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文献资料 学术综述

学术综述

第二届“何华辉法学奖”颁奖典礼举行

202417日上午,第二届何华辉法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举行。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叶中教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莫纪宏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王磊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树忠教授等嘉宾出席。颁奖仪式由何华辉法学基金会副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枫教授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廉希圣先生92岁高龄获得第二届何华辉法学奖杰出学者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陈征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栋教授秦小建教授获得优秀成果奖


根据会议流程,首先由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介绍获奖人员情况。秦前红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廉希圣先生的敬意,并分别对获奖的王锴教授、陈征教授、李栋教授和秦小建教授表示祝贺。接下来由担任本次奖项评审委员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茂林介绍评选情况。刘茂林教授介绍了本次评选委员会组成人员,包括主任委员付子堂教授,委员分别为刘茂林教授、李卫东教授、冯果教授和潘红祥教授,并介绍了何华辉法学奖的申报材料和评选情况,对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叶中教授代表武汉大学对各位获奖者致祝贺词。周叶中教授首先向廉希圣先生和各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周叶中教授指出,何华辉法学奖旨在纪念何华辉先生对法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高尚品格和大家风范,促进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繁荣发展,鼓励法学和法律工作者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多出精品,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法治建设。廉希圣先生是我们极为敬重的老师和前辈,不仅是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也是新中国宪法学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创立者之一,而且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为中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廉先生是成就卓越的法学教育家,法学家和法治实践家,也是港澳基本法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周叶中教授回顾了老一辈宪法学家共同书写新中国宪法学、共同创造新中国宪法学的学术体系、教材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艰辛历程,并提出当代宪法学者的成长和成绩有赖于老一辈宪法学家共同培养。最后,周叶中教授真诚地祝愿廉先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在颁奖环节,周叶中教授、韩大元教授为廉希圣先生颁发杰出学者奖秦前红教授、刘茂林教授为获得优秀成果奖的各位老师颁奖。


杰出学者奖获得者廉希圣先生发表获奖感言。廉希圣先生怀着既感动又激动的心情,感谢武汉大学何华辉法学基金会给予的这项荣誉。廉先生回顾了自己担任日本战犯的辩护律师、参与港澳基本法的起草、参加宪法修改等重要法治事件。廉先生表示,自己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仍将砥砺前行,希望对一国两制问题将来的发展方向贡献自己的学术思考。廉先生以一位宪法学长者的身份,为我们展示了宪法学者既潜心于持续追求学术突破,又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深关切的知行合一精神。

  “优秀成果奖获奖者王锴教授、陈征教授、秦小建教授和李栋教授分别围绕相关问题作了精彩报告。王锴教授介绍了自己的获奖文章《法律位阶判断标准的反思与运用》写作的思路与历程。陈征教授指出,何老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为中国宪法学界留下的学术传承始终持续。秦小建教授就中国宪法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条款展开论述,指出该条款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文化整合,也是每个公民个体与国家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机制。李栋教授阐释了法律史对于当下中国的重要意义,指出法律史已成为时代的显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阐释可以助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各位获奖者均对何华辉基金会授予的荣誉表达了感谢。

各位获奖者发表感言后,陈晓枫教授指出,何华辉基金会是一级学科奖,涵盖了法学各学科,所以在评审委员会组成的时候兼顾了法律史、公法和民商法等二级学科,之后还会容纳更多的学科参与。上一届优秀成果奖的获奖者、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院长顾元教授回顾了首届获奖论文,并阐述了自己对于传统法律叙事方式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教授对何华辉基金会将奖项颁发给两位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科的教授表达了感谢,也希望基金会未来能更加关注法理学科的发展。

会议最后一个环节由刘茂林教授致闭幕辞。刘茂林教授首先回顾了第二届何华辉法学奖杰出学者奖优秀论文奖产生的过程,并指出应当站在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维度去看待这些获奖成果。何华辉基金会在众多法学基金会中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一特色正是源于何先生的思想品格和学术创见。我们要做好何先生思想的传承者和学术的承继者,感念何先生对中国法学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

颁奖仪式现场的气氛浓厚热烈,掌声经久不息。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既幽默风趣,又发人深思。与会者最后纷纷表示要向何华辉先生、廉希圣先生等老一辈法学家学习为学为人,致力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学术智慧。本次颁奖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