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坤教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论坛
以“两会信息与宪政进步”为题发表演讲
2010
年
3
月
10
日
晚7点,苏州大学东吴比较法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杨海坤教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725教室,就“两会信息与宪政进步”主题做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莫于川教授主持。
杨海坤
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谈到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
杨海坤
教授介绍了两会的基本情况。他认为在现有的制度下,要充分利用政协制度这种宝贵资源起到推动中国宪政前进的积极作用。在政协会议上,中央党政领导与普通委员之间,政府官员与委员之间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交流。他说:“我已经当了多年政协委员了,我总是争取利用这样的机会,向中央领导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意见,例如向当年的李鹏委员长阐发了自己对于修改宪法的意见,对贾庆林主席谈过政协章程修改的意见,向胡锦涛总书记也谈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意见等等。可见我国在协商民主方面已有很大的进步,每年的两会实际上展示了我国民主发展的水平,也是国外观测我国政治的窗口。”他指出,这次两会的会场里有很多国内外的记者,尤其是国外记者对两会的关注程度很高;与此相比,国内民众对此关注程度显得不平衡,有人告诉我,对两会最关心的可能是高校教师、理论工作者、券商和官员,有些老百姓反映一般。
杨
教授认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公法学的人应当特别关注时事,关心公法现象。在关注时事和公法现象的时候,要用公法学人特有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亮点与进步。他举出自身的一个例子。在温家宝总理的新春团拜会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杨
教授当时听到这句话之后,就立刻查阅了温家宝总理此前的所有讲话,发现是首次谈到让人民过得更有尊严,发现其中的提法至少与民主、法治相关,因此写出了一篇题为《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文章,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实现人的尊严的前提;民主、法治、宪政则是实现人的尊严的保障。后来,这篇文章在两会期间在上海《文汇报》部分发表,影响不小,至少引起了人们对于“人的尊严”问题的更多关注。他认为:人的尊严问题在中国还刚刚开题,将来必定会有讨论,甚至争论,也必然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是法学各领域都应该关注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杨海坤
教授指出,温家宝总理谈到建设使人们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时特别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可以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使政府在阳光下运行。这段话也很重要,应该看做是我国宪政建设的进步。关键是要落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最近媒体与个别官员发生冲突,这些官员的头脑中“高人一等”的封建余毒还存在,说明我们在许多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宪政的进步需要社会的合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后,
杨海坤
教授指出,现在两会的信息公开程度正在提高,媒体对两会委员的报道有时候也会发生断章取义的状况,这样容易使民众产生误解,不利于民主的发展。现在,民众对于两会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于代表、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好的现象;但是,代表、委员的素质提高也有一个过程,对于他们的发言也要全面地理解,有时还要有一定的宽容。民主是所大学校,大家都要学习!他认为:民主法治在中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还会有曲折。网络民主是个新事物,网络本身是中性的,可以是一柄双刃剑,应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不能把网络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总之,两会每年给我们提供大量信息,也是我们许多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段,我们应该关心两会,认真捕捉和研究两会中许多有用或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用来研究我国宪政制度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
同学们还提出诸多关于两会信息与宪政进步的相关问题。对此,
杨海坤
教授一一详细解答,会场气氛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 龚姝)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