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佛学的链接
――莫于川教授在两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讨大会的座谈发言要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莫于川教授,
感谢主持人,特别要感谢觉光长老,给予一个发言交流机会!首先对两岸四地(大陆、台、港、澳)佛教弘展研讨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祝贺!我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专业研究工作与宗教、佛教有缘。略谈参会的几点体会感想和期盼建议供参考。
一、体会和感想
1.赞同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齐晓飞副局长的判断:本次大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佛教事业赶上国家振兴发展大好机会(2008北京奥运更证明此点),应当珍惜。
2.传统上,佛教(佛学、法师)与医术(医学、医师)、法律(法学、律师)都是古老的专业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治病的学问(分别治疗心灵、身体、社会的病痛)。而当代的佛教、佛学与当代的法律(政府)、法学之间,逐渐有了许多相通之处。原因是政府角色变化了(由必要的罪恶逐渐变为民众的伙伴和服务员),法律的形态和功能也多样化了。对此,人们应当有一种新的认识,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
3.更多地关注学习西方经验(外部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我国法律、法学,也开始注重挖掘本土资源,提倡和推进现代法治理念的培养,强调通过公民对于法规范(本质是人民意愿)的内心信仰和服从,也即从心开始,注重内修而兼外治。这是制定法(理)向佛陀法(理)学习借鉴的表现,有助于改善官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4.依法治国已通过修宪成为基本的治国方略,但也不能包打天下,所以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佛教或者说佛陀倡导的理念应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教化、启迪和调整作用。包括佛教及其他宗教在内的各种治国、管理和服务手段(它们不仅是工具手段)应配合协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期盼和建议
1.四地佛教、四化发展(也即佛教的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服务化),特别是服务化的佛教,是必然趋势和共同课题,但又是重大疑难课题。故望今后加强交流平台建设,注意提高交流实效。例如通过确立平等、科学、有效的机制,调整开会讨论的时间、形式、频率、层次,特别是会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成本效率水平。
2.佛教的理念、经验对于世俗社会有启发、帮助,这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佛教学习借鉴世俗社会的管理理念、经验,也有助于佛教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电子僧务建设,佛教网站建设,疑难课题的合作研究机制建设,优秀人才和成果奖励制度建设,佛教人才入门、培养、纪律制度建设也即僧团建设,佛教财产制度建设等)。
3.鉴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出发”,我建议第二届(2008年11月无锡开幕、香港闭幕)论坛主题为:良心善行,从我开始。
阿弥陀佛。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说明:两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讨大会由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2007年10月7-8日在香港举行,规模宏大)
|
本篇文章由秦强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