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实事求是 典雅精致”的办刊理念

“实事求是 典雅精致”的办刊理念*

――《人大法律评论》第8期自序

 

《人大法律评论》创立于2000年,十年来《人大法律评论》一直是由人大法学院学生自主创办、独立编辑、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迄今,《人大法律评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是评论从创立到暂停的阶段,这个过程中我们出版了6期,编辑了很多堪为经典文献的论文;从2005年到2009年,是评论停办到复刊的阶段;从20085月到20095月,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评论的复刊,学术薪火得以延续相传。从2009年至今,是评论从复刊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人大法律评论》十年来经历了从创立、复刊到正规化的发展阶段。

 

通过自办法学刊物,学生可以从编辑者的角度,参与学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编辑是自行阅读、写作之外的一个很重要却很难得的参与高层次学术研究的活动。编辑工作主要是对组稿和来稿进行审读、筛选、排序,编辑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优劣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正如我们总是先能听后能说,先能阅读后能写作。编辑可能写不出那样的好文章,但是完全可以发现并编辑出好文章。

 

编辑部自成立以来每届任期1年,每届有10名左右的编辑。我们编辑部一直本着不拘一格的用稿精神,秉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奉守“实事求是、典雅精致”的办刊理念,坚持独立、自主、自尊、自律的学术原则,一切活动唯学术是尚,致力于发掘登载学术性、思想性、前沿性、创见性的高质量作品,这也为《人大法律评论》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前述“四性两理念”也是我们评论选录稿件的宏观标准。比如本着学术性的考虑,我们不再设置书评栏目;本着思想性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的要求,我们设置了调研报告栏目,但是一定注重调研报告在事实描述和整理之上提炼出多少规律性、思想性的东西;基于前沿性的要求,我们始终关注学术热点,本期我们设置“专题研究”栏目,并从“司法能动论、犯罪构成论、财税法转型论、量刑程序论、公益诉讼论、民法规范论”等主题出发进行征稿,并最终成功组成“民法规范论”的专题稿件;而文章的创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学术贡献点。在文风典雅、论证精致的要求下,我们致力发掘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章,切忌假大空,宏观立意也需微观落脚。我们认为,“法律评论”蕴含了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刊发的稿件质量要经得起各方评论。做到前述要求,是我们经得住评论的必备前提。在刊物的评价体系中,刊物的稿件质量是核心。前述“四性两理念”是我们评论对过往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办刊和稿件编辑的总体要求。

 

事实证明,我们编辑的稿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我们曾经编辑出一些能够作为博士生主文献的经典文章。对刊物质量的评价不在于当下,而要着眼于长远,编辑们曾经交流,哪怕我们每一期最终能够编辑出一篇未来会成为某专业主文献的文章,那么我们也就很值得自我肯定了。很多作者在自己的学术简历中也乐意把在我们《人大法律评论》的发文作为几篇代表性论文之一,这也是对我们的充分认可。

 

另外,我们认为学生自办法学刊物的着力点之一应在于致力发掘学术新人,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之下,学生自办刊物很难进入正轨评价考评体系中,因此稿源就成为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年轻新秀的高水平学术习作在《人大法律评论》上一展风采,长期以来我们也以能够作为发掘新人的学术阵地而自豪。

 

因此,我们选择走学术精品路线,并特别注重对学术新秀的发现。敏锐的学术眼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再加上不拘一格的用稿精神,使得我们有信心不断提升刊物的稿件质量。 我们也会继续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在《人大法律评论》这一学术园地上编辑出更美丽的篇章。  



* 王雷,《人大法律评论》第8期主编。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