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公法书屋 学界新书

学界新书

法治的谜面

书名:法治的谜面    著者:刘练军

书号:ISBN 978-7-5162-0153-4    出版时间:201404

定价:28.00   开本:32     字数:230    首印:5000

编辑推荐

1.    清华大学著名法理学教授许章润和宪法学教授林来梵、张千帆对此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    本书承载着作者的学术良知和客观公正信念。作者不预设任何立场,完全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站在中立立场上就司法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见解。这些文章承载着作者的学术良知和客观公正信念。文以载道,这些文章表达的是作者是非高于立场的为学为人之道,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备,有大道至简之风范。

3.    本书系法学随笔独角札丛推出的又一本力作,秉承了感受法学与人文之美,栖息思想与诗意之间的丛书风格,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

4.    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延续了丛书的风格,封面采用特种纸印刷,给人以简洁而又典雅之感。

名家推荐

法治以及法治统辖下的法律,只信奉公正,秉持法治高于世俗政制和政治的信念。……此种运思,既是作者一己思虑,从更为广泛的汉语法学背景考察,其实反映的是正在成长中的现代中国第六代法学家们的共同思虑,本书作者堪为代表。历经生聚教训,汉语法意逐渐走向成熟,必将伴随着法治登场,为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收束,则本书所思所虑,生逢其时,堪为时代作证。

――许章润(清华大学教授)

翻阅此书,总体印象是,作者主要是在为司法独立和法治宪政而呼吁。作为一介书生的这种呼吁对中国当今现实中的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影响如何,无疑不容乐观,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悲观。毕竟,但凡真诚的呼吁都带有宝贵的正能量。

――林来梵(清华大学教授)

宣传语

 公知靠得住,母猪都上树,一出将沉重关切付诸看似轻松调侃的练军式叙事!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十辑:第一辑为聚焦法院 制度建言,第二辑为善待法官 信任司法,第三辑为问责错案 反思机制,第四辑为立法宽容 社会信任,第五辑为透视事件 法者见法,第六辑为旁观人物 忧思政体,第七辑为法制回眸 当代借镜,第八辑为教育公平 匹夫有责,第九辑为大学治理 自治先行,第十辑为品读书文 探微宪政

本书的主题集中在中国司法、法律职业、教育公平、图书评论等几个方面。这些评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立场,有是非。作者不预设任何立场,完全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站在中立立场上就司法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见解。这些文章承载着作者的学术良知和客观公正信念。文以载道,这些文章表达的是作者是非高于立场的为学为人之道。

   作者简介

刘练军,江西省都昌县人。浙江大学宪法学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学术旨趣集中于宪法审查、司法制度和人权理论等领域。在两岸三地发表研究论文五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司法要论》《消极主义:宪法审查的一种哲学立场》等。业余关注中国法治进程,在《法制日报》《凤凰周刊》《东方早报》等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七十余篇。本书系部分法学随笔和法治评论文章的汇集之作。

   目标读者

政法院校学生、教师,检法系统工作人员,法律爱好者

   目录

   第一辑  聚焦法院 制度建言

不判案,非法官

法官无权积德

法官对法律负责还是对审判长负责?

期待最高人民法院推动五大改革

陪审并不意味着司法民主化

陪审门槛:有读写能力即可

司法判决是一种公共产品

法院奖励调解不宜过多

   第二辑  善待法官 信任司法

法官薪水多高才合适

法官考核,兹事体大

敬重法官才有法治

人大代表可以给法官庭审打分吗?

异哉所谓判后答疑问题者

不要随便拿司法开涮

司法:与其监督毋宁信任

司法与政府:距离产生美

   第三辑  问责错案 反思机制

刑事错案发生的逻辑

面对刑事错案,机制改革更重要

法院该为刑事错案担责吗?

防止法官腐败的基础工作

如何治理眼花法官

律师不应跟法官死磕

   第四辑  立法宽容 社会信任

窝藏罪立法:大义何必灭亲

水果刀背后的法制容忍度

什么才是贪官的死穴?

官员财产公开与私有财产保护

禁食鱼翅与政务公开

重建社会信任,政府要做榜样

   第五辑  透视事件 法者见法

法官能裁判方韩之争吗?

法律人别用拳头说话

足球反腐不能仅靠司法

明星代言毒胶囊的罪与罚

须把权利当回事

让法治的阳光照进劳教所

影响性诉讼:为法治奠基

泰国宪法为何对总理兼职说不

泰国何以宪法常有秩序常无

   第六辑  旁观人物 忧思政体

从马锡五的纪念文章说起

律师亦凡人

世上已无黄松有?

王立军,哀之更需鉴之

周星驰委员,肩负起你的责任伦理

精英,你为何不懂得害臊?!

莫言的诺贝尔伦理

陈光标的中国式慈善

汤寿潜在1911

   第七辑  法制回眸 当代借镜

《新月》往事:为宪政而呐喊

日本战后司法史上的浦和充子事件

被遗忘的土改人民法庭

有事办政法,无事办生产――“大跃进中人民司法的跃进梦想秀

劳教制度的来龙去脉

   第八辑  教育公平 匹夫有责

高校招生地方保护主义当休矣

招生改革应从平等开始

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更需要被推荐

真自主招生又行得通吗?

教改,欲速则不达

推动教育公平匹夫有责

促进教育公平的试金石

让人痛心的教育不公案

学历查三代与教育公平

反歧视,中国需要实际行动

   第九辑  大学治理 自治先行

大学不应等级化

绩效工资改革不应喧宾夺主

绩效的双重含义

正视科研考核的价值

别让课题动了学术的奶酪

别急着向南开致敬

你若温和,便是晴天――杭师大法学院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第十辑  品读书文 探微宪政

宽容:制度的应然品性

宪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评《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

宪法精神何处安放?

也谈宪法的守护者

形而下的宪法学――评《权利平等与地方差异》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道德资本与制度祛魅――评《为了人的尊严》

  

序一:法律秩序如何生成

许章润

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体系,同时并为一种意义体系。故尔,在硬性生冷的规范背后,必然潜含着特定文明的价值选择与人生理念。循沿其选择和理念,则规范贴心贴肺,蔚为生活的守则,也是对于生活本身的照拂,日子遂过得下去,甚至过得好,过上好日子。否则,轻则徒增烦忧,扰乱伦常,让人不知所措;重则离心离德,甚至伤天害理。倘若不幸遭逢如此世道,则手足无措之际,日子没法过,生民涂炭。

进而,在特定文明价值、人生理念和法律规范之间,如何安排法律秩序,其实牵扯到的是对于政治的理解,以及法律与政治的关系。盖因群居人类,第一要事总是和平共处,特别是政治上的和平共处,则政治和法制登场,有以然哉。地中海文明以还的现代秩序,究其实,是一种奠立于工商文明基础之上的法律文明秩序,则法制之保有独立品格,蔚为法治,构成了与政治两相并立的立国支柱,为此治道之深化改良。它们映证和表征的是应然意义上的“自由立国”与“文明立国”这一宏大的现代国家格局,道出的作为具体的个人及其法政身份的公民,在此政治共同体中究竟享有何种位格。但是,此间一大关键在于,法治以及法治统辖下的法律,只信奉公正,秉持法治高于世俗政制和政治的信念。因为,在它看来,世俗的政制和政治之上,尚有天道天理存在,此种自然之法,恒高于俗世政制。因而,法律不能向政制低头,也不能屈迎政治,毋宁,它要求法制和法意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历史存在,本身就要求立法以并且只能以当下时空的正义为准绳,永远以善法为鹄的。而善的歧义和冲突,使得这一过程必定是一种利益权衡与义理展开的比较文化作业,只有上引至普世公理和一般人类情怀,方能一见分晓。如此作业,正在于重申法律至上,也就是法度的永恒超越性,强调法治体系具有高于现实政治势力的权威性。人间的遭际早已表明,其以法度为凭,秉具超越品格,是常态政治条件下有效规制俗世权势的最佳手段。

其实,不仅在本书,早在《政治化的司法》和《司法能动:中西两重天》等文中,作者就已表达过上述类似思想,而以中西个案为凭,着意推敲,反复致意。此种运思,既是作者一己思虑,从更为广泛的汉语法学背景考察,其实反映的是正在成长中的现代中国第六代法学家们的共同思虑,本书作者堪为代表。历经生聚教训,汉语法意逐渐走向成熟,必将伴随着法治登场,为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收束,则本书所思所虑,生逢其时,堪为时代作证。

练军老弟生性幽默诙谐,谈笑风生,总将欢乐带给别人。记得20126月,首届世界华人法哲学大会在清华召开,论及时事与“公知”,其以“要是公知靠得住,母猪也能爬上树”作结,演绎了一出将沉重关切付诸看似轻松调侃的练军式叙事。满堂哄笑之际,其实触及的是读书人的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以及舆论生态与言论边界,是是而非非。平时无事不登门,偶尔通电话聊家常,练军老弟总是秉持此种一贯风格,令人欢笑之余而多所思考。读练军书,而不知练军其人,可乎?不可。故特叙介一二,既为之序,更在于念其人,而愿法学同人,自勉复共勉者也。

序二: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

林来梵

刘练军先生的文字,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氛围一样,都是焦灼的。但焦灼往往也会采取某种勤勉的生存样态,于是刘练军在文字上颇为多产。《法治的谜面》就是这样诞生的。

当这册隽永的评论集即将付之梨枣时,刘君从他正在访学的牛津发来了电子邮件,请我为之作序。作为他学术上的一位知友,当然,也是其博士阶段曾经的指导教师,我闻之欣然,亦想借此机会就其新书谈点自己的感受。况且,刘君此前出版了两本学术著作《消极主义:宪法审查的一种哲学立场》和《司法要论》,我都未曾为之写点什么;又况且,他是我所带的三十位博士生当中第一个出版评论文集的弟子。

此文集中的大部分篇什都曾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凤凰周刊》《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之后,作者又将其放到其法律博客和新浪微博上。其中的多数篇章刊发出来后,我都有所浏览,所以,对文集的内容算是较为熟悉了。本文集大致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之不同,分成十辑。从每辑的标题及其文章篇名即可知,本书大约有一半内容涉及中国司法。这些年来,刘君一直在研究司法这个当代中国法治最为重要的议题。这些司法评论文章可谓是其司法学术研究的副产品。

阅读刘君的这些司法评论文章,我颇有共鸣。

首先,刘君坚定地认为,我国司法只能走独立之路,任何不以独立为目标的司法改革都是一种虎头蛇尾的胡闹。文集中《法官对法律负责还是对审判长负责?》《法院奖励调解不宜过多》《法官考核,兹事体大》《人大代表可以给法官庭审打分吗?》《异哉所谓“判后答疑”问题者》《司法:与其监督毋宁信任》《司法与政府:距离产生美》等文章,其核心观点就是认为:法官不对任何人负责,只对法律负责;而要让法官仅仅对法律负责,就不宜对法官进行频繁的考核和各种形式的外在监督。

在《司法与政府:距离产生美》一文中,作者指出:“距离产生美,司法与政府唯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司法才会越来越像司法,政府亦才能愈来愈像政府。政府固然要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政府绝不应要求司法放弃其依法裁判的基本职责,而沦为‘维稳’之工具,否则,任何和谐稳定都是暂时的,而由此造成的不稳定则是长久的。”对于刘君的这个判断,我深以为然。但凡法治较为成熟的国度,其司法与政府都保持着看得见的距离。司法,绝对不会跟在政府后面亦步亦趋。在这方面,我国委实有点反其道而行之,令人遗憾。相信包括刘君在内的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会促使我国司法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朝着“保持距离”这种更为合理正当的方向前进。

其次,刘君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只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具体制度问题发表其改进和改革的看法与建议,很少抽象地对司法独立进行宏大叙事。《法官薪水多高才合适》《敬重法官才有法治》《法院该为刑事错案担责吗?》《如何治理“眼花法官”》《律师不应跟法官“死磕”》等文章,都是针对司法实践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作的评论。这些议题看似不大,实际不小。如果刘君在本书中分析的这些 “小”问题,在司法改革中均能一个一个地解决好,那我国司法必将会成为担负起“限制权力,救济权利”之重任的现代法治化司法。

再次,对于广被忽视的法官不判案问题,刘君很是关注,他将《不判案,非法官》放在文集的首辑首篇位置,我想这应该是他用心良苦,突出法官要审判的结果。在《期待最高人民法院推动五大改革》中,刘君还呼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内的各级法院领导要坐堂问案,而不应带头做“不审判的法官”。

法院里有相当比例的法官,甚至有超过半数的法官常年不进法庭听审和裁判案件,这实在荒谬得很。更荒谬的是,司法改革已然进入到了“三五”阶段,但这个问题却从未登上“司改日程”。而据我所知,类似《不判案,非法官》这种直面问题、痛陈陋习的文章并不多见。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法官到处讲课、著书立说,越来越像学者,这是可怕的社会精英的身份错位。”这个意见我也颇为赞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社会精英的身份错位问题堪称痛心疾首,文集中有多处提到。如《正视科研考核的价值》《周星驰委员,肩负起你的责任伦理》《精英,你为何不懂得“害臊”?!》等文章,都涉及我国社会精英的身份错位问题。毫无疑问,法官不审判,将其主要精力放在科研等方面,而学者不做研究,将大把的时间耗费在做律师或做“公知”上,这种身份错位对当下中国危害不浅。

除司法议题外,《法治的谜面》还涉及“教育公平”、“大学治理”、“读书札记”及法制史等方面的话题。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大学治理,作者都是以一个法学者的身份,以相关的法律尤其是现行宪法为根据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至于读书札记,其中多数涉及的也是宪法方面的书籍,这应该与作者的宪法学教育背景密不可分。

翻阅此书,总体印象是,作者主要是在为司法独立和法治宪政而呼吁。作为一介书生的这种呼吁对中国当今现实中的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影响如何,无疑不容乐观,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悲观。毕竟,但凡真诚的呼吁都带有宝贵的正能量。

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一旦黯淡了,这个民族的前途只会是一片黑暗。刘练军式的焦灼,或许正可为重新点燃民族的精神之光保留了可贵的火种。质言之,刘练军的这些文字里,就深埋了这种火种。而这种火种一旦在时代的雾霾和风雨中得到历练,便恰是一种温和。刘君在《你若温和,便是晴天》的演讲中说:“一个真正领悟法律精神的人,既不是阻碍社会变革的顽固派,亦不会变为偏激冒进的革命派,它必定是支持改革与改良的温和派。”根据我的观察,文字看似焦灼的刘君正是温和派的坚定实践者。作为他的老师,看到他这些年持论“温和”的评论文章结集出版,我由衷感到高兴。期待他今后有更多持论温和的优秀作品问世。

是为序。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