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公法学人 学界同仁

学界同仁

关保英

教授、博士生导师

姓名:关保英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
法学硕士
电邮:
 
关保英,男,1961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法律系系主任 。现为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民建上海市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上海市工商学会理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湖北省监察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司法行政专家咨询员,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以来,从事行政法的教学和研究,对行政法基础理论和行政法治实践有深入研究。



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著3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包括《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家一级刊物),总字数已超过200余万字。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2项、司法部课题1项、上海市课题1项。]



主要著作:《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书是行政法学界第一部收入“中青年法学文库”的著作)、《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版、《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重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



近年来出版的个人专著6部,其中1997年出版的《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一书是全国行政法学界第一部收入“中青年法学文库”的著作,该书曾获司法部科研成果二等奖,武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武汉市法学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该书侧重于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针对行政法学界重实在研究,厌理性思考的现实,提出了行政法学必须首先解决价值定位问题,认为该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其它后续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了行政法包括效率价值和程序价值两个方面,并批评了理论界对行政法乃至整个法学的一个误解,即“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认为中国行政法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重实体轻程序”,而是过多地被繁琐的程序规则所束缚才导致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行政不力等弊端。大胆地提出在效率和程序的关系中效率为正、程序为偏等全新观点。该理论观点既有深刻的理论构造,又不乏实践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行政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00年7月出版的另一部著作《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是司法部确定的重点课题,它对传统行政法模式提出质疑,构想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全新行政法模式,具有深刻的独创性;2002年7月出版学术著作《行政法服务论的逻辑结构》。2003年5月出版《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本书是从私权角度探究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全书贯穿着两条主线:私权文化使我们对行政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思维进路,私权潜能可以帮助我们建构诸多非常人性化的行政法制度。2003年7月出版个人专著《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力重构》。合著3部;受司法部教材编辑委员会指定,1999年编著了《行政法案例教程》,2003年主编了《法学概论》,此二部教材均为司法部审定的法学专业规划教材。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包括《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家一级刊物),总字数已超过200余万字。对“依法行政”和“行政法治”有独到见解,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对行政法治中的热点问题经常接受采访和发表评论。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课题,如“行政法模式的转换”、“行政综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研究”、“行政法本土化问题研究”、“行政文明执法”等。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以及教学管理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评为中南政法学院院级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中南政法学院十大学术骨干。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1996年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1998年7月27日《法制日报》头版介绍了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并称为“当代行政法学家”,2003年《上海社科通讯》第3期作为“社科新人”推荐。


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著3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包括《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家一级刊物),总字数已超过200余万字。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2项、司法部课题1项、上海市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