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王室世纪大典谈中国政改
宋鲁郑
几乎长达一周的时间,西方媒体都被英国王室婚礼大典的新闻所占据。29日早上,法国一台、二台、五台以及I TELE 新闻台即开始了现场直播----和CNN不同,数小时内都未插播广告。
这场世纪婚礼大典之所以令人震撼,原因有三:一是英国目前仍没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出台的财政紧缩政策连二战以后就施行的对儿童的补助都取消,更由于学费在大涨的同时,又大砍教育经费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学生抗议浪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室举行了三十年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场面最壮观的婚礼。共有五十个国家的政要前来捧场!(仍在镇压民众抗议的巴林王室也受到邀请,但以国内事务为由婉拒)仅安保一项就耗资一千万英磅。英国皇家空军也组成方阵前来表演助兴。
二是民众的高度支持。在婚礼的沿途挤满了挥舞着国旗、热烈支持和欢呼的民众。不算伦敦市民,仅额外吸引的游客就超过六十万。另外全球有二十亿人通过电视收看----要知道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创造的纪录才达到十五亿人!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三是再度展现了英国王室高高的宪政地位。整个婚礼过程,不管谁到场,哪怕是现任首相卡梅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主教们都不会出来迎接。但当女王驾到,几位主教早早迎候在外,恭敬有加。待女王步入教堂,立即奏乐欢迎。整个王室的婚礼之豪华、隆重,在今日英国,无论权柄多高、财富哪怕敌国,也绝无可能享受此等待遇。
英国近代以来对人类进步颇有卓越贡献,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相对于世界对英国科学、经济、军事、哲学、文化等多方面贡献的认可,英国政治上的光辉往往被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所遮挡。但英国特有的保守和经验主义,使它成为----在所有有历史传统的大国之中----唯一一个经历一次暴力革命即走向和平改良之路的国家。革命固然轰轰烈烈,但往往代价高昂,而且风暴过后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方面,法国,俄国乃至中国都教训深刻。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算起,经历了无数次革命,直到1958年第五共和,才算稳定下来。俄罗斯激进的红色革命七十年,最后又经历更为激进的休克疗法,国家倒退几十年。直到上世纪末,才重新走向稳定和发展之路。
不过英国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也曾遭到外界的强烈质疑。许多国家和学者都否认英国是民主国家。《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就认为:英国一没有宪法,二保留了王室。怎么可能是民主国家(那个时代,由于没有一个国家实行普选,普选并不是衡量民主与否的条件。可见民主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民族的概念)。然而,英国的宪政学家们如戴雪、白芝浩等却担负起论证自己是民主国家的责任。
首先他们认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各有优缺点,只有英国巧妙的把三者融合在一起。所以在英国,即有代表君主制的女王,也有代表贵族制的上下议院(上议院不经选举产生),更有民主制度的百姓投票。
其次,白芝浩把英国政制分成两个部分,即“尊严的部分” 和“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是英国政制的外观,“效率的部分”是它的本质;前者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制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前者是从悠久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它复杂而堂皇,古老而庄严;后者是具有现代性的,简单而有效。大致上说,该政制中君主和贵族院属于“尊严的部分”,平民院和内阁属于“效率的部分”;英王是尊严之首,内阁首相是效率之首。
白芝浩特别指出,“尊严部分”是数个世纪政治文化积淀而成的,而不是通过立法制造出来的。它不是一种法律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政治性的东西,而且是一种政治心理或政治情感层面的东西。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英国政制中“效率的部分”是可以仿效的,但作为政治心理层面的“尊严的部分”是难以仿效的。而对于具备相同政治心理的民族而言,对英式政制的仿效只移植其“效率的部分”是不够的,而必须使其“尊严的部分”得到相应的安排。这也是为什么深得白芝浩此论精髓的美国人在二战后对日本政制的安排上刻意保留了日本民族政制“尊严的部分”即天皇。如果二战后的日本宪政安排不考虑到日本民族的这个 “情感面”,现代日本政制是否具有如此稳定性是不难推知的。3月11日大地震后,天皇罕见的发表电视讲话以及多次到灾区视察,对日本民族的心理慰藉是任何制度和政治人物所无法替代的。
还非常值的一提的是,白芝浩鲜明的指出英国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完全融合”,而不是三权分立!并称之为英国宪法的有效秘密。
英国王室及女王的存在,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她所拥有的象征性权力:商量权、奖励权和警告权,更是作为一种民族团结和统一的象征而从外观上维持着英国宪政的运行。而且也会象今天的日本天皇一样,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独特的、内在的心理作用。当然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女王再次发挥了新的凝聚效用。目前英国女王是十五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包括发达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是英联邦存在的基石。曾有英联邦成员斐济发生军事政变,英国女王公开声明反对,并要求九十天内恢复合法政权。
中国在许多方面和英国类似,而且皇权的传统更为悠久。中国从1840年走入近代,面对挑战,初期的回应也是渐进式的:即李鸿章为代表推动的洋务运动。但很可惜,中国的外部环境远比当年的英国恶劣,后被日本的侵略所打断。自此,中国就一路狂奔走向革命(戊戌变法的宗旨可为温和,但其手段极为激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虽然立宪派和袁世凯均倾向君主立宪(也包括海外流亡的梁启超),但最终却是完全移植的、和中国传统毫无关联的共和制。其灾难性后果无需多言。1840年至今一百七十年,中国的最低谷就是中华民国时期。清朝尚能维持外蒙古,西藏也没有宣布独立。但清帝退位之后,与清王室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外蒙古上层与新政府即离心离德,终于在外力的介入下独立。十三世达赖在清朝曾因擅自离藏而被剥夺达赖称号,他也不敢宣布独立。但在中华民国时期,两度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的教训并没有被吸取。1949年革命建立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要继续革命,顶峰就是十年浩劫:文革。直到三十多年前,才最终与革命告别,走向改革。而也就这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过去一百多年都无法取得的成就。可以说这六十年,前三十年像法国:动荡、起伏,后三十年像英国:渐进、平稳。至于中国未来的改革,特别是众所关注的政治改革,更要在成功的经验以及符合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自主的演进。既要保持有“效率的部分”,也要发展政治心理层面、其它国家难以仿效的“尊严的部分”。
附:2005年的今天(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进行了相隔六十年的历史性会悟。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有异,双方有着长期的恩怨。但在反对台独和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下,双方却能求同存异,再次联手,各自展现了为中华民族的责任感----我一向认为,理念差异不能超越国家和民族利益。否则就和实行黑奴制而寻求分裂的美国南方有何区别?(这也是我反对所谓的“大陆不民主两岸不统一”论调的原因。)国共可以携手,国内不同立场的群体自然也能携手。未来的中国,取决于各阶层的理性与包容。这是中国能够重现英国奇迹的前提条件。巧合的是,今天也是中共党员林昭遇难的日子。要避免文革时的悲剧不要重演,也同样需要英国模式的宪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