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

关于21世纪宪法发展导引线索的一个导引发言

一、70-20:时代背景

2024年,五四宪法通过也值年七十,“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已经步入第二十届。

70。

五四宪法通过七十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七十周年,由此五四宪法正式建立人民人表大会制度七十周年,这是宪法学研究的宪法图景、文本年龄。

行宪七十年,在不同的阶段,宪法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体系、方法、话语,有其阶段的特点和阶段的积累。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沿革发展,就汇积成宪法学说史的轨迹。

但不论在哪个阶段,中国宪法学都应当就其基本范畴和方法形成基本共识并持续更新完善,唯此,方能树立中国宪法学的主体性、形成专业槽、建构中国宪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以积累独立角度的贡献之需要,方能进而形成中国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作出独立思考的贡献之需要。

20。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举办至二十届。

二十年前,2004年,大约在秋天,在韩大元老师、林来梵老师、胡锦光老师、秦前红老师等一众前辈老师不约而同地共同呼吁下,因为恰逢五四宪法通过五十周年,如同五四宪法选择的西湖宪草一样,首届会议选择了五四宪法起草地――杭州,选择了在浙江大学法学院开拔。

在开幕式上,林来梵教授代表主办方主持,时任浙大法学院党委书记、著名政治学者余迅达教授代表法学院致辞,韩大元教授代表宪法学研究会致辞,胡锦光教授代表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致辞。

那一年,在西溪校区邵科馆,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4届博士生、新入站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张翔博士参会做主题发言介绍《<中国宪法文本研究>课题之基本思路》,浙江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4春博士研究生凌维慈在做《生存权的基本范畴》主题发言,这是第一届会议主题发言年龄最小的两位主题发言人。于是,有了我们今天二十届会议“圆桌讨论”回顾与展望的两位主持导引人。

那一年,浙江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2春博士生研究生刘连泰副教授,2003秋博士生研究生宋华琳、胡敏洁参加了会议交流;那一年浙江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4秋博士研究生郑磊、翟国强,张罗着会务、在全程录音工人整理基础上,经林来梵教授指导合作下,形成会议综述《对话与约定的狂想》,发表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等等。

圆桌研讨中的每位对谈发言人,不仅都是我们的尊重前辈写着,而且已经到会的首届与会学者,可称之为“原始届与会者”,均已列于其中。原始届与会者任喜荣老师,赶不上上午的圆桌讨论,也要赶上下午的范畴讨论专题;原始届与会者王广辉老师,赶不上今天的单元,也要赶上明天的单元。

二、基本范畴-方法:研讨会的系列主题

表1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十一至二十届,2014-2024)
主题范畴和主旨报告 情况表

更新时间:2024.10.22

 

主题范畴

(22)

主旨

报告人

主旨报告

(46人次)

主办方

十一届

财产权

王广辉

中国宪法中的所有权规范变迁及其性质

华南理工

法学院

陈征

德国《基本法》中私有财产权

的保护范围和限制情形

国家所有

李忠夏3

“国家所有”的宪法规范分析

程雪阳2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宪法解释

土地

刘连泰

土地集体所有的面相

李海平2

土地集体所有的宪法解释

十二届

国家

李忠夏

中国立宪进程中“国家”观念

的变迁及其当代意义

杭州师范

法学院

赵真

论凯尔森的国家概念

备案审查

马岭

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

王建学2

省级人大常委会法规审查要求权

的规范建构

人格尊严

王旭

宪法上的尊严理论及其体系化

十三届

社会

阎天

主义内外话“社会”

――中国宪法上的社会范畴

郑州大学

法学院

人民

翟志勇

论宪法上作为主权者的人民

杨陈

人民的三个身体

十四届

国家机关

王锴2

机关、机关法人与国家法人说

山东大学

法学院

刘志鑫

中国宪法上的国家机构及其外部结构

――兼论党委作为“机关借用”

刘练军

承认与重塑:宪法上的人

冯威

尊严、人的形象与宪法解释

十五届

民主集中制

范进学

论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

苏州大学

法学院

林彦2

民主集中制的规范内涵及立法具体化

监督

黄明涛2

“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机构性质条款

的规范意义

上官丕亮

宪法文本中的“监督”

与国家监督体系的构建

 

刘志鑫

德国基本法范畴研究介绍

(午餐学术交流)

十六届

“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宪法范畴概述

李忠夏

宪法中“经济条款”的规范解释――经济宪法范畴论纲

线上

按劳分配

李响

我国宪法上“按劳分配”范畴的规范内涵探析

阎天

宪法按劳分配范畴的当代意涵

――从新发展理念入宪切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叶海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的双重属性及其规范内涵――一种宪法现实主义的视角

十七届

社会主义

黄卉

经济宪法研究的一些观察

辽宁大学

法学院

陈明辉

论社会主义作为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

邵六益

社会主义与“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成(1949-1954)

制度

任喜荣

中国特色宪法实施的

“领域自觉”及其制度分析

王锴

论宪法上的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

张翔2

“共同富裕”作为宪法

社会主义原则的规范内涵

十八届

19

根本法

程  迈

论作为确权根本法的中国宪法

苏州大学

法学院

夏正林

论两种宪法观念下宪法与部门法的三种关系

王建学

宪法性法律的概念辨析与观念溯源

程雪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规范内涵和规范落实

张  ��

宪法中的家: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

邵六益

宪法家庭条款的规范意涵及其内在张力

――以《宪法》第49条为中心

唐冬平

作为宪法主体的家庭

韩秀义

中国宪法中“家”的三种形象及其意蕴

秦奥蕾

论“母亲受国家保护”

屠  凯

家庭生活权利:内地港澳解释趋同

十九届

20

方法

姜峰

方法论争议与结构性共识――原旨主义的一个中国视角

中山大学

法学院

刘晗

宪法的原旨解释及其中国路径

汪西兴

张翔

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以中国学者的研究为对象

黄明涛

宪法变迁论的遗失与重建

邹奕

原旨主义在我国宪法解释中的价值证成

二十届

基本权利

李海平

论基本权利保护义务关系结构的转变

浙江大学

法学院

王锴

论基本权利限制的明确性要求

宪法监督

林彦

论全国人大常委会自我审查

郑磊

“宪法监督”制度范畴研究论纲

三、基本权利-宪法监督:二十届主题范畴

从基本范畴的结构来看,正如宪法以保障人权和规范公权力行使为两大使命,价值范畴与制度范畴,是宪法学基本范畴类型结构的两大板块,基本权利为价值范畴之总库,宪法监督为制度范畴之枢纽。

从宪法发展的历史轨迹乃至时代洪流来看,“基本权利-宪法监督”,恰是21世纪中国宪法发展的一条明线。

1840年以来,晚清、民国,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立宪”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在运动沉浮中,从先反、后正的两方面经验,感受着宪法稳定性的前提意义,这是一个“立住宪”的时代,也是一个宪法价值共识得以持续正向累积的时代;“人权”概念入宪,是这种累积阶段性完成体系性的核心扭结,这是在2004年的春天,也是宪法学基本范畴研讨会开拔的一个时代背景。如今,又是一个二十年。由此,“基本权利”成为二十届宪法学基本范畴会议一大主题范畴,是向“人权”概念入宪二十周年的学术致敬。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是宪法实施进入新时代的发刊词,也是五四宪法的阿基里斯之踵。同理,以“人权”概念为核心扭结的宪法共识体系,其生命在于实施,其权威也在于实施。于是,宪法共识体系,既为宪法实施提供了实体内容,更为宪法实施制度机制自身提供了价值内核。

宪法进入新时代,就是进入了一个“宪法实施”的时代。这是为什么“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提出在新时代的开端年,因时而提、振聋发聩。新时代以来,宪法实施的长足发展同宪法学研究的长足发展,相互见证、相互成就。

宪法监督之于宪法实施,既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对象结构,又是枢机肯綮的关键结构,于是,以宪法监督为支点,翘起宪法实施,就是重要的宪法学杠杆原理。

在前十九届会议讨论积累的基础上,尤其是第十一届会议以来经过双聚焦优化――在内容上聚焦主题范畴、在形式上聚焦围绕未刊定制主旨报告讨论――的基础上,二十届会议主题范畴,似乎进行了点穴式点题、指明式指向。

概括而言,基本权利,乃宪法价值范畴之核心与扭结;宪法监督,是在经过“立住宪”时代之积累的基础上,在宪法实施时代翘起宪法实施之支点。

宪法学基本范畴会议,奋二十届之余烈,缕七十年之行宪经验,立足于将过四分之一世纪的2024,从基本权利到宪法监督,执行宪实体内容之核心、点行宪制度之关键,这正是21世纪宪法实践与宪法研究的时代线索。

作者简介:郑磊,法学博士,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