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黄宗智“法史与法理:诉讼案件研究”研修课纪实

    “黄宗智教授的研修课要求高、任务量大,每周要阅读一至两本深奥的学术专著,撰写读书报告,课堂上要时刻准备着发言和讨论,要基于诉讼案件进行经验研究,还要撰写具有理论关怀的原创性论文……一切都充满了挑战!”412日,“法史与法理:诉讼案件研究”第六堂课刚刚结束,学员景风华就不禁向同伴如此感叹。“法史与法理:诉讼案件研究”课程,系由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理论研修课程,旨在培养国内新一代能够在研究中联结法史与法理,以及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的人才。课程目前已进行过半。

课程设立人及主讲人黄宗智教授,毕业于美国普斯顿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任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过去8年间,黄宗智教授设立跨学科研修课“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高校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各专业青年学子的广泛参与,至今已有一百多名学员从研修课毕业,这些学员有的在名牌高校继续深造,有的已经走上了教育、文化、行政等各领域的工作岗位,运用课程所学,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该名牌研修课的延伸,“法史与法理:诉讼案件研究”课程今年首次在法学院开设。该课程以黄宗智教授在UCLA设计的博士生课程为基础,以“历史社会法学”构想为核心,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之养成”、“学术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及新概念的构建”和“研究写作”为内容,力图连接经验与理论,从清代民国时期的诉讼档案出发探讨中国法律变革的关键理论问题,从而走出法律史学“博物馆化”的困境和法理学空对空的议论,为中国法律史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使青年学子成为能够影响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力量。课程面向全国招收立志学术研究的在读研究生,自发布课程申请公告以来,收到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学生的踊跃报名,历经对申请人简历、学术研究设计、读书报告撰写等情况的考察,最终十名学员通过选拔,进入课程学习。

31日,首次课程在明德法学楼0304会议室如期举行。黄宗智教授就第一主题“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之养成――学术著作的阅读”进行讲解。黄教授教导学员在阅读专著时首先要把握全书的中心论点,用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概括出来,然后再分层总结次级论点,同时总结经验证据,注意概念与经验证据的连接,提纲挈领地把握著作的全貌。黄教授尤其强调做系统的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特别要求读书笔记要“有用”,即在数年之后仍可以凭借读书笔记清晰的勾勒出著作的观点和结构。这种读书方法不仅是良好的记忆方式,同样也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总结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对今后的研究写作和教学都大有裨益。黄教授提出“积累”读书法,即进行不断的反问:作者有没有说服自己?如果由自己来写,哪些部分还可以有所改进?用这种方法读五十本左右某一领域的经典著作,便可以在此领域获得发言权。

在理论阅读环节,黄宗智教授针对国内学生普遍理论水平较弱的情况,特别选出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吉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萨义德的《东方学》、布迪厄的《实践感》等各个流派的代表性理论著作作为研修课的阅读材料,加强学员理论训练。黄教授指出,“理论”同时是“核武器”,虽有深化认识的巨大威力,但运用不当就会陷入偏执,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黄教授主张,不要把学习理论当作追求真理,不应该限于任何一个传统或流派,关键在于看到不同理论的交锋点,用所掌握的理论资源应对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概念,要从理论得到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黄宗智教授特别强调不能就理论谈理论,理论应当来源于经验,再回到经验中进行检验和修正。从经验到理论再到经验的逻辑,就是实践逻辑。这也正是黄宗智教授研修班的精髓――连接经验与理论。

目前,研修课已进入研究写作阶段。黄宗智教授创造性地要求学员建立自己独有的“中层概念”理论:通过查阅《巴县档案》、《宝坻档案》、《内阁刑科题本》等诉讼文书与档案材料,选择自己关心且在经验研究层面上可能有所创新的题目,在对新鲜材料进行深入掌握之后,建立新鲜的中层概念,避免空泛的理论探讨及没有问题意识的经验信息堆积。课堂上,黄教授引导学员就彼此的论文选题、提纲和文章进行广泛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法史与法理:诉讼案件研究”研修课已进行到过半,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在这种严格的高密度学术训练中建立起良好的学术习惯,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拓展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基于诉讼案件经验研究而又具有理论关怀的成果,对学生未来的研究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这也是黄宗智教授研修班最大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景风华、徐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学硕士。 文章来源:http://law.ruc.edu.cn/research/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937。 发布时间: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