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明德公法论坛

明德公法论坛

“《许崇德全集》出版座谈暨许崇德宪法理论研讨会”隆重举行

纪宝成校长讲话.JPG 

 历经两年时间编辑的《许崇德全集》12卷本已于200910月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推出。 许崇德 教授是新中国宪法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60年宪政历程和宪法学发展的见证人与亲历者。《许崇德全集》收集了 许崇德 教授从事宪法学学习、教学和研究60余年来的重要著述,包括学术专著、论文、教材以及诗文、书画作品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纪念意义,全集的出版发行可谓是我国宪法学界的一大值得庆贺之喜事。

 为纪念这套凝聚着 许崇德 教授治学心血和思想结晶的巨著的出版, 2009 10 22 日下午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组织举行了“《许崇德全集》出版座谈暨许崇德宪法理论研讨会”,国内宪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60余位嘉宾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胡锦光 教授主持。以下为会议全场主要内容记录。

第一单元  开幕式

       纪宝成校长致辞.JPG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教授首先致辞。纪宝成校长在致辞中表示, 许崇德 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宪法学家,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法学教授,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者和见证者,对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宪法学研究,忠诚于党,忠诚于教育事业,其崇尚教育的精神始终得到广大师生的尊重,广大中青年教师要 向许 教授学习。纪宝成校长恭贺《许崇德全集》的出版,认为这部全集是 教授治学的结晶,也是他对我国宪法学教育的重大贡献。他 祝愿许 教授身体健康,学术之树长青。

 随后, 许崇德 教授向纪宝成校长赠送了一套《许崇德全集》并合影留念。

赠书书1.jpg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韩大元 教授代表学院,向《许崇德全集》的出版和许崇德宪法理论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韩大元院长讲到, 教授在人民大学学习工作近60年,形成了许崇德宪法学,为人大法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韩大元院长代表学院,向支持人大法学院发展的各单位和同仁表示感谢, 祝许 教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韩大元院长致辞全文附后)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周叶中 教授在致辞中讲到, 许崇德 教授“有大德,有奇才,有伟业”。 教授在生活、学术和工作上给予自己很大帮助,在学术之路和中国宪法学发展的道路上帮助青年知识分子不断取得进步,显示出 教授的大德; 教授截至目前已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并且在诗、词、书法、乐器和印章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故称其有奇才; 教授曾用三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即“在学校”,正是 教授“在学校”成就了 教授的伟业:其一他培养了新中国众多的宪法学人才,而他们正是目前中国宪法学界的中坚力量,其二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宪法学的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其三他在中国宪法发展和实践中遇到难题时都会挺身而出阐述观点,这使得中国宪法能够在面对世界时能发出社会主义中国宪法的声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 教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道路上创造了伟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陈斯喜 先生在致辞中,以“ 许门 居士”的身份讲述了 教授为中国宪法学发展和宪政建设做出的贡献。 教授能够结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面临的实际国情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对宪法问题给出一定的启示和意见,这在 教授参与的宪法修改和港澳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立法的成功闪耀着 教授智慧的光辉。 教授不仅是我国宪法和一系列法律的重要创制者,也是宪法和其他法律发展的推动者,更是中国宪政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 任杨建顺 教授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主任乔晓阳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 任杨允中 博士,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组,上海《法学》月刊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郑州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等单位和友人发来的贺信。

 开幕式最后, 许崇德 教授致答谢辞。 许崇德 教授说:我今天很高兴,也很抱歉,各位不远千里来到今天的全集发布会,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各位今天的讲话让我愧不敢当,我感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很感谢人大法学院把我毕生的作品出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花费精力出我的书也让我很感动。我的一生和祖国的命运相连,我的全集记录了我人生每个阶段的感受,今天把它送给大家作为纪念,纪念你们没经历过的历史,纪念我们曾走过的艰难岁月。我想,我活一天还要努力工作一天,为新中国的宪法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希望还是在你们一代的身上。衷心地感谢你们的到来,并祝愿你们能够真正的在学科发展上创大业,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单元  《许崇德全集》出版座谈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 任莫于川 教授介绍了 许崇德 教授的治学历程。莫于川首先表达了他对许老的祝福及作为学生对于许老多年来的培养、教诲的感激之情。莫于川从三个阶段概括了许老的治学历程。第一个阶段,从复旦大学开始学习法律、研究宪政之际,许老就执着于宪法,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扎根研究迄今达60余载。第二个阶段,在动荡年代,在整体环境存在着诸多限制的条件下,许老并未消沉,始终保持着对宪法研究的激情,执着于研究、发展宪法这个心中的理想,不断学习深造,巩固学术基础。第三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际,许老也迎来了自己“工作的春天”。改革开放的前20年,许老每年平均发表两部以上著作,十余篇文章,持之以恒。即使在退休以后,许老仍致力于宪法研究,主编了多部重要教材。许老的著作和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良好结合,其中《国家元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两部著作堪为经典。最后,莫于川简短而有力概括了 许崇德 老师留给他的深刻印象:许老在学术上具有敏锐性、前瞻性、持久性和问题意识;在教学上,并重教学与科研;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原则与解放思想相结合;作为老师,许老悉心指导年轻的学者和学生,对他们倍加关照。

 许崇德 教授介绍了《许崇德全集》的编排思路与结构。 许崇德 教授从其最早的文章《学而沿宪》谈起,讲述了自己毕生从事宪政研究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许崇德 教授介绍了包括《许崇德自选集》在内的著作的撰写、出版的缘由和过程,着重说明了这部全集中文章的分类依据及取舍,并同与会人士交流了编选过程的内心感受。最后,他感谢法学院对全集出版发行提供的支持,以及郭林茂总编辑给予的帮助,希望全集出版能对中国的宪政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总编辑 郭林茂 先生介绍了《许崇德全集》的编辑出版的情况。郭林茂在表达了自己对许老的祝福之后,简短介绍了从文章收集到全集正式出版发行两年来的过程。郭林茂对这部全集的出版深感荣幸,缘由有三:第一,许老作为中国宪法学界的泰斗,德高望重,硕果累累,对中国宪政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能为许老出版著作是一种荣幸;第二,作为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能够出版《许崇德全集》这样的大著作,是出版社的荣幸;第三,作为出版行业改制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最后一任社长,能在岗位上发行这样一部佳作,也是自己的荣幸。

会场全景.JPG

第三单元   许崇德 教授宪法理论研讨

 1.主题发言

 牛文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作为 许崇德 教授的学生,我对导师多年来呕心沥血成果的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 老师半个多世纪研究宪法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结为五部分。一是关于宪法学的指导思想。 老师提出,从事宪法学教学和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必须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二是对待旧中国宪法学的态度。对待旧中国宪法, 老师主张不能简单的否定,而应历史辩证地看待。三是宪法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 老师的许多观点都成为宪法学界的共识,如: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文本以及其它的有关法律是宪法学的基础;现行宪法颁布20多年来基本上得到了实施,但保障宪法实施的监督制度尚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不赞成宪法司法化的提法;宪政就是依据宪法实行的民主政治。四是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 老师曾经在很多场合为国家制度的完善献言献策,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主席的设置。五是关于“一国两制”和港澳基本法, 老师参与了香港和澳门两部基本法的起草及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筹组,特区回归以后又密切关注两个基本法的实施,在“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方面有很多研究。

 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顾问):我要讲的第一个内容是我与 老师的关系。59年前我入人民大学法律系时,我就知道 许崇德 老师,那时我是学生。其后,我们有很多共同工作的经历,包括起草宪法、起草香港和澳门基本法。从交往来说,我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尽 管许 老师没有教过我,没有给我上过课,但他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我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老师是良师益友,是一个很值得崇敬、信赖的同志。 老师政治敏感性很强,比如“宪政”这个概念, 许崇德 老师首先站出来讲宪政是可以提的。在学术上, 老师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是站得住、经得起推敲的。另外,许老对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为法大宪法学的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老师可以称为中国宪法学界的大师。我希望 老师能对我们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再做更多的贡献。

 叶峰(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法学博士):今天主要是来 祝贺许 老师的。看到 老师的全集出版,我作为学生感到很骄傲。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一辈子研究宪法,然后在有生之年把这些成果出成全集的,这可以说是一个首创。我学习宪法至今将近20年时间里,宪政这个词和宪法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中。现在大家都感觉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很发达的社会,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改革机遇的社会。改革的动力之一就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矛盾比较尖锐,比如分配领域里的分配不公,司法层面上的司法不公,社会层面上的用人不公。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宪政方面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没有理解清楚。国家的权力被某些或者一部分人以政党或者以政府、单位的名义使用了。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我们要学 习许崇德 教授的宪法理论,继续研究宪政方面的问题,把我们的学科做大做好,促进社会主义改革,以利于社会发展。

 王公义(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首先,我代表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对 老师表示祝贺。这部全集记录了 许崇德 教授几十年来研究宪法的心血,也记录了我们中国宪政建设的历程。我认识 许崇德 老师首先是从报刊上认识的。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很多的斗争,当时斗争很激烈,报纸上发表了很多他们的文章,我就是从这里认识 老师的。真正 和许 老师有接触是200212老师为中央政治局讲宪法课的时候。在前期的讨论会上,听同志们介绍 许崇德 老师参加了我们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有关工作,更使我增加了敬意。他是我们中国宪法发展的见证人。 老师有两个思想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依宪治国思想。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第二个就是宪政思想。宪政就是根据宪法实行的民主政治。我们应当加 强对许 老师思想的宣传,把宪法、宪政思想普及到广大群众里面,普及到广大干部里面,形成受到普遍认同的宪政理念,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宪政的研究。

 张勇(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综合司司长):我首先代表国务院港澳办对《许崇德全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国务院港澳办 和许 教授的渊源是非常深的。在我们眼里, 教授不仅仅是一位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宪法学泰斗,更是一位宪法学理论的实践者和港澳基本法的奠基人、捍卫者。在与 教授接触的十多年中,我感觉 教授身在学校,胸怀天下,功在国家。从1985教授参与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开始, 教授就与“一国两制”事业、港澳基本法还有我们港澳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英国和葡萄牙谈判过程中,在起草港澳两部基本法的艰难过程中,在筹备港澳两个特区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回归以后怎样正确贯彻、理解、实施基本法和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性等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中, 教授都为我们前无古人的“一国两制”事业的伟大实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授对国家、对民族无限忠诚的精神是我们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教授不仅是一位学识深厚的法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老师在文学修养方面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 祝愿许 教授福寿安康, 祝愿许 教授的法学思想和治学的精神能够不断地发扬光大。

 刀书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长):我首先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对《许崇德全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其次,许老不仅在教育事业上贡献卓著,而且对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于2003年成立,当时就聘任许老作为该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许老对我所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在工作中,他鲜明的立场、不妥协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体现了其为“四大护法”之一的风采。对许老为我所做出的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许老对宪政理论的许多贡献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特别是他提出要将港澳基本法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体现了许老对港澳法方面的思考。第四,《许崇德文集》的出版意义重大。我们所希望购买一批《许崇德全集》,以表示对许老的支持和敬意。

 李树忠(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弟子有嫡出,有庶出,我算是 老师的“庶出弟子”,因为1979年中国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时, 老师是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为政法大学的教学恢复工作做了许多工作。以 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宪法学家在学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一,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展开论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宪政的结合;第二,对中国宪法学体系的创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在 老师《宪法学的范畴》等文章及其《宪法学》教材创建的体例上都有体现;第三, 老师的有些表达如今已成了公共知识,如他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论述和“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的论证。

 我们应该 相许 老师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一是责任,即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二是情怀,即追求法治、政治清明的情怀;三是历史的使命感;四是勤奋, 老师很多著述都是在他50岁以后创作的,勤奋是 老师信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五是睿智;六是思考力;七是谦虚, 老师虚怀若谷;八是细心, 老师收集、整理了建国初期几乎所有有关宪政的报道资料,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当然, 老师有些东西我们是学不了的,比如他的才情。 老师在书画、篆刻、文学创作以及乐器演奏上都颇有造诣。

 林来梵(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许崇德全集》的出版是宪法学界的一件盛事。《许崇德全集》中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它记载了共和国宪法的发展史,以其优美、精致的文笔记载、反映了这个时代;它记载了共和国宪法的学说史,脉络清晰而强劲。 老师有三大贡献:第一,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学术理论;第二, 老师是新中国最早的宪法教义学的提出者;第三, 老师文章优美,他的诗词、篆刻都有一种审美的趣味,而这也应和了宪法学要追求人间美好的目的。为了表达对 老师的敬意,我特地写了一副对联:一手文章扶国宪,十卷锦绣写春秋。

 王广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老师治学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对马列主义宪法学的学习与研究,这使他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注重对中国法治建设中现实问题的研究;三是注重用党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来研究宪法问题。 老师身在学校,心系国家。他的成果虽然是用文字来表现的,但其影响远在书面之外。学习许老的思想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黄闽(法律出版社社长): 老师是我国宪法学界的泰斗级学者,在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同时, 老师对我国的法制完善贡献卓著。在国家法制建设过程中,宪法学至关重要。我们要在许老的带领下做出更多的成果。法律出版社十分看重许老的作品,希望许老能有更多作品问世,也希望我们能有机会出版许老的新作。同时,法律出版社愿意不断推出宪法学著作,为国家法治事业贡献力量。

 2.自由发言

 郑军(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谈谈我的三点感受。第一, 老师高瞻远瞩,无论是我们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还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制定,还是法学硕博士点了建立,我们都无先例可循,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第二, 老师有钢铁意志,在不断地实践中前行,80岁高龄还坚持推出新作。第三, 老师有高度的智慧,是宪法教育、研究的杰出法学家,对学界、对国家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秦前红(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在研究生毕业答辩时, 老师是答辩委员会主席,他用很幽默很亲切的方式提醒我落下一道题没有解答,大师的风范让我记忆犹新。值此许老全集出版发行之际,我在表示祝贺和感谢的同时,也祝愿许老身体安康,生命之树常青!

 邹平学(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许老对中国宪法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中青年学者的教育和影响深远。许老不仅在学术创作方面,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非常出色。许老对我校的学术科研给予了很大帮助,我在这里 先生健康长寿!

 上官丕亮(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许老在国家元首方面的研究取得非常卓越的成就。我非常佩服许老在逆境中还能坚持不懈的进行学术研究,这份信心和勇气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杨士林(济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回忆起参加许老讲座时,许老表现出的宽广胸怀。许老的研究始终与政治和中国国情密切联系。每当学界出现杂音,也都是许老为大家传道解惑,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

 3.总结发言

 胡锦光 教授:谢谢大家的发言。我是许老的学生,我也代表我们人大法学院,代表我们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代表今天因故没到场的各位,再次祝愿许老身体健康,生命之树、学术之树常青!

(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 邬龙、杨珊、崔金鹏、王剑锋、刘灿乐、于文豪)


在“《许崇德全集》出版座谈暨许崇德宪法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韩大元

2009 10 22

韩大元院长致辞.JPG

尊敬的 许崇德 教授,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同学们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朋友们济济一堂,隆重召开“《许崇德全集》出版座谈暨许崇德宪法理论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向辛勤耕耘六十年的 许崇德 教授和师母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许崇德教授是新中国宪法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的历史见证人,为共和国宪法事业获得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尊重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宪法学这快命运多变、孤独但充满智慧与使命的学术领域里, 先生以自己睿智的学识、卓著的学术成果,为新宪法学的尊严与发展倾注了心血,表现了作为学者的高尚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尊严,形成了学术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学界公认的“许崇德宪法学”。

 同时, 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学科的奠基人。 老师1953年来到人民大学法学院开始宪法学教学与研究,在宪法学园地辛勤耕耘了近六十年。在上世纪50年代初, 老师与其他老一辈的学者们一道,以执着的学术追求与理想,克服重重困难,为人大法学院的发展,特别是宪法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法学院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宪法学科有这样的地位,与 老师等一批学术前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包括许 老师在内的法学院的老前辈们把自己的学术青春奉献给法学教育事业,为人大法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为法学院有这样一位著名学者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法学院有一批许崇德这样的学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许 教授为新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与教育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学术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写诗、绘画、书法等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与造诣。老一辈宪法学家为我们“沉寂”的宪法学增添了新的风格和活力,同时给我们中青年宪法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把宪法的逻辑与艺术结合起来,也许能够超越“现实世界中的宪法命运所带来的困惑、痛苦”,能够更好的地感悟宪政所体现的理性、人文、宽容与开放精神。可以说,在艺术世界中把握宪法的精髓是新中国老一辈宪法学家的学术风格,是我们中青年宪法学者值得学习与发扬的优良的学术传统。在诗人、画家的世界中感悟宪法、阐释宪法原理是许崇德宪法学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明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六十周年,人大法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在座的兄弟院校、新闻界以及各位校友们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法学院对大家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法学院工作。

 在庆 先生全集出版的时候,作为学术界的晚辈,我们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最后,衷心地祝愿 许崇德 教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学术之树长青!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