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特色”:首届全国知名
高校
博士生法政论坛综述
共推大学术之创新精神
共促大学科之交流增益
共辩大研究之百家争鸣
共享大观点之独到心得
4
月
11
日
上午8时30分,由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会承办、银河法律教育中心协办的高端学术论坛――“聚焦‘中国特色’:首届全国知名高校博士生法政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顺利开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近四十余所京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百余名博士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以“跨学科交流”为特色的大型学术论坛。
论坛坚持以“共推大学术之创新精神,共促大学科之交流增益,共辩大研究之百家争鸣,共享大观点之独到心得”为宗旨,竭力为全国知名高校不同专业的博士生打造一个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平台,进行跨学科之间前沿的、高水平的对话与交锋。
新中国成立的六十余年,是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发展的六十余年,也是新中国公法学和政治学不断发展的六十余年,法治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公法学和政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聚焦‘中国特色’:首届全国知名
高校
博士生法政论坛”的主题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发展道路――以法律、政治和管理为视角”,共设四个单元,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多维分析”、“宪政语境中的治理”、“社会发展与民主建设”、“市民社会与博弈发展”,凸显此次论坛为公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的交流打开一扇窗,让不同学科的视角聚焦于“中国特色”,展开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研究路径的高端对话,以期为推进中国特色法治社会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贡献智力资源。



论坛的第一单元主题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多维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
于江
博士以其《重塑驻京办――以地方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再造为切入点》的论文为基础首先发言,从驻京办的概况讲起,介绍了驻京办的由来与现状、结构与功能,提出“驻京办”是基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行政的需要而产生的地方利益表达机制的组织载体,“驻京办现象”是指在地方政府通过驻京办这一地方利益表达机制“游说”中央各部委来竞取中央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跑部钱进”,其本质是地方利益的表达。他在描述实然状态的“驻京办现象”的基础上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进而就重塑驻京办进行了总体思考:重塑公共利益价值理念和公共权力的架构,转变驻京办的职能定位,对驻京办地方利益表达机制进行再造:法治、透明和问责。最后,提出了重塑驻京办的七条具体建议:(1)改革,而不是撤销;(2)政企分开,而不是接待大使;(3)交给社会自治组织,而不是越俎代庖;(4)服务地方公共利益表达,而不是私益;(5)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地方利益最大化;(6)透明运作,而不是暗箱操作;(7)依法行政,而不是人情行政。
于江
博士认为,重塑驻京办极具现实意义,可以提升中央政府政策制定质量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质量,规范化、有序化地方政府竞取中央政策资源。中山大学
李谭
君博士、中央民族大学
郑毅
博士以及山东大学的
陈光
博士则分别以“财政分权、激励结构与专项转移支付”、“浅议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的法律保留原则和纠纷解决机制”、“该如何构建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立法关系”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如何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构建原则等不同角度对我国现行的中央地方关系进行分析。
李谭
君博士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恶化了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然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中,体现中央政策意图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高,最具均等化效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过低。这要归因于财政分权所导致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激励结构的差异。现有体制无法消除这种激励结构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专项转移支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采取的还是等级制的办法,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是消除地区间财力不平衡的发展方向,这有赖于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
施雪华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
刘俊生
教授对该阶段的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
施雪华
教授指出,
于江
博士探讨的驻京办问题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也是现阶段地方政府争夺资源和政策倾斜的博弈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应加以改革;
李谭
君博士涉及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面临着调整和改革。
刘俊生
教授则对发言人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进行了点评,勉励博士生更加注重学术研究方法。

论坛的第二单元主题为:“宪政语境中的治理”。 北京大学
田飞龙
博士以“中国法治的现象解释与理性展望”为主题的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法治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和公民培养的复合任务框架的重要构成。建国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三十年来,法学家对于中国法治的规范性期待以及中国司法的“职业化”尝试是合理而富有成效的。但是由于规范主义法学和法治没有能够识别并提供“政治转型”的合理化理论和制度,“技术路线”和“司法化政治”的诉求遭遇“人民司法”重构的冲击。中国法治的解释和评价成为一个困难的问题。从典型性来看,中国法治呈现出寄生性、工具性、实证性、立法/执法脱节以及人民司法的重构这五大面向,各有成因但互有关联。从既定状况出发,中国法治的理性展望呈现为三个基本面向:司法正义以“普通法治”为基本目标并注意发展法治理性的权力间对话机制;政治宪政主义作为中国宪政转型的解释模式和建构模式的逐步成熟;以及时代的公法性特征。其后,武汉大学的
李炳辉
博士以“党政分开”到“党政并轨”为题,就宪政视角下的党政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政法大学
韩丽雯
博士“试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塑造问题”的主题发言以公民意识为基点,谈论了我国当代公民意识所应当具有的内涵以及培育方法;来自人民大学的许祥辰介绍了我国现在的残疾人歧视问题,提出了反歧视对策的理论构想。主题发言各有侧重,引人深思。随
后何兵
教授
和柯华庆
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第三单元主题为“社会发展与民主建设”。中央党校
王鹏
博士以“村庄治理创新模式比较研究―邓州模式与青县模式比较分析”为题发言,强调政治过程或政府过程的民主,即不仅重视民主选举,更重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村民自治的发展和完善中,村庄选举后的治理和发展创新成为村民自治的一大亮点。发言依托村庄治理的邓州模式和青县模式两个典型案例,从制度、成效、创新和质疑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包括基层民主发展没有普适模式;基层民主既是有效的、也是有限度的;基层干部和民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村组法》修改要借鉴基层民主创新成果这四个主要方面的启示与思考。中国农业大学
高崇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高卫明
博士,中国政法大学
朱清艳
博士分别就“边缘农民在社区公共冲突中的行为及其走出边缘的可能路径”、“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公民义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几点思考”这几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各自阐述。
第四单元主题为“市民社会与博弈发展”。 吉林大学
杨少星
博士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发言,在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制度走向的重要力量。研究“政府主导”原则下利益集团的权利、地位、政治参与状况并提出规范利益集团行为的措施,无疑是转型社会无法回避的治理新课题。以中国利益集团的类型、特征及其在政治参与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理顺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质量,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使公共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更为顺畅;对“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自主性、任意性、自利性作出一定的制约;合理扶持弱势群体的组织化表达,防止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集团化”的若干建议。利益集团作为利益关系紧张的必然产物,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发挥与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需要从制度上理顺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提高政府公共性,才能发挥利益集团沟通国家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竞悦
博士就“绩效与善治――中国的行政机构改革”,西南政法大学
邵栋豪
博士就“私产保护与行政法治之互动模式选择”为题,联系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通过各知名高校博士生代表的发言讨论以及知名专家学者的点评,本次论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最后,此次博士生论坛在国务院参事、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
朱维究
教授的“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的寄语中于18时圆满闭幕!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