》,分别规定退休法的基本原则、退休年龄、退休权益、特别规定以及法律责任,充分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     关键词:  延迟退休 退休年龄 退休法

一、问题提出:延迟退休的法学视角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可以肯定的是,延迟退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会在近年内稳妥推进。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2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说经济是国家的血肉,那么法治则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和脊梁。因此从全面深化改革须从法治破题的视角看,延迟退休应进入法学的研究视野。

从法学视角看,推行延迟退休须解决三个问题:(1)从法理上对延迟退休进行分析。可从法律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为延迟退休寻求法理依据。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相反,法律以社会为基础。”我国的退休年龄最早规定在1951年,当时规定退休年龄的社会条件早已发生变化,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以及老龄化压力,均使得法定退休年龄的延迟日益具备社会基础。同时,法律应保护的利益是集合利益,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因此,从推行延迟退休预期能带来更大社会利益上看,也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2)合理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推行经验。放眼世界,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不少国家已通过立法有效推行,应认真剖析现有域外立法样本,找出可资我国借鉴之处。(3)科学进行延退退休立法。十八界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法律体系则是法治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科学立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就延迟退休立法而言,须确定基本概念,明确立法目的,合理设计退休年龄,充分保障公民退休权益。

法学界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截至到201410月,以退休制度为题的硕博论文共十篇,论题主要涉及退休年龄、弹性退休、退休返聘等方面;此外主要还有九篇期刊文章,主要涉及退休权、女性退休制度、弹性退休以及外国退休制度等。法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诚然展示了学者的敏锐视角和一定的理论准备,但是延迟退休立法的针对性研究不强,为延迟退休立法的理论准备及论证还不够充分。

二、赞成或反对延迟退休的学理审视

以马克思关于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而言,以法学视角研究延迟退休,就必须回到社会现实中,分析针对延迟退休的不同社会评价。

赞成者中有人认为,延迟退休至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所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发挥老年精英在知识、技能和经验上的人力资源优势;并通过改革构筑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而以公平为基础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可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阶层平等的实现。还有人认为,从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人口红利不再持续背景下增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情况考虑,实施延迟退休具有现实必要性。面对我国未富先老的低水平养老困境,有学者主张,应该以效益性、差别性、公平性和渐进性等为原则重构一个可持续性的中国退休制度。此外在特殊群体中推行延迟退休也是学者们较关注并主张的,如城镇职工、高校教师、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延迟退休的意愿、合理性以及保障、规制等等。

据人民网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1062位受访者当中,有68.6%的反对延迟退休;其中,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人员当中,反对者占到78.8%;在党政机关中也有52.8%的受访者表示不予支持。反对延迟退休的理由主要有:(1)中国的许多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2)不能简单把延迟退休当做弥补养老金缺口的一种手段。(3)养老金过少。在受访者当中,近四成认为养老金过少,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及发展需要。(4)保障劳动者相关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行无力。需要注意的是,民众担心延迟退休缺少立法保护也是导致反对延迟退休的主要因素。其他国家虽然推行延迟退休,但注重通过立法层面对于延迟退休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给予更多的权益保护。与此同时,该调查还显示59%受访者认为现在应废除已实行多年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双轨制;73.5%受访者支持实行弹性退休制。

站在法学角度并以客观立场看,延迟退休的赞成者及反对者主要关注的问题如下:(1)法律、政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赞成者认为,面对养老金缺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现象,法律及政策应针对性积极回应并有效解决。反对者认为延迟退休并不能作为解决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手段。笔者看来,法律制定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但是应坚持基本的法律理念,同时应该充分进行利益平衡。(2)公平与平等理念的坚持。双方均认为在退休制度改革中应秉持公平理念,制度设定应有利于促进职业平等、性别平等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公平正义。3)正当权利及利益的维护。双方均强调应该尊重老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应该注重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平衡。即使反对者担心合法权益的公平保障以及立法保护的缺失,也至少说明反对延迟退休的人所反对的并非是延迟退休本身而是推行延迟退休可能会带来的负面问题,而这恰恰可以通过立法手段予以解决。

从现有法律法规来看,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主要1978年国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进行规定,干部的退休年龄,男性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工人的退休年龄,男性为60周岁,女性为50周岁;从事特殊工作或因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延迟退休是由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进行规定,具有副高职称的专家,经所在单位报请上一级主管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到65周岁;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经所在单位报请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或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委批准,可以延长离休退休年龄到70周岁;杰出高级专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暂缓离休退休,继续从事研究或著述工作。提前退休则是由1994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本人意愿并提出申请,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可以提前离退休。在男女是否同龄退休问题上,1990人事部发布的《关于高级专家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女性高级专家,身体健康,本人自愿,可到60周岁退(离)休。1992年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关于县()级女干部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规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县(处)级女干部,身体健康,本人自愿,可到60周岁退(离)休。此外,《公务员法》专设退休一章,规定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第88条规定了提前退休情形。第89条规定了退休待遇。另外,《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分别在第73条和第42条规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时涉及到了退休的字眼,但并无更为具体的退休保障规定。

纵观国内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及相关立法,笔者认为:(1)现有关于退休及退休年龄的立法不系统,而且层级不高。如现有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于1978年,而30余年来,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老龄人口以及养老金水平等均已发生重大变化,所谓的法定退休年龄已不合时宜。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同时,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容回避。2延迟退休立法几乎是空白领域。延迟退休立法是改革退休制度,构建公平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法治路径。从立法逻辑上看,既然有《劳动法》等保障公民工作权益的法律,也应该有保障公民退休及以后权益的法律;而且也需要通过专门科学立法,与现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公务员法》等规定的退休条款进行有效对接。3)通过立法可将我国的退休制度整体系统纳入法治轨道,而不仅仅解决延迟退休的问题。如前所述,我国的退休制度存有不少问题。主要包括:退休年龄不合理,男女不同龄退休;此外退休制度不系统也是亟待通过立法予以解决的突出问题。(4)应该以法律上的公平、权利理论指导延迟退休立法,有效保障公民与退休有关的权益。法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利之学,保障公民权利是法律特别是宪法的终极价值与根本目的。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退休权、通过立法来规范延迟退休政策,将有利于保障退休者的权益,最终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域外延迟退休立法的样本分析

据统计,在全世界2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男、女平均退休年龄整体呈上升趋势的达170余个,自1989年以来,世界上有近70个国家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

代表国家、地区

具体规定

实施原因

社会各方反应

美国

 

 

1983年政府规定,从当年到 2017, 退休年龄将由 65岁逐步提高到 67岁;

减轻沉重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

超过50岁的工作者中,82%的人赞成延迟退休;其中近半数可接受的退休年龄延迟为66[A4] 

英国

 

 

21世纪30年代中期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8岁,到21世纪40年代后期延迟至69

人口深度老龄化并处于后期;劳动力人口存量缺口大、人口结构亟待调整

小步缓行模式平衡舆论压力;每五年公布一次人均寿命报告,为国家未来退休计划提供参考意见

法国

 

 

法国政府于2010年决定将退休年龄由60岁推迟到62岁;

提高企业及个人养老分摊金,延长退休金缴费年限,设立艰苦职业账户

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参与率;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为继;

 

工会和左派认为在退休改革这个问题上,要先动富人的利益,再动弱势阶层的利益[A5] 

德国

 

201211日起,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7

经济增长率降低;

养老金缺口大;

人口老龄化

工会组织认为它对老年人的保障体系有负面影响;老年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承受延迟退休

俄罗斯

 

公职人员年满60岁后,经本人同意和供职部门批准,工龄可延长5年;联邦高级官员,经本人同意和总统批准,可延至70岁退休

旨在鼓励高素质、有经验的公务人员继续为国家服务

俄罗斯财政部支持,其他政府部门反对

日本

 

201341日开始延长到65

人口老龄化

经济界对此强烈反对;老年人普遍欢迎

韩国

 

 

2016年实施延迟退休法,退休年龄推迟至60

老龄化;

增加老年人收入

须解决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围绕工作岗位发生的矛盾

西班牙

 

 

65岁延至67岁,自2013年至2027,退休年龄逐步提高

削减财政赤字,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因延迟退休而利益受损的民众不满

台湾地区

 

 

 

2012年底开始延后月退休金起支年龄,从工作满 25 年年满 60 岁调整为年满 65 岁开始起支。

解决退休制度中存在的过度保障、过早退休、政府财政负担等问题。

面临公务人员团体的激烈抗拒

    综合上述代表性国家及地区的延迟退休立法及其实施状况,可形成如下认识:(1)各国各地区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左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过延迟退休的推行均伴随着相应制度的配套,如美国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鼓励民众延迟退休,日本的延迟退休与延迟领取年金制度相配套。(2)各国推行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即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金压力。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几乎普遍趋势。与此同时,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据预测,到2030年,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接近20%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接近7~10%的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英国。3)在制定和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及立法时应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有研究表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 )国家中所提供的公务员特别退休方案多数都明显高于一般劳工的养老保障水平 从法律公平的角度看,应尽量减少这种差距。如法国通过对弱势群体权益的倾斜来尽量减少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4)推行延迟退休应渐进而行,并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人均预期寿命、民众心理接受度、特, 殊国情等。整体上看,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现有实际退休年龄以及延迟退休的年龄相比于欧洲国家均偏低2-3岁,甚至韩国的退休年龄低于5岁以上,而法国即便在推行延迟退休之后,仍然是欧盟国家中人均寿命相对较长,退休年龄相对较低的国家,这些现象均需要开展具体实证研究。(5)延迟退休不应成为解决养老金压力的唯一手段,相反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总的人口结构、增加总的工作岗位等措施应与延迟退休的推行并行。(6)推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也可允许弹性退休。 弹性退休机制更尊重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应重视弹性退休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如德国在退休制度改革中提倡规范有益的提前退休。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经验需要深入分析,包括立法背景,立法形式,立法内容,实施及评价等。而且退休制度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最终还是要着眼我国实际。

四、我国延迟退休立法的具体构想

延迟退休立法首先需要关注到全国性法律的重要性,故条件成熟时,考虑制定全国性的法律。但不宜直接以延迟退休为名称立法,因为延迟退休属于退休制度的一部分,而且延迟退休本身更大程度上属于国家及社会具体政策,政策与法律存在一定的区别,过于具体性、阶段性的政策不宜直接立法。因此,立法名称建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退休法》,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延迟退休立法,也可以梳理并改革我国的退休制度。

运用法学上的权利理论、立法理论,有效借鉴外国经验,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基础上,合理确定该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1保护退休人员合法权益的原则。全体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都应平等地受到保护;而且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自退休后应该受到全面保护;(2)退休制度的改革及退休人员的权益保障应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一致;(3)充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发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力资源优势。

延迟退休立法的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为总则,主要确定基本概念、立法目的、立法依据及适用范围。

一般认为,所谓退休是指,因年老或因工、病致残,导致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工作岗位。所谓退休法律制度是指保障退休人员在退出劳动岗位以后、定期领取法定退休金,以维持基本生活并保障退休权等相关权益得以实现的法律制度。有学者指出,退休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退休年龄、退休金给付与退休权三个方面。笔者看来,三者当中,退休权是退休制度的权利基础,退休金给付是退休制度的关键环节,退休年龄是确定退休金给付的前提,也是退休权实现的时间节点。

退休立法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当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因健康水平提高、预期寿命增加所引起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金缺口等现实情形及问题,以推动退休年龄及退休制度合理化。

退休立法的依据是宪法及相关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宪法是所有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立法依据。根据我国一般的立法实例看,只有基本法律才会直接在第一条中,规定宪法依据。笔者认为,《退休法》是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完善及重构,与《劳动法》在立法逻辑上具有同等程度的对应性,其最终的立法形态,建议与《劳动法》处于同样的法律位阶。因此,建议全国人大为最终的立法主体,应在其第一条中规定宪法依据。

该法的适用范围针对所有的退休人员,从单位性质看,包括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组织等。

第二部分为退休年龄的设计。

学界普遍认为退休年龄是退休制度的关键内容。有学者认为在讨论退休年龄问题时,首先应当把握影响退休年龄的相关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力供求状况、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均寿命延长、适宜工作的劳动力供应较少导致人力资源失衡、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使得参加工作时间推后以及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等均会客观上推动延迟退休。有学者认为: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能力、基金平衡与执政理念。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会推动工作者劳动能力的提高;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基本平衡是确定退休年龄的主要因素;同时,以人为本还是经济发展主导等不同的执政理念也会影响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因此,笔者认为,退休年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国家财力以及公民权利保障等多个因素,需要寻求多种因素的最佳结合点。

国外延迟退休的立法研究表明:首先,收入和福利是决定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最重要因素。低收入群体支持提前退休,高收入群体支持延迟退休。其次,健康状况也是决定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较差和生存机会较低的人将会提前退休;反之,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希望通过推迟退休可以积累更多的资产。再次,婚姻状况也会影响退休决定。配偶的状况将对退休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立法设计应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需要充分关注我国的人口制度,在整体人口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从而合理确定退休时间。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比例在逐渐增大,所带来的潜在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控制和解决。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预期2020年将达到2.43亿,而在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这将改变我国的人口比例。

第三部分为退休权益及退休后的保障。

退休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退休制度以及退休法应能有效保障公民的退休权。有学者指出,退休权从性质上看,属于社会权或积极权利的范畴,它要求国家要履行积极作为的义务。现代法的理论认为,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是不管是利,还是社会和文化的尊重、保障及实现的务。退休权的社会权利属性,决定了受益权是其主要的权利功能。受益权功能是基本权利的基本功能之一,强调“国家的积极义务,即是指国家通过积极作为,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服务或条件。”

现行宪法44是我国退休制度的主要立法依据。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退休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笔者认为,从权利的角度看,条规定了特定的权利主体,并规定了权利性质及保障的内容与方式,因此属于一项单独的权利形态,界定为退休权比较合适。退休权应该在《退休法》中专门规定。同时也应进一步明确规定退休权的权利主体(包括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条件以及国家的相应保障制度。还应突出强调退休权的国家和社会保障。社会权的理念与价值决定了“国家被期待能够积极作为,保障民众的生活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公平正义。”

在立法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各种利益平衡。延迟退休,导致公民工作时间相对延长,那么在劳动报酬和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上,应该兼顾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平衡。同时,要处理好延迟退休群体与其他就业群体比如年轻人就业的利益衔接。首先,随着行业发展、分工的细化以及不同的岗位要求,老年人与求职新人的就业岗位处在不同的水平线上,不存在直接的绝对替代关系;其次,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合理规划延迟退休岗位与新就业岗位的数量,使得两者数量及比例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再次,通过经济发展,通过社会建设以及发展新兴行业、进行行业细分等,增加总的就业岗位。

第四部分为特别规定。

现代社会更强调实质平等。所谓实质平等是指依据现实情况和具体需要,针对不同人之间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存在着的事实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措施,在实质上为公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缩小由于形式上的所谓平等而造成的客观不平等。实质上的平等承认合理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所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对待。就退休制度而言,由于民族、性别、特定职业要求等合理差别的存在,因此,退休制度的特别规定,应体现实质平等原则。

立法中,应该考虑一些特殊群体及特殊情形。基于生理条件及收入等的不同,应该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性别、民族、特殊行业等均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同时,还应当规定,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弹性退休。

第五部分为法律责任。

主要包括对违反退休制度的责任追究,公民退休权益的救济机制等。就法律责任而言,由于退休权是退休制度的权利基础,而退休权的社会权属性,决定了国家对该权利实现的积极义务,因此法律责任的设定主要应该指向国家未有尽到积极义务情形,以及国家未及时阻止其他社会主体影响公民退休权实现的情形。

最后部分为附则。确定该法生效的时间、条件以及其他附带性的规定。

当然,就如延迟退休本身也是渐进式的一样,延迟退休立法并非能一蹴而就,宜采取渐进式分层级立法。根据小步慢提延迟退休的原则,可考虑先由地方立法或者部委制定规章,或者再行国务院行政法规,等时机成熟,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另外,延迟退休及退休制度改革的推进,须采取一定的灵活性与渐进性;既要充分保障退休权,但也要充分照应各种现实因素,立法不宜过于超前和理想化。

注释:
习近平:《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3/01/c_126207261.htm,2014―04―19。
参见王利明:《充分认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北京日报》2012年11月5日,第18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
徐显明:《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海峡两岸法学研究》(第一辑),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的搜索范围仅限于法学学科,下同。参见张凌竹:《退休法律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李娜:《退休再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刘亚楠:《我国退休制度重构―以退休年龄为考察视角》,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杨柱:《退休年龄法律制度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高学凤:《我国退休年龄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万力:《我国实现“弹性退休制度”之初探》,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熊玮:《退休返聘制度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聂鑫淼:《退休年龄的法律思考》,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沈妙琨:《养老保险视角下弹性退休法律制度构建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姬晨曦:《退休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参见李文祥:《南斯拉夫有关退休制度的规定》,《环球法律评论》1982年第3期;刘赓书:《美国法官的选拔、训练和撤换、退休制度》,《环球法律评论》1984年第4期;吴云琪:《苏联的退休制度》,《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刘连泰:《平等与关爱:女性退休年龄规定的合宪性分析》,《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夏正林:《论退休权的宪法保障》,《法学》2006年第12期;陈雄:《老年人退休权的宪法分析》,《法学杂志》2011年第2期;刘小楠:《关爱抑或歧视―男女不同龄退休制度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夏利民:《我国弹性退休制度的法律规制探讨》,《法学杂志》2012年第11期;王竹青:《当代中国女性退休制度的法律改革》,《河北学刊》2013年第1期。
参见穆光宗:《重构中国退休制度》,《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11期,第20页,第20-22页。
参见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2期,第32页。
参见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于翠婷、喻继银:《高校教师对延迟退休年龄意愿的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4期;王科萍:《我国公务员退休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志新:《建国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退休制度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认为不符合中国国情”,
http://edu.people.com.cn/n/2013/1101/c1053-23400432.html,2014―05―15。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达74.83岁”,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209/t20120921_30330.html,2014―06―15。
选取代表性国家的相关信息均来自于以下引注的期刊、网络、报纸,作者尽量客观全面展现,为便于比较、分析并一目了然地展现给读者,采用三线表形式,并初步进行了技术处理,分成具体规定、实施原因和社会反应几个部分。
张兴:《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国际比较》,《中国劳动》2013年第5期,第33页。
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学术交流》2011年第2期,第137页。
参见刘玉飞:《英国人退休年龄将延迟至 69 岁》,《北京商报》2013年12月6日,第8版。
参见陆华:《法国退休年龄之争的启示》,《东方早报》2012年7月18日,第A15版;王芳:《法国改革退休制度》,《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1日。
参见戴卫东、顾梦洁:《德国退休年龄政策改革、讨论及启示》,《德国研究》2013年第2期,第37-40页;Scheube l B. , Schunk D. & Joachim Winter ( 2009) . Don.tRaise the Retirement Age! An Experiment on
Opposition toPension Reforms and East- West Differences in Germany. CESIFO WORKING PAPER NO. 2752.
参见卢涛:《普京签令延长官员退休年龄》,《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月4日,第5版。
参见蓝建中、应强:《国外延迟退休也煞费苦心》,《理论导报》2014年第1期,第42-43页。
参见王刚:《韩国 2016 年实施延迟退休法》,《法制日报》2013年10月29日,第9版。
参见记者:《西班牙退休年龄由 65 岁升至 67 岁》,《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月30日,第1版。
参见傅从喜:《台湾公务人员退休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挑战》,《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第39-41页、第46-47页。
27参见林熙:《西方国家弹性退休制度概览》,《天津社会保险》2010年第2期,第41-42页,第43页。
Palacios,R.&Whitehouse,E.( 2006 ) .Civil-service Pension Schemes Around the World. 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No. 0602.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张凌竹:《退休法律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摘要第1页。
参见郑功成:《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认识》,《光明日报》2012年9月12日,第14版。
褚福灵:《休年龄决定机制探讨》,《第九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摘要集》(2013年),第25页。
See Conde -Ruiz, J., Galasso, V. Early Retirement [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3,6, (1): 12-36.
See Brockmann, H., Müller, R., Helmert ,U. Time toRetire �C Time to Di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arly Retirement on Long -term Survival [J].SocialScience and Medicine ,2009,69(2): 160-164.
See Blau, D.M., Gilleskie, D.B. The Role of RetireeHealth Insurance in the Employment Behavior of Older Men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8,49,(2): 475�C51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309/20130900518493.shtml,2014-06-16。
夏正林:《论退休权的宪法保障》,《法学》2006年第12期,第35页。
See Mario Gomez,Social Economic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s,17 Hum.Rgts.Qt.155,at155( 1955).
李建良:《宪法理论与实践》(一),学林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66页。
张震:《社会权国家义务的实践维度―以公租房制度为例》,《当代法学》2014年第3期,第45页。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作者简介: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2014年第6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FX053,12CFX017);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XZQNCXTD2013-03)。 发布时间:20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