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活动报道

活动报道

“世界城市政府治理的若干问题”讲座成功举行

 

“世界城市政府治理的若干问题”讲座成功举行

 

 

 2010 926 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世界城市政府治理的若干问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顺教授主持,主讲人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周继东主任。作为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锦光教授出席了讲座并致欢迎辞。参加讲座的还有北京市法制办行政法制研究中心宣传部吴苗林部长、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张步峰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王旭博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

 

603a692e49279be92acdb<scriptWriteZhu('1');.jpg src="/ImageAdmin/123/世界城市/603a692e49279be92acdb.jpg" width=640 border=0>

 

 杨建顺教授对周继东主任在百忙之中到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来讲座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杨建顺教授还介绍了周继东主任为推进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的努力和成就,以及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关心和支持。周继东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持起草和审核了北京市近三百多部法规、规章草案;主持起草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大部分有关政府法制工作的文件和决议等,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政府法制工作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人。周继东主任受聘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外聘指导老师。

 韩大元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周继东主任积极履行客座教授职责、对法学院工作长期的支持和关注表示感谢。韩院长指出,周主任作为北京市法治行政的探索者、实践者、推进者,为北京市依法行政的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周主任关于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理论探索,必将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新的理念、信息和思考。

 

603a692e49279af5c7991<scriptWriteZhu('1');.jpg src="/ImageAdmin/123/世界城市/603a692e49279af5c7991.jpg" width=640 border=0>

 

刚从美国访学回国的胡锦光主任代表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向周继东主任致以热烈的欢迎和感谢。胡主任介绍了他在纽约访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对纽约作为世界城市的认识,认为建设世界城市既是北京未来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所以,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这必将是一个长期发展和努力的过程。

 

 603a692e49279d8e24879<scriptWriteZhu('1');.jpg src="/ImageAdmin/123/世界城市/603a692e49279d8e24879.jpg" width=556 border=0>

 

 周继东主任围绕《北京离世界城市法治化治理有多远》这个议题,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法治化治理的问题展开了精辟论述:

    一,什么是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是历史形成的,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核心特征是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如现在的纽约、伦敦和东京。一般可以认为:世界城市是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世界城市应有六个方面的支撑条件:一定的经济规模;经济高度服务化,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形成相互联系的都市圈;国际交通便利,拥有重要国际枢纽机场;科技教育发达,拥有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生活居住条件优越等。周主任认为,世界城市的软指标除了经济支配力、全球影响力外,还应具有文化包容力和独特吸引力,形成国际文化软实力中心,如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人才聚集中心(人才高地)、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和重要的国际影响等。

 第二,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有利条件。

 首先,周主任介绍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由来,北京市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到1995年前后,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2000年制定的十五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2005年中央批复北京市2020年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并提出2050年远景规划要成为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2007年市委十二届党代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2008年奥运会后,确立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

 其次,周主任论证了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条件。北京市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万亿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1660亿美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资产总量达64万亿,约占全国30%;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后工业化特征,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总比重达76.3%;北京市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全球排名第三,入境游外国游客年400多万,国际性大型会议年达80多个;北京市人口密集,将近2000万;教育、科研机构发达;北京市的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发达,首都国际机场已成为区域性空中交通枢纽;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世界文化遗产6处),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特别是奥运之后,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日增。总的看来,北京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良好基础。而且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还具有一系列有利条件,如国际方面正逢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潮流、在国家层面因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而产生的国际影响力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定方针、还有就是北京自身居于首都地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积累的发展基础。

 第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差距在哪里。

 首先,从经济方面看:北京的国际化程度需要加速提升,如国际性人才和国际人口比重低,外国人占人口比重只有0.6%(纽约占28.4%);北京的经济规模和质量与世界城市有较大差距,如2008年,北京的主要跨国金融企业国际化指数只有1.5%,而同期纽约、伦敦、东京的跨国金融企业国际化指数分别达到5.2%53.3%56.3%;北京市和周边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不利于形成长远发展的支持腹地。其次,从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活条件方面看:基础设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育、科技水平、工作、生活环境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最后,从制度环境、行政环境方面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政府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市民社会没有建立起来,文化影响力与外来文化容纳性不强;法治化程度不高(立法、执法、司法、社会法治状态)等。

  第四,法治对于建设世界城市的意义。

 周主任认为:完善的法治是北京走向世界城市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世界城市目标的城市治理途径。法治化治理,对建设世界城市的意义。首先,完善的法律制度及其有效实施,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不可预测成本),形成稳定、有序、安全的交易秩序,保障交易安全,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其次,制度带有基本性和稳定性,具有高度可预期性,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制度环境,增强人们创造财富的信心。再次,好的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有利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完备的法制也可以有效保障人们基本权益,为人们提供安全、方便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保障必需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最后,政府行政的高度透明度和参与度,可以使人们充分获得必要的信息,增强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与意见表达信心,获得强烈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城市的认同感

 第五,关于世界城市法治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从当前和近期任务看,主要是努力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目标。此外还要需要努力解决好一些影响发展和城市运行的突出问题,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城市运行中一些矛盾突出特别是交通拥堵形势严峻等。

 从法治建设自身来看:首先,世界城市应当具备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律是城市治理最重要的手段,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可以兼顾城市发展的长期需要和当期需要,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预期,从而使市民按照统一规则行事。其次,世界城市应当具有高效、公开透明、行为规范的政府。如纽约、东京城市政府所有重大决策、立法、制定政策等都过程公开,政府行为规范、公开程度高,执法规范、严格、文明,政府注重与市民合作,形成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周主任认为世界城市都具有“强政府、大社会”的特点,一方面强化政府职能、奉行法治治理,一方面建设市民社会、培育社会力量,将法治作为世界城市最普遍、最经常、最重要的治理手段,实现政府法治和社会法治。这也是北京市实现世界城市目标的基本路径。再次,世界城市应当具有公正、公信度高的司法体系,高度重视打击犯罪,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环境;警察数量多、人员素质高。最后,世界城市应当有高度发达的法律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同时世界城市也应当是法治观念和文化发达的公民社会。

 

 在自由发言阶段,围绕地方自治理论、行政集中执法、公民社会的培育、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参与等问题,同学们和周主任进行了积极互动。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史全增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