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年底突击花钱”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年底突击花钱”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谭浩俊

 “年底突击花钱”问题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甚至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次两次出现,而是年年出现,年年强调,年年没有改变,甚至一年比一年严重。

 据《华夏时报》报道,今年财政超收收入保守估计会超过一万亿,再加上截至10月底尚未花出去的23000多亿元,今年后两个月各级财政至少还有3万多亿需要安排支出,如不出意外,今年又将成为“年底突击花钱”的一个高峰。

 按理,推行部门预算和专项预算后,无论是政府各部门的经费预算还是项目预算,都有资金安排使用的数量和进度要求,都不应该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如果出现大量的预算调整和追回,说明在年初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有虚报冒领等现象。

 今年年初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有关方面就反复强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可能会出现“钱袋子进的少出的多”的现象,财政赤字会有所增加。可事实情况是,财政收入反而出现了巨额超收。财政收入超收,首先应当消化财政赤字,而不是赤字归赤字,超收的钱一分不少地全部突击花出去。如果是这样,财政赤字还如何消化?财政支出居高不下的矛盾如何解决?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虽然财政收入一直高速增长,但是,16年来,各级财政却一直在喊财政困难。特别是涉及民生项目的投入,无一不用财政困难来做“挡箭牌”。相反,政府行政性开支却年年都在增长,都在通过种种渠道增加预算。

 从中央财政来看,每年的超收收入,相当一部分被安排到项目上面了。但是,地方财政每年的超收收入,绝大部分都被政府机关给消化了,追加到社会事业、民生等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这也是财政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吃饭财政”格局始终没有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如果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多数都被安排到社会事业、民生等方面,财政收入中用于吃饭的比重也会有所下降。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吃饭财政”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加明显。

 近一段时间以来,物价问题已让民众苦不堪言,通胀预期也让民众十分担心。那么,财政的超收收入能否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提高民众的抗通胀能力呢?各级政府是否也能在年底不再追加过多的经费预算、特别是用于吃喝玩乐的资金呢?

 我们希望,遏制年底突击花钱不要总是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而是要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具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民众的焦虑,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公信力。

   

    文章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12/13/c_12872625.htm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