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正文部分 序论;上篇中国宪法理论(第一章宪法基本原理、第二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五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章国家结构形式、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第九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十章国家机构);中篇中国宪政制度(第一章宪法总论、第二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五章选举制度、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七章国家机构、第八章国家象征);下篇(第一章中国宪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二章中国宪政制度发展展望)。
附录部分 附录一:宪法学研究综述;附录二:宪法学著作索引;附录三:宪法学教材索引;附录四:宪法学论文索引一(按照发表年代排序);附录五:宪法学论文索引二(按照内容分类排序);附录六:宪法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引;附录七:宪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索引;附录八: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
2、主要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对20年来中国宪政制度和宪法学研究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总结。现行宪法是新中国历部宪法中最好的一部宪法,同时,这部宪法通过以来,我国社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相应的,我国在宪政制度也处在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过程,1988年以来,宪法已经过了四次修改,在宪法规范层面上有了极大的完善;另一方面,这一阶段也是新中国以来,宪法学学术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时期。对这一阶段我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宪法学学术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对于我国宪法学研究状况的认识,对于我国宪政制度未来的走向的认识,对于我国宪法学研究的得失的认识,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而这类著作,由于工程浩大,目前国内还没有学术单位组织编写和出版,本书是国内的第一本。
第二,研究方法独创,研究性综述填补空白。本书对20年宪法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学术性梳理,摆脱了传统的点对点的论证方式,脱离了简单综述性质的罗列,而是放在一个发展的空间之内,突出学术增量的变化,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本书是对20年宪法学研究的学术概括,既有论点和论据的支撑,也有高屋建瓴的分析;本书并对宪法学研究方法以及宪法学研究路径等学术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独立见解,为中国宪法学研究的规范化以及学术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纲要性的论述,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第三,体例新颖、独特。本书结构脉络分明,主体内容分为制度篇与理论篇,均基本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同时将制度发展与理论发展有机结合,使研究结果有了坚实基础,也使读者在了解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研究理论与制度发展的互动关系,填补了国内宪法学研究体例上的空白。
第四,资料翔实、全面。本书突出体现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宪法学界对于宪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收集了历史宪法学年会的综述;历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宪法学研究的著作目录;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宪法学研究的论文目录;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宪法学博士、硕士论文目录,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宪法学研究范畴的演进。第五,对未来中国宪法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现代宪法学正在成为关心人类命运、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知识或思想体系,人类应共享其思想资源。本书,内容涵盖了这廿年来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第五,使用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本书的编写考虑到教学以及研究的需要,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将有关研究动态以及主要研究成果提供索引以及核心观点,便于后继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提供了学习者便捷学习的基础条件,也正是该成果具有的多重属性,使得该成果成为宪法学学者以及宪法学学习者的必备书籍。
第六,附录部分内容详尽。20年来我国宪法学的发展的状况,通过附录部分可以作详细的了解,
第七,本书是具有持续性学术研究功能的著作。根据本书的特点,每五年重新修订,增加和补充五年来制度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基本情况,使本书成为权威性的学术工具书。
本书是关于中国宪法20年发展的概览。该成果对我国二十年来宪法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性的研究,是20年来中国宪政制度实践发展以及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通过该成果,可以对20年来的新中国的宪政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阅读该成果,可以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20年来宪法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宪政制度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脉络。从而该成果不仅成为初学者研究新中国宪政发展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书,而且也是从事宪法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