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斌案,被视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具有“法治标杆意义”的案件。从2006年7月始,念斌经历了四次死刑判决;到2014年8月止,被三度发回重审的念斌案最终迎来了无罪宣判。学界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念斌案给正在深化改革、努力摸索前行的我国刑事司法带来的启迪。
讲座中,李学军教授首先分析了念斌案的基本案情和相关证据,随后详细分析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念斌案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李教授指出,数位以专家辅助人身份介入法庭调查的资深毒理专家,针对念斌案理化检验报告和法医学鉴定意见提出的专家意见,成为法官查出、并确证念斌案存在合理怀疑的突破口。疑罪从无的理念及制度能够在念斌一案中付诸实践并最终得以实现,专家辅助人制度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无罪判决之于念斌可能仍旧遥遥无期。李教授最后指出,专家辅助人制度在落实我国宪法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维护刑事司法的公平正义等方面,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李奋飞副教授围绕念斌案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侦查和审查环节的双重软化问题。李老师指出,在念斌案中的侦查环节中,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存在违法取证情形,这是侦查权运行失范的表现,暴露出我国刑事诉讼中侦查结构和侦查模式的问题,包括对警察权监督制约的缺乏、侦查模式的单轨制等。对此,可以考虑在侦查模式中引入双轨制,形成控辩双方的竞争态势,扩大辩方在侦查程序中的参与。同时,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阅卷和调查取证等权利,要确保在实践中这些权利可以真正得到保障。此外,该案还反映出法院审判能力的软化,审判的纠错能力较差导致其裁判实质功能丧失。要解决刑事诉讼的双重软化问题,需要实现侦查的精密化和审查的实质化。
讲座后,与会嘉宾和同学从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等角度围绕两位老师的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死刑制度的宪法控制”是韩大元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课题组希望通过问题引导专题研究,并关注社会典型个案,从宪法学视角审视死刑制度,为死刑立法以及司法适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课题组此前已组织了四次“死刑与宪法”讲座,邀请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宪法以及死刑复核实务界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共同探讨死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