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立宪村的故事与思考 ——从立宪村村名说起

立宪村的故事与思考

                   ――从立宪村村名说起

中南大学法学院0701班 吕佳

 

记得,那是一堂宪法课,上课老师提到了立宪村派出所,便问大家此派出所为什么叫立宪村派出所。当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回答说是因为它在立宪村里。老师继续问,那立宪村为什么叫立宪村呢?无人应答。“生活、学习在立宪村中,看到与宪法有关的事不妨多加思考”,他希望同学中能有人可以去调查一下立宪村村名的由来,是否与宪法有关系。在他看来,“处处留心皆学问”,而且真正的宪法是公民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于是,我利用寒假留校期间,开始了对立宪村村名由来的调查。

一、关于立宪村村名的调查过程

1 26 ,走进立宪村,来到立宪村主要的居民区,对立宪村的31栋居民楼以每栋走访一户的抽样方式进行走访,并对一些村中的行人和车棚管理员进行询问。笔者访问的人群年龄大部分集中在30-70之间,多为女性,在此居住年限不等。其中,有在此居住70余年的老人,也有刚刚搬进来的中年妇人。受访者的职业种类繁多,有老师、私企老板、路边小商品经营者、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但无人知道关于立宪村村名的来历。

经过认真调查和仔细整理,得知,目前原立宪村50%的居民已迁往胜利村、本部住宅区和南校新住宅区居住了。现居住在立宪村的是一些较老的原村民、在附近工作的市民、外地务工人员的租房者和一些私人公司租借的办公地点。村中居民的职业不固定或是无业者占多数。综合文化素质中等。整体年龄结构偏向于中老年龄段,较为集中在20-70岁之间。整体生活水平中等,趋向小康水平。村容整洁,村风质朴;居民热情、纯朴、友善。现在立宪村的居委会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由本部地区的云麓园社区居委会统一管辖。

为了进一步调查,笔者于128日走访了立宪村派出所询问此事。但这个让老师提出问题的地方,派出所给出的答案是不清楚。不过,据有关工作人员说此派出所仅是麓南派出所和岳麓公安局的一般派出机关,只负责处理一般案件,相关的案件都必须在麓南派出所立案的。而且经过了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后,有关的资料都已不知去向了。

带着失望和希望来到位于本部的云麓园社区居委会询问此事,该居委会有关工作人员称不知道立宪村村名的确切来历,而且他们也曾做过调查,并未发现什么特殊原因,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名字只是随便取的,与宪法并没有什么关联。而且现在立宪村与甘棠村、胜利村、高家坪,根据以中南大学为核心及其附属地区合并为岳麓园社区,统一由云麓园社区居委会管辖。在谈话结束前,她给了我一位曾担任立宪村居委会主任30余年的曾主任的电话,或许她可以帮助我。

可能是因为雪灾、停电等原因,我一直没有与这位曾主任取得联系,直到21日,终于和曾主任通过电话约定于隔日10点见面。现在真是满心寄希于曾主任可以为我揭开谜底。

如期而至的 2210,与曾主任在其家中会面。曾主任,曾菊英,初中学历,于1972年―2003年期间一直担任立宪村居委会主任。在谈话中曾主任给我讲述了她在任期间有关立宪村的故事。据曾主任讲述,是在70年代,国家要求宣传宪法、学习宪法,街道办才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立宪村。但其具体情况她也记不太清楚了,所以她给了我一份由她参与编写并一直由她保管的委志,希望我能在其中找到详细和确切的答案。

二、立宪村村名的来历

回到寝室,打开这本于1988年统计完成的带有土黄色的立宪村委志。这本委志不仅包括了于1988年统计出的1958年―1986年的立宪村居委会委志,还附带着1988年的有关工作情况和委内重大会议纪录,以及一些有关评先、名册、救灾等其他活动纪录。

现在随着翻动的纸页,为大家展现一个立宪村的故事。

立宪村位于长沙市湘江以西,麓山南路中段,东临岳麓渔场,南与矿山研究院机械工厂相接,西与矿冶研究院生活区及岳麓山乡左家垅村的清水塘、腌鱼塘两地相切,北与岳麓山南麓比邻。主要是一个多单位联合组成的家属居住区。但在1949前,村内仅有岳麓中学、湖南第一师范两个单位。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归属清顺乡管辖。后改为岳麓区,属第五保范围。19498月湖南和平解放。初期,境内只有几户居民。手工业者和少数教工家属与农民混居在一起。1951年民主建政时,属云麓乡、永乐村范围,村址设在邹家祠堂,没有单独的居民组织。在1951年―1956年间发展较快,机构变动频繁。1956年开始,居民与农民分开,居民组织初步形成,属麓南乡管辖。1958年筹建左家垅办事处,成立居民委员会,称为第二居委会。1960年成立城市人民公社,属冶金分社管辖。1961年,拆销分社,原第二居委会改为左家垅办事处第六居民会,下设十二个居民小组。据曾主任说当时人们都习惯上称这里为红砖村,但她并未告诉我原因,我想或许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原村址的31栋居民楼为红砖楼,当然现在它们还依然矗立在那里;其二是在1972年至1973年间,曾发动该村居民做红砖。经过1962年上山下乡和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在这场国家浩劫结束两年后,继1954年宪法和1975年宪法后,在 197835,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随后在19789月,由于1978年新宪法的颁布,原第六居委会改为立宪村居委会。至此,原来人们口中的红砖村便有了新名字――立宪村!至此终于揭开了立宪村村名的神秘面纱,即为了纪念1978年第三部宪法的颁布!

说到1978年宪法,不能否定其正面的历史意义。回想往事,在那个激情的红色的年代,在动荡的十年“文革”后,“左”倾思想依旧,“两个凡是”的思想正盛,唐山的余震还未停止。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三部宪法。应该是人们太思念宪法了吧!告别了十年民主与法治的生活,是应该恢复正常了。

我国第三部宪法颁布的时间是197835日,咋一看这个日子,很多人应该会想起这样一天,178934日,没错!这是美国宪法生效的日子,虽然几个数字看起来很相似,但内容绝非相同。虽然,1978年宪法结构上与1975年宪法相同,但较1975年宪法的内容更新了许多。如:确认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在本世纪内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管理各项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恢复设置人民检察院,加强其法律监督职能;注重科学、教育事业在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取消1975年宪法中的某些错误规定,恢复1954年宪法中曾经规定而被1975年宪法所取消的某些国家机关及其职权,使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较为完备和具体;丰富了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方面的内容。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1978年宪法仍保留着1975年宪法的痕迹,依旧深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但1978年宪法比起1975年宪法毕竟是一个进步。它的实施对于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或多或少都是有积极的作用。

1978年宪法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诞生了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从此,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启了新篇章,立宪村的命运也更加紧密的与宪法相联!

三、从立宪村村名来历展望宪治未来

从字面角度来看,立宪,就是制定宪法,即通过制定机构的设立、宪法草案的提出、宪法草案的通过和公布这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而产生宪法。当然,1978年宪法的出台是修宪形式完成的,但由于其属于对1975年宪法的全面修改,一般认为它是一部新宪法。以改村名的方式来纪念1978年宪法,这种宪法意识和宪法精神在当时看来是弥足珍贵的,而在今天依然是难能可贵的。

这是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但从百度、新浪、搜狐、雅虎等几大网站的搜索来看,将“立宪村”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只是一些地址在立宪村的食杂店,和立宪村派出所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提示。而将“立宪村的村名”“立宪村村名的来历”“立宪村与宪法”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居然没有得到一篇相关信息。再将这些关键词在人民网上搜索,结果竟是“相关文件资料共有0篇”。

上述情况说明宪法文化还需加强!宪法实施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宪法观念水平和社会宪法文化程度的高低。更甚者说,宪法观念和宪法文化的发达程度标志着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所以这并不单单是公民的法律素质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症结问题啊!为了让我们整个民族的宪法精神、宪治精神、法律精神得到更全面的提升,就应该加强宪法普及力度,让公民牢固树立宪法观念、宪法信仰!这是为中国的强大,也是为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准备,更是一直要走的兴邦之路。当人们已把宪法作为自己的信仰,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信仰,国家的宪治之路便会是一片光明。公民的权利已是尽握其手,中国的法治之路也应是一片坦途了。

在这里,我们期望立宪村的居民以其村名为荣为傲,更期盼中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更加深入,让自身的法治思维和权利意识不断加强,更希望自此以立宪村――这一为纪念1978年宪法颁布而得名的村子为起点,创立宪法节、宪法报、宪法电视台、宪法博物馆、宪法公园,开办中国宪治历史展览会等等的方式去宣传、学习宪法,以此为宪治之路添砖加瓦。

冥思,或许在几年后,也或许是几天后,不,或许就在下一分钟,你在某市的路口抬头看到“立宪大道”“宪法街”的路标,请不要惊奇,因为你已走在中国的宪法之路上,已走在中国的宪治之路上。



感谢对于本次调查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云麓园社区居委会和立宪村派出所、提供重要信息和宝贵资料的曾菊英女士,以及一直细心教导并对本文给予耐心指导的邓联繁老师与蒋清华老师。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