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法总论
|作者:王贵松主编 |日期:2025-09-01 |访问量:
《中国行政法总论》共13章,由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的主体、行政的行为形式和行政的一般制度四编构成,涵盖相关学说、立法和裁判等内容,着重阐述中国行政法总论的原理和制度,注意培养行政法的法律思维,训练行政法的方法与技术。本书可与 《中国行政救济法》配套使用。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进入新时代之后,在法治政府的主要事前法律制度上,2015年、2022年两次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15年、2023年两次修改《立法法》, 2017年、2018年两次修改《公务员法》,2019年部分修改《行政许可法》,2021年修订《行政处罚法》,2024年修订《国务院组织法》。法治政府的相关制度在更新,法治行政的原理也在发展。我们需要体系化地理解法治行政的相关制度和原理,需要在此基础上推动法治政府观念的更新和普及。
中国行政法总论与中国行政救济法是配套教材,共同构成了中国行政法。本教材是中国行政法的总论部分,主要由行政法基本原理、行政组织法、行政活动法组成。本教材的目标是学习行政法的基础知识,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把握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训练行政法思维,锻炼运用行政法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政法总论的教材很多,多一种教材也是希望增加一种选择和参考。本教材的基本设想是在提供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发读者思考探索。故而,在编写时,我们注重原理和制度分析,相比一般的教科书难度稍有加大。本书在体系设计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将十三章内容分为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的主体、行政的行为形式和行政的一般制度四编,如此,不仅更有体系性,也可以更有包容性。在现有制度上,侧重于行政组织三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公务员法)和行政行为三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的介绍。在具体内容上,诸如将行政裁量置于第一章行政法概论中、第三章中行政主体的界定、第六章中行政处理的效力等方面均与通常做法存在一定差异。在比较阅读中,或许你也能发现更多的异同,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本书由主编确定全书体系之后,分别撰写,再集体逐章讨论,分别修改,最后由主编统稿定稿。这种集体合作编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本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周全性和统一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钧民作为教材编写组秘书提供服务。
由于水平有限,本教材仍难免出现错误或不妥之处。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朋友对于本教材的内容和写法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我们也希望在将来修订时能够呈现更好的版本。
王贵松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著有《依法律行政:行政法的基础构造》(2025年)、《中国行政法学说史》(2023年)、《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2016年)、《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2009年)、《行政信赖保护论》(2007年),译著有《行政上的主观法与法关系》(山本隆司著,2025年)、《行政法总论》(藤田宙靖著,2023年)、《事实行为与行政诉讼》(高木光著,合译,2023年)、《制宪权》(芦部信喜著,2012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行政诉讼的诉审判一致性》(《中国法学》2024年第2期)、《行政活动法律保留的结构变迁》(《中国法学》2021年第1期)等。
蒋红珍 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专著有《论比例原则:政府规制工具选择的司法评价》(2010年)。近期主要论文有《比例原则适用的范式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比例原则位阶秩序的司法适用》(《法学研究》2020年第4期)、《正当程序原则司法适用的正当性:回归规范立场》(《中国法学》2019年第3期)等。
王世杰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近期主要论文有《请求权在行政法上的功能定位》(《中外法学》2024年第2期)、《国家法人理论的重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行政法上第三人保护的权利基础》(《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年第2期)、《私人主张超个人利益的公权利及其边界》(《法学家》2021年第6期)、《论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效力》(《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9期)等。
刘 权 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专著有《比例原则》(2022年),译著有《为权利而斗争》(2019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过罚相当原则的规范构造与适用》(《中国法学》2023年第2期)、《数字经济视域下包容审慎监管的法治逻辑》(《法学研究》2022年第4期)、《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法学家》2021年第5期)、《网络平台的公共性及其实现——以电商平台的法律规制为视角》(《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行政判决中比例原则的适用》(《中国法学》2019年第3期)等。
俞 祺 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专著有《央地关系中的立法》(2023年)、《行政规则的司法审查强度——基于法律效力的区分》(2018年)。近期主要论文有《央地关系中的法律保留》(《中国法学》2023年第2期)、《行政处罚设定权的“同位保留”原理》(《中外法学》2022年第4期)、《论与上位法相抵触》(《法学家》2021年第5期)、《论立法中的“地方性事务”》(《法商研究》2021年第4期)、《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实效考》(《中国法学》2018年第6期)等。
赵 宏 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专著有《权力的边界》(2023年)、《行政法学的主观法体系》(2021年)、《法治国下的目的性创设:德国行政行为理论与制度实践研究》(2012年)、《法治国下的行政行为存续力》(2007年),译著有《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汉斯-乌尔里希·维勒著,2013年)、《德国国家学》(齐佩利乌斯著,2011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行政第三人的程序权利及其司法保护》(《法学研究》2024年第3期)、《保护规范理论的误解澄清与本土适用》(《中国法学》2020年第4期)等。
喻文光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专著有《关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法律问题的中德对比研究——以私人投资交通建设为例》(2010年,德语),译著有《经济公法》(乌茨·施利斯基著,2006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论数字平台的合规监管》(《法学家》2024年第1期)、《行政协议缔约前法律关系》[《德国行政公报》(DVBl)2025年第7期,德语]、《互联网规范制定权的转移——以网络安全标准为重点考察对象》[《公共行政——公法和行政学杂志》(DÖV)2020年第5期,德语]、《PPP合同争议解决机制:基于司法判决的研究》[《中国法前沿》(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2019 年第3期,英语]等。
成协中 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专著有《行政决策、理性与新行政法》(2013年),译著有《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T.R.S.艾伦著,合译,2006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从相邻权到空间利益公平分配权:规划许可诉讼中“合法权益”的内涵扩张》(《中国法学》2022年第4期)、《保护规范理论适用批判论》(《中外法学》2020年第1期)、《行政行为违法性继承的中国图景》(《中国法学》2016年第3期)等。
凌维慈 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专著有《行政法视野中的住房政策》(2019年)、《公法视野下的住房保障——以日本为研究对象》(2015年),译著有《宪法》(芦部信喜著,合译,2018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城市更新中原住居民的法律地位及权益实现机制》(《浙江学刊》2024年第6期)、《旧城区改建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判断》(《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住房政策的任务分化及法律控制》(《法商研究》2019年第2期)、《保障房租赁与买卖法律关系的性质》(《法学研究》2017年第6期)等。
陈越峰 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专著有《中国城市规划法治构造》(2021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合作治理》(《法学研究》2018年第6期)、《城市空间利益的正当分配——从规划行政许可侵犯相邻权益案切入》(《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公报案例对下级法院同类案件判决的客观影响——以规划行政许可侵犯相邻权争议案件为考察对象》(《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等。
胡敏洁 法学博士,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专著有《福利行政论》(2023年)、《福利权研究》(2008年),译著有《何谓法律:美国最高法院中的宪法》(查尔斯·弗瑞德著,合译,2008年)等。主要论文有《论行政给付基准》(《法学家》2024年第5期)、《我国行政给付义务类型化及其法律拘束》(《中国法学》2023年第2期)、《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中的公法责任》(《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等。
李大勇 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专著有《行政诉讼司法政策原理论》(2018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论行政公益诉讼“不依法履职”的评判标准》(《行政法学研究》2023年第3期)、《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制度竞争》(《法律科学》2023年第2期)、《我国临时机构的组织法调控及其改革》(《当代法学》2021年第6期)、《“诉访分离”司法政策的表达与实践》(《法律科学》2021年第4期)等。
熊樟林 法学博士,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专著有《行政裁量基准运作原理重述》(2020年)等。近期主要论文有《〈行政处罚法〉主观过错条款适用展开》(《中国法学》2023年第2期)、《权力挂起:行政组织法的新变式?》(《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土地征收决定不是终裁行为——以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2款为中心》(《法学研究》2017年第3期)、《重大行政决策概念证伪及其补正》(《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