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公法书屋 学界新书

学界新书

宪政宽容论

 

《宪政宽容论》/门中敬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9月第1

中文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89574

ISBN978-7-100-08588-5

平装:361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880×1230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古希腊政治哲学与宽容的起源

第一节       对“最佳政体”的哲学探求

第二节       对自然的终极关怀和对“平等自由”的古典诠释

第三节       对“次好制度”的寻求和宽容理论的早期建立

第二章  古代宽容与古罗马共和国之宪政实践

第一节       混合政体的宽容品格

第二节       蕴含宽容理念的“自然法思想”及其法治实践

第三节       “共和宪政”的衰微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意义

    一、“共和宪政”的传统

    二、绝对权力和根本法的概念

    三、宽容的自由思想与法治观念

    四、与罗马混合政体相契合的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制度)

第三章  政治哲学的近代转向与现代宽容

第一节       现代宽容的催生:对中世纪宗教歧视与不宽容的反思

第二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现代宽容

一、政治哲学的近代转向:对自然正义传统的拒斥抑或自然权利论的催生?

二、宽容的天赋权利论:自由的本质抑或不宽容的源泉?

三、宽容作为自由主义的精髓:“正确的路途”抑或“虚无主义”?

第三节       宽容的论证:宽容理念所涉及的几对关系范畴

一、宽容与真理的关系

二、宽容与自由的关系

三、宽容与民主的关系

第四章  现代宽容与立宪(自由)主义之宪政实践

第一节  立宪自由主义的早期实践与“压制性宽容”

第二节  政体宽容:优良政体的理性选择

一、代议制民主与政党制度

二、权力分立与制衡

三、司法独立和违宪审查

第三节  制度宽容:对少数人(群体)的宪政保护

一、少数人(群体)权利保护的宪政发展历程

二、“少数人(群体)”的界定:一个待决的难题

三、少数人(群体)宪政保护的两个面向

四、余论:国家的宽容义务

第四节  宽容的实现:从实体到程序的转变

一、宪法的实体价值如何得以实现?

二、宪法程序价值的体现及要求

第五章  宽容的再诠释:宽容宪政之理想模型

第一节  再诠释的必要性、意义与方法

第二节  整体与部分(个体)间的哲学关系范畴与宽容

一、人的可完善性需求与个体自主

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属性

三、部分(个体)与整体间的内在冲突与宽容

第三节  融合与吸收:“民主平等”和 “自由平等”的宪政体制与宽容

一、“民主平等”的宪政体制与宽容

二、“自由平等”的宪政体制与宽容

第六章 宽容理念在宪法上的应用

第一节  宪法意义下的宽容及其宪法价值要求

第二节  平等权原则与宽容 ――以平等和自由的关系为向度

一、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二、平等属于权利还是原则?

三、平等原则与宽容

四、保持自由和平等间的适度平衡:社会法治国原则作为宪法根本原则

第三节  宽容的界限及其程序性要求 ――以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为向度

一、宽容在宪法上的界限

二、宽容界限形成的程序要求

三、宽容作为扩大而非限缩基本权利之依据

第四节  宽容与宪法未列举权利之保障

一、宪法未列举权利之界定

二、宪法未列举权利保障与宽容

三、宪法未列举权利保障之实践举例

第五节  民主、多元风险与宽容原则

一、民主与多元风险:法治国家与宽容的意义

二、宽容原则:一个有待确认的宪法原则

三、多元风险社会与宽容――以“克隆”为例

第七章  宽容之难

第一节  “宽容”的中西文化之维

一、“宽容”在西方文化中的释义

二、“宽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释义

三、“宽容”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性及其对法治生成的影响

第二节  和谐社会、宪法变迁与方法论

一、和谐社会与宪法共识

二、宪法变迁与权力视角下的方法论

三、余论:宪法根本属性之检省

第三节  宪政宽容与宪政成长

一、权利(人权)共识与宽容

二、德性宽容与民主的生成

三、宪政成长与宽容的启蒙

参考文献

附录:联合国《宽容原则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第二十八届大会通过)

后记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