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简介〕郑海平,甘肃武威人,现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后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获法律博士(J.D.)学位,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目前重点关注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言论自由)、政府信息公开等问题。
〔内容简介〕在《比较宪法:高阶导论》这本书中,著名宪法学者马克・图什内特教授对比较宪法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宪法的制定、宪法审查、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政府权力的分配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尽管书名中的“高阶”(advanced)和“导论”(introduction)看似有些自相矛盾,但结合全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作者对该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介绍,所以可以说是“导论”;另一方面,这本书的侧重点又不是介绍比较宪法的基础知识,而是分析该领域的一些前沿的、重要的问题(甚至是难题),所以可以说是“高阶导论”。
在许多问题上,图什内特教授并没有为读者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只是对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解决方案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剖析。这种相对中立的立场,倒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言:比较宪法――历史及发展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
一、为何要制定宪法?
二、制宪的基础:制宪权
三、制宪的程序:关于包容性的问题
四、制宪的实质:范围与全面性
五、为何要遵守宪法?
六、结论
第三章 宪法审查的架构,及其对实体宪法学的一些
影响
一、介绍
二、宪法审查的构建
三、政治宪法主义作为司法性宪法审查的一种替代
四、关于宪法审查的架构的经典问题
五、宪法审查的新架构
六、宪法审查的架构与第二代及第三代宪法权利的关系
七、宪法审查的架构与第三代权利
八、结论
第四章 权利分析的框架:合比例性、规则,以及国际法
一、导论
二、利益衡量、合比例性,以及规则
三、解释差异
四、比例审查的一种不同的替代方法
五、国际法在国内宪法中的角色
第五章 政府的架构
一、关于政府分支的经典论述及其修正
二、新兴的政府第五分支
三、第五分支之外,抑或对三支分立模式的修改
四、结论
第六章 结论
一、除自由宪政主义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宪政主义
二、现代高度分化国家的宪法:对于“薄的”宪法的各种相互矛盾的定义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推荐语〕
马克・图什内特的《比较宪法高阶导论》一书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富,应该是学习和研究比较宪法的必备资料。一方面,该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为初学者介绍了关于比较宪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这本书也对该领域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做出了权威而又简洁的梳理,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米歇尔・罗森菲尔德(Michel Rosenfeld),叶史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
说这本书是对比较宪法的一种“高阶导论”,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其中融合了马克・图什内特教授关于各种宪制安排的丰富知识,以及他在过去至少十年间对不同国家的宪法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纵观全书,实体性知识和批判性分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本著作不仅能够帮助比较宪法的初学者了解该领域,也能够为那些富有经验的比较宪法学者们提供一些新知灼见。
――谢里尔・桑德斯(Cheryl Saunders),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图什内特教授又一次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以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独特风格。他介绍了比较宪法领域内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也解释了该领域的一些常见的话题(包括宪法的制定、宪法审查、权利分析,以及政府架构等)。这不仅是对比较宪法的一种“高阶导论”,更是对自由宪政主义的一种文笔流畅的总结。
――冈特・弗兰肯伯格(Günter Frankenberg),德国法兰克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