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一国两制”法律研究所主办的“大湾区建设中的法治框架与制度创新暨中国人民大学‘一国两制’法律研究所2021年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上会议形式,来自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多位学者以及各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本届研讨会由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杨晓楠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朱国斌教授、天津大学法学院王建学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为论坛开场致辞。韩大元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探索和拓展。特别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大湾区建设应当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要全力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地建设大湾区。要正确理解融入的性质和意义,提升港澳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认同感。韩大元教授还指出,一国两制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政治秩序正处于不确定,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高质量建设好大湾区,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对世界和平发展也是积极的回应。
论坛伊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与澳门大学法学院骆伟健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林峰教授展开了精彩的主题对谈。三位嘉宾围绕现阶段大湾区建设总体状况、如何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大湾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三地法律规则的界限与衔接、法律冲突以及解决途径,法律解释对大湾区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港澳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骆伟建教授对当前大湾区建设面临的如何进行法律规则的衔接、如何规制共建的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骆伟建教授认为,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打消人们的顾虑,制度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林峰指出,当前大湾区建设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目前发展来看,大湾区建设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衔接问题主要涉及民商事领域。林峰教授还谈到应加强港澳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同内地的交流,促进相互了解,以此增加港澳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感。此外,林教授强调增加公众参与是提升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主题会谈结束后,会议进入单元讨论环节,本环节共设四个单元,分别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金荣,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部主任、业务总监伍穗龙,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执行理事长肖�Z翊、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王荣国,围绕“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的行使”“大湾区建设中的要素流动协调机制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重点领域、路径方法及个案剖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边界问题:一个文献研究的视角”等四个主题深入详实地进行了报告。每个单元报告完毕后,由5位与谈人对汇报内容进行探讨,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与谈人妙语连珠,研讨内容精彩纷呈。单元讨论中学者们围绕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法治框架下制度创新问题深入交流观点,分享学术成果,达成了基本学术共识,成果颇丰。
单元讨论结束后,与会嘉宾再次针对研讨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主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理念究竟是“融入”还是“融合”,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的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曹旭东对提问进行了精彩回答,曹旭东教授谈到“融入”并不会影响两制。港澳的回归终究是人心的回归,大湾区建设作为一个经济协同发展带动人心回归的重要国家战略,能够为港澳同胞和企业开放更多发展空间。
最后,韩大元教授在研讨会的总结中指出,大湾区建设只能强化一国两制的认识,而不能削弱已有的认识。大湾区肩负着新时代进一步丰富、完善“一国两制”的重任,强调必须要解放思想、解放观念,把握好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大胆探索。韩大元教授也号召学者们把握好大湾区建设这片“试验田”,加强公法领域的比较法研究,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比较法发展贡献出更多中国智慧。
至此,本届“大湾区建设中的法治框架与制度创新暨中国人民大学‘一国两制’法律研究所2021年学术论坛”圆满结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国两制”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无论是大湾区建设还是将来国家所要做的,都是为了贯彻落实好“一国两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进行贯彻执行的缩影,大湾区发展的制度创新离不开法治框架的构建,宪法和基本法也将持续供给法治基础。相信今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湾区建设定将更好地凝聚人心,汇集人意,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出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