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第十九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方法”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由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法学院公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主办。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杨晓楠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莫纪宏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李忠夏教授致辞。张亮教授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热切希望各位学者、专家学者能够继续指导和支持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发展。莫纪宏研究员在线上致辞中指出,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是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长期坚持的一个精品活动,今后应该进一步深化研讨成果,对教学科研起到帮助。李忠夏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主题“方法”作了介绍,希望通过会议把当前宪法学界内部所形成的关于方法论的讨论具象化,形成理论争鸣。
随后,苏州大学程雪阳教授在线上对上届研讨会的内容作全面回顾。他指出,方法对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言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为这个社会提供真正有帮助的宪法学解决方案。在导引环节中,浙江大学郑磊教授从“范畴―方法”、“原旨―变迁”、“方法―共识”三个维度展开,回顾梳理十一届以来的主题范畴,介绍了本届会议确定“方法”为主题的考虑,将“原旨―变迁”为主题的四篇主旨报告及餐前报告放置在20多年来的四波方法论讨论背景中进行观察,以“宪法学方法论是有祖国的”结束导引发言。
开幕式后,会议首先围绕“中国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主题开展圆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李忠夏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林来梵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焦洪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树忠教授作对谈发言,吉林大学李海平教授、北京大学彭�T长聘副教授、南京大学姜秉曦助理研究员进行论坛交流发言,其他与会宪法学者在自由发言阶段围绕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畅所欲言。圆桌研讨为本届会议首次加入的环节,深入引导学者参与接下来的议题讨论,为后续研讨奠定了基础。
四个专题报告分属“中国宪法规范与原旨主义”和“宪法解释与宪法变迁”两个主题。主题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姜峰教授作题为《方法论争议与结构性共识:原旨主义的中国视角》的报告,范进学教授、程迈教授、张玉洁老师和刘亦艾博士作出评议。清华大学刘晗长聘副教授作题为《宪法原旨解释的中国路径探讨》的报告,王宏英教授、阎天长聘副教授、翟晗特聘副研究员、左亦鲁助理教授、陈颀副教授作出评议。主题二由北京大学张翔教授作题为《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以中国学者的研究为对象》的报告,谢立斌教授、杨小敏教授、杨博文老师、杨晓楠教授作出评议。武汉大学黄明涛教授作题为《宪法变迁论的遗失与重建》的报告,进行评议。任喜荣教授、何永红副教授、路平新博士后、曹旭东教授作出评议发言。11日,四川大学邹奕副教授作题为《原旨主义在我国宪法解释中的价值证成》的餐前报告。
在闭幕式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广辉教授、厦门大学刘连泰教授对本次会议作出总结,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郑磊教授对下届会议的主题范畴选项作了介绍,对五四宪法七十周年之际、范畴会议二十届之际的纪念研讨会进行了展望,代表多个主办方对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完成了一天半高密度的研讨议程后,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