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公法书屋 中心图书

中心图书

中国行政救济法

《中国行政救济法》


主编:王贵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定价:59.00元


主编简介


王贵松,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专著有《中国行政法学说史》(2023年)、《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2016年)、《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2009年)、《行政信赖保护论》(2007年),译著有《行政法总论》(上、下卷,2023年)、《制宪权》(2012年)等。


内容简介


行政救济法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七章,包括行政救济法一般原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责任(包括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内容,涵盖相关学说、立法和裁判等,着重阐述中国行政救济法的原理和制度,注意培养行政救济的法律思维,训练行政救济法的方法与技术。


编写说明


行政救济法不仅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也要有全面的实施,让每一个案件的处理都能体现出公平正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行政救济法的主要内容都曾修改或重新制定,主要包括2014年全面修改《行政诉讼法》,2018年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2019年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22年制定《信访工作条例》,2023年全面修改《行政复议法》。由此,相应的知识都应当得到及时更新和学理阐释,助推行政救济法理论的学习和行政救济实践的展开。 

本教材是中国行政法的救济法部分,侧重于对中国行政救济法的阐述,并以行政救济法的原理和制度为主,在文献上可涵盖相关学说、立法和裁判等内容。编写本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行政救济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体系,掌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基本原理,培养行政救济的法律思维,训练行政救济法的方法与技术。 

目前,行政救济法的专门教材并不多见。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也有一定的特别之处。在体系设计上,本教材仅设七章,体系简洁,结构新颖,以帮助读者形成行政救济法的体系思维。在内容编写上,本教材追求明白而不简单的效果,以明确的语言阐述行政救济法的基本原理,在提供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王贵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第一章、第三章;

高秦伟(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第二章;

赵宏(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第四章;

马立群(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第五章;

梁君瑜(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第六章;

杜仪方(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第七章。 

本教材由主编确定全书体系之后,分别撰写,再集体逐章讨论,分别修改,最后由主编统稿定稿。这种集体合作编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本教材内容的准确、周全和统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钧民作为教材编写组秘书提供服务。 

由于水平有限,本教材难免出现错误或不妥之处。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对本教材的内容和写法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我们也希望在将来修订时能够呈现更好的版本。


本书目录


第一章 行政救济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救济的基本原理

一、行政争议

二、行政救济的界定

三、行政救济的宪法基础

四、行政救济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救济的基本体系

一、行政救济的类型

二、正式的行政救济制度

三、非正式的行政救济制度

四、行政救济制度的体系化

第二章 行政复议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二、行政复议的性质定位和功能作用

三、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机构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原则

二、公正公开原则

三、高效便民原则

四、全面审查原则

五、一级复议原则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

一、行政复议的范围

二、行政复议参加人

三、行政复议申请

四、行政复议管辖

五、行政复议受理

六、行政复议审理

第四节 行政复议决定

一、行政复议决定的类型

二、行政复议决定的作出期限

三、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四、行政复议意见书、公开及与监察制度的衔接

五、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

第三章 行政诉讼原理

第一节 行政诉讼概述

一、行政诉讼的界定

二、行政诉讼法制

三、行政诉讼的目的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类型

一、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

二、形成之诉、给付之诉与确认之诉

三、行为之诉与法律关系之诉

四、事后救济之诉与事前预防之诉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原则

一、共通的诉讼原则

二、合法性审查原则

第四章 行政诉讼的要件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要件概述

一、诉讼要件的内涵

二、符合诉讼要件的法律效果

三、诉讼要件和胜诉要件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受案范围概述

二、受案范围的规范方式与界定标准

三、典型的可诉行为

四、不可诉行为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一、原告资格的确定要素与一般类型

二、原告资格的判定标准

三、特殊原告的起诉问题与原告资格承继

四、共同诉讼与诉讼代表人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被告资格

一、被告资格的判定标准

二、一般情形的被告确认

三、特殊情形的被告确认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类型

二、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

三、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与诉讼权利

第六节 行政诉讼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行政诉讼管辖的其他问题

第七节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一、起诉期限的一般规定

二、起诉期限的特别规定

三、起诉期限的扣除和延长

第八节 权利保护必要性

一、权利保护必要性的内涵与功能

二、权利保护必要性的判断标准

第五章 行政诉讼的审理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

一、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

二、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

三、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主要程序制度

一、诉讼不停止执行制度

二、先予执行制度

三、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四、行政诉讼撤诉制度

第三节 行政诉讼证据与证明责任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二、行政诉讼的证明责任

三、我国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四、法院调取证据

五、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第四节 行政诉讼特定案件的审理制度

一、检察行政公益诉讼

二、行政协议诉讼

三、行政诉讼一并审理民事争议

四、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诉讼

第六章 行政诉讼的裁判

第一节 行政裁判中的法律适用

一、审理行政案件所 “依据”的法律、法规

二、审理行政案件所 “参照”的规章

三、法规范相冲突时的适用规则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结案方式

一、行政裁定

二、行政判决

三、调解

第三节 形成类判决

一、撤销判决

二、变更判决

第四节 给付类判决

一、履行判决

二、给付判决

第五节 确认类判决

一、确认违法判决

二、确认无效判决

第六节 行政协议判决与经复议案件的判决

一、行政协议判决

二、经复议案件的判决

第七节 行政裁判的执行

第七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赔偿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赔偿的制度演进

三、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四、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五、行政赔偿的范围

六、行政赔偿请求人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七、行政赔偿的程序

八、行政赔偿的方式与标准

第二节 行政补偿

一、行政补偿概述

二、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演变

三、行政补偿的类型

四、行政补偿的程序

五、行政补偿的方式和标准

“问题与思考”答题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