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政评论 法学随笔

法学随笔

行走在司法之都卡尔斯鲁厄

2007年8月12日,在德国马普研究所访学期间,我有幸与社科院法学所刘仁文教授及其家人,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苏彩霞教授结伴同行德国司法之都――Karlsruhe(卡尔斯鲁厄)。卡尔斯鲁厄是巴登―符腾堡州的第三大城市,排名在斯图加特和曼海姆之后,它吸引我们前往的原因既不是因为她是一座大都市,也不是因为她有阳光普照的扇形大道和华丽的王宫,而是因为她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总检察院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所在地。

下了火车,在问询处要了份地图,我们便开始踏上探寻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的征途。边看地图边询问,很快就找到最高法院的所在地。

按照惯性思维,最高法院应该是一个凝重、庄严的建筑,要么有国徽要么有国旗,要么是一座不一定高大但很宏伟的建筑,要么是有若干罗马柱支撑的建筑。由于在顺着形象思维寻找时没有找到答案,以至于我们站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围墙外还不相信自己已经到了联邦最高法院。经与行人确认和地图上的核实,眼前这个绿色藤科植物形成的围墙内的建筑就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我们决定找大门,找找那些在我们思维模式中认为应该存在的所谓标志性的标识。起初我们走在一条小路上,这时惯性思维又暗暗地提醒我们,最高法院的大门至少应该开在大道上(衙门口朝南开么,这在国内是一条不成文的基本定理)。折回来,反方向沿着围墙继续走,绿色藤科植物形成的围墙既密又高,增添了我们的好奇。还好,前面有一过街天桥,我们决定到桥上看看法院全景,顺便查看一下大门的方位。没想到站在天桥上的感觉还不如站在围墙外,因为我们看到的围墙只是法院的第一道防线,从外向内,第二道防线是比较细的黑色铁栏杆形成的围墙,第三道围墙则是更粗壮的黑色铁栏杆形成的围墙。第二道防线较第一道和第三道略矮,像“凹”字的三道围墙和星罗棋布的探头守护着德国的司法权威。

即便站在天桥上也没有看到大门的方向,只好下了天桥继续沿着围墙转圈。最后,回到起初认为不可能是法院大门的小路上看到漆着白色铁栏杆的栅栏门,门上有一块写有“Bundesgerichtshof”的小块长方形铜板,按照单词释意,这就是联邦最高法院。外观设计太简洁了吧,这种严重的简洁使我们不敢相信这就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因为是周日,没有看到任何值班人员,也就没有做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机会。

在王宫后花园享受了午餐后,我们又开始寻找德国宪法法院。按图索骥,宪法法院应该就在附近了。走到后花园的南门附近,看到一个玻璃式的建筑物,其中一个楼的房间里摆设都是书籍,我们猜测这是个书店或者图书馆。此时,恰遇两名警察,我们问他们宪法法院在哪,他们指了指那个玻璃建筑物说,出了这个门,那个楼就是。没想到他们同我们一起也出了南门,他们走进了宪法法院一个值班室,我们意外发现这回可问对了人。

宪法法院似乎开放得多,仅用低腰高的石柱和铁链形成的“围墙”把游人(宪法法院的左侧就是该市旅游胜地的“王宫”)与法院隔开,我们意识到这是个不能接近的地方。同样按照惯性,我们寻找宪法法院的标志。当我们沿着铁链环绕宪法法院时,发现这个“围墙”还是故意留了个缺口,缺口的后面悬挂着欧盟盟旗和德国国旗,也可能是距离比较远,反正我是没有看到有什么地方挂着写有宪法法院“Bundesverfassungsgericht”的牌子。当我们试图从“围墙”缺口进入,以便近距离拍照时,德国宪法法院的值班法警,一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走过来,非常友好地用不很流利的英语告诉我们不可以进入,但可以拍照。

由于刘教授始终怀疑我们刚刚去的地方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害得苏教授见有路人经过就上前用不太流利的德语指着地图问:“这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吗?”到后来她已经把这段问话练得相当流利,连我这个只懂寥寥几句德文问候语的人,都听明白了这个问话的含义。刘教授见这位帅气十足的小法警还能讲英文,便再次向他求证:我们刚刚看过的是不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小帅哥用英语告诉我们:“这个宪法法院在德国是Highest,宪法法院比联邦最高法院更Supreme”。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新闻来源:正义网

http://www.jcrb.com/fxy/mingjia/200806/t20080613_22255.html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