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人民日报》评论版共同举办的“法治思维下的国家治理焦点问题”跨学科沙龙第一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5会议室举行。本沙龙围绕当前中国改革深水期与战略调整期的重大问题,聚焦2014-2015年度的现实热点与理论关切,从不同法学学科的视角与新闻界进行充分交流,以期达到参与法治公共议题设置、思想自由交锋碰撞与成果及时有效转化的诸多目的。
本次沙龙邀请了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各自有代表性的众多青年学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学程雷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李立众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诉讼法学彭小龙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朱虎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学刘泽玮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于文豪博士、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法理学陈寒非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王旭副教授等8位老师。《人民日报》评论版副主编白龙博士和《法制晚报》资深编辑、记者张琼博士作为媒体代表出席沙龙并发表观点。
白龙副主编简要介绍了沙龙召开的背景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并希望各位学者能够畅所欲言,为法治评论提供最新、最深刻的议题与材料。
本次沙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由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所涉及到的社会热点进行发言,第二个阶段由各位与谈人就大家提到了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刑法学李立众老师就刑法学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发言,发言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对2014年社会热点进行简单回顾,并对2015年可能涉及到的社会热点从刑法学提出了自己的专业观点;第二,简单介绍了一下《刑法修正案(九)》的情况,重点阐发了减少死刑罪名这一刑事政策背后的焦点问题;第三,李老师指出第二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司法体制新一轮改革与司法公信力建设大背景下的冤假错案纠正问题,尤其是以专业的方法分析了如何认定冤假错案的标准。
随后,法理学陈寒非老师从法理学科的视角,提出了自己认为的两个社会热点问题:一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路径问题,他提出“法治中国”建设首先要梳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代奠定的政法传统,目前包括司法体制改革在内的诸多具体制度设计都受到这样一个政法传统的影响,我们只有明了其实践逻辑,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良;二是,当前如火如荼正在进行的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也都需要借助一种历史的视角才能更好的评价。
来自宪法学的于文豪老师第三位发言。他首先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从宪法学的角度必须认真对待国法与党规之间的关系。党规与国法目前来看共同构成了更高位阶的国家法,我们在依法治国过程中要处理好宪法法律和党规党法之间的关系;其次他认为从宪法的角度,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宪法解释如何启动问题。第三,自从《行政诉讼法》修改后,如何处理好司法与行政的关系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社会热点话题,比如关于法官员额制问题、关于立案登记制问题等。他认为在司法改革这个问题上,要处理好党推动司法改革和人大推动司法改革的关系。至于最近修改的《立法法》,他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立法法》赋予地级市的立法权限问题。最后他认为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中,需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这也是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热点。
在于文豪老师发言后,来自山东法官学院的两位法官从司法实务角度提出了她们的看法,她们认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需要关注媒体与司法审判的关系问题,如何避免媒体干预或影响到司法审判是当前许多法官头疼的问题;其次,对法官改革员额制她们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从实务经验看,员额制需要党的领导,加上行政人员参与多,真正的法官在司法改革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我们去关注。
法理学彭小龙老师从三个方面简单谈了一下自己认为社会应该注意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一是法治问题。彭老师认为,当前我们需要对中国法治的原理性、价值性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是司法改革中的司法权运行规律问题。当前许多重大的制度改革或调整只有建立在正确认识司法权自身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到位、更有效。彭老师重点结合自己的长期关注,例如人民陪审制、员额制、司法官责任制等改革焦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专业看法;第三是我们应对司法改革中的方法论进行关注。要避免司法改革的盲动和随意,要探索一条有预期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司法改革之路,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民商法学朱虎老师在总结了前几位老师发言的基础上,也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下自己认为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是《不动产暂行登记条例》的出台,朱虎老师在对其积极意义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这个暂行条例究竟暂行多久的问题,又如下位法会不会扩充部门利益等;其次是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民间借贷与金融管制的边界、方式、手段等问题;最后谈到了民法典编纂的问题,朱虎老师从民法的角度对究竟应不应该编纂民法典,以及编纂民法典后利弊分析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简单论证,尤其是民法典要不要制定,如果要制定,如何确立科学的立法程序是值得关注也必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民事诉讼法学刘哲玮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他所关注的民事诉讼法诉领域的问题:第一,他对于司法官员额制背后的法理和所依赖的制度条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观察和论证,他认为员额制的前提是精英化与司法从业人员的分类管理。中国法官员额制的设立要避免将精英人员过滤到队伍之外的局面,同时必须更好设计司法从业人员的分类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设计员额制;第二,结合民事诉讼法出台的司法解释,他详细介绍了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等民事诉讼法领域最近特别关注的问题并对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刑事诉讼法学程雷老师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认为值得特别关注的司法焦点问题:第一是冤假错案的问题,及时有效纠正冤假错案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第二是《刑事诉讼法》的实施问题,围绕监视居住、律师会见等热点问题谈了自己的专业看法;第三是反腐法治化。程老师认为在法治的轨道上反腐败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也是符合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基本体现。在这个大背景下需要对于反腐败案件中的分案审理、手段是否完全符合法治的标准与要求,党的纪律检查程序与国家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的更有效衔接等热点问题发表了深刻的专业看法。第四是回应前面多位学者集中谈到的司法官队伍改革的问题,他谈到了司法官制度改革中关键的三个问题,并对这三个问题结合他的调研和认识谈了自己的见解。
《法制晚报》资深编辑、记者张琼老师谈到参加本次跨学科、跨行业的热点沙龙感到受益很多,他认为法学青年学者们深刻的专业认识和对当下法治建设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高度的精英社会责任感,一直是他在做法制报导、评论中的深刻印象,而参加这次活动这种感觉又尤其明显。张老师也就媒体如何报导、关注、梳理、发表法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专业看法,并邀约老师们积极供稿。
《人民日报》评论版副主编白龙博士最后发言。他认为本次沙龙既是交流会,也是互动、约稿会,既是出题会,也是解题会,他个人感觉到这样的主动设置议题、跨学科交流思想的活动形式殊为难得,也贵在坚持,并诚挚向各位青年学者发出评论的邀约。同时,白龙老师也结合自己法理学与宪法学的专业背景独创性地提出“革命法理学与建国法理学二元叙事”来理解当下的中国法治以及其历史脉络。
随后第二阶段,各位与谈人就大家提出的社会热点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与意见,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就各学科涉及到的社会热点相关问题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宪法、法理、民诉法、民法、刑诉、新闻、实务等多角度、跨领域的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与交流。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民日报》评论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旭老师主持。本次活动也系王旭副教授主持的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重点调研课题“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基本原理研究”成果之一。
(整理根据现场记录,未经发言人审定。游伟 整理、供稿)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1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