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主题论坛——“国际比较视野下公法的新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成功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顶尖高校、学术机构与国际组织的三十余位知名学者作专门发言,吸引了来自相关专业与行业的嘉宾近百人与会,共议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公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论坛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对话平台,凝聚跨法域的研究力量,通过深度比较与交流,探索公法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论坛设有基调报告与三个专题研讨单元,议题涵盖“宪法学的新发展”、“中国公法学与比较公法学”以及“数智时代的规制与治理”等核心领域。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主权、人工智能治理、自动驾驶立法、备案审查制度建设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忠夏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丁晓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代公法正面临地缘政治变迁对公法基础框架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规则重构,以及公法与私法在私人领域界限的日益交融三大挑战,这些深刻变化亟待公法学界积极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锦光教授表示,人大法学院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公法研究中心在许崇德教授等前辈学者引领下成果丰硕,新时代更应继往开来,研究AI治理的时代命题:在研究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约束公权、保障民权的根本价值。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纪宏提出,面对AI等新技术带来的全球性法律挑战,法学研究必须超越传统思维,加强体系化与跨境法治研究,形成立体的公法学研究与知识体系。
论坛期间,胡锦光教授代表主办方发布了公法研究中心在学科基础理论与涉外法治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韩大元教授等著《中国宪法学术史》、王贵松教授著《中国行政法学说史》,及相关著作的英文版、韩文版;以及喻文光教授、田伟助理教授等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的“欧盟与中国互联网规制范式”比较研究项目系列成果,喻文光教授在Juristen Zeitung (《法学家杂志》)等权威德语法学期刊发表的多篇论文。相关成果展现了中心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扎实成果。
论坛基调报告单元由胡锦光教授主持。德国慕尼黑大学斯特凡·科里奥特教授以“宪法法院与立法者:老问题,新挑战”为题,结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新近判例,强调了司法审查中保持克制、尊重立法空间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林来梵教授在“中国宪法中的国家形象”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宪法中以“文明”为典范的国家愿景及其规范结构。清华大学余凌云教授则聚焦“自动驾驶立法的主要问题”,系统分析了无人装备引入、系统商主体资格及责任分配等立法难题。
第一单元“宪法学的新发展”由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陈端洪教授探讨了“基本法对宪法学的知识挑战”,分析了“一国两制”制度安排对传统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香港城市大学林峰教授围绕《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的法治实践,分析其对特别行政区制度的体系意义,并呼吁加强对人权保障与国家安全相关课题的研究。德国明斯特大学尼尔斯·彼得森教授警示了人工智能在决策中可能复制和强化社会偏见的风险,并提出建立偏见审计与“人机协同”决策体系的应对之策。郑州大学苗连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柳建龙教授、南京大学姜秉曦助理教授参与评议。
第二单元“中国公法学与比较公法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谢海定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宋华琳教授系统回顾与展望了中国的比较行政法研究,呼吁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体系。厦门大学陈鹏教授深入探讨了“何为中国法上的行政许可”,主张在原旨主义框架下进行宽泛界定,并在行政法典编纂中秉持简约主义。苏州大学程雪阳教授通过中英比较视角,分析了我国备案审查制度中立法机关与法院的权限配置,并提出探索法院在个案中适用宪法规范进行裁判的机制构想。《备案审查研究》副主编王锴教授、东南大学熊樟林教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布莱恩特·沃克·史密斯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钱坤助理教授参与了深入研讨。
第三单元“数智时代的规制与治理”由北京大学沈岿教授主持。辅仁大学吴志光教授以台湾地区通讯传播规制为例,探讨了“以私人自我规制取代行政规制的界限”。布莱恩特·沃克·史密斯副教授分析了自动驾驶责任主体的变迁,强调监管需平衡短期安全与长期发展。越南河内法律大学阮文光副教授介绍了越南数字化转型中的公法挑战与完善路径。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维歇尔·罗灵-阿伦苏万纳孔则从区域合作角度,剖析了湄公河流域跨境食品安全治理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实践。中国政法大学罗智敏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尼尔斯·彼得森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小敏教授在与谈环节就数字时代的全球治理挑战、规制困境及“数字主权”下的宪法秩序演变等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论坛总结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田伟助理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喻文光教授以“变革、比较、国际”三个关键词系统梳理了会议成果,强调公法必须成为能够动态回应社会需求的“活的法律体系”,并呼吁在坚守保障基本权利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国际比较与文明互鉴,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公法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代表主办方作特别致辞。杨东院长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丰硕成果,并对出席“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的海内外嘉宾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汇聚全球法治精英,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公共治理等前沿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最后,杨东院长表示,人大法学院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建立制度化机制,为全球范围内更充分的学术交流贡献力量。
“国际比较视野下公法的新发展”论坛成功构建了高规格的全球性对话平台,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公法制度的革新与法治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重要动能。本次论坛广泛汇聚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既深入交流了不同法域在应对数字治理、宪法变迁与行政规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也系统剖析了技术革命为全球法治带来的全新挑战与历史机遇。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全球地缘格局持续演变、科技发展加速突破的背景下,必须强化公权力约束与公民权利保障的核心原则,推动公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实践向更加前瞻、包容和协同的方向演进,共同构建富有韧性与生命力的未来法治秩序。
供稿:陈奕希 铁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