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廷开展之旅,大陆给予一定程度的接待及礼遇,身为一位民进党天王级政治人物,此行之所以引起外界高度关注,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他曾担任台湾“行政院长”及民进党党主席,是民进党卸任公职访大陆层级最高的一人,具有指标性意义;其二,近年来民进党与中共之间完全没有党对党的交流,只有零星个人的往来,谢长廷之行可能带来破冰效应;其三,谢长廷所提出的“宪法各表”对于民进党来说,已是相当不容易,愿意在一中宪法架构下进行各自表述空间,故被大陆当局视为可以沟通的务实派,希望藉谢长廷开启民共沟通之门,进而量变引起质变。
然而很可惜,谢长廷的“宪法各表”并未得到民进党的支持,也没有掀起民进党中国政策的论辩,致使此次开展之旅,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成就了谢长廷个人,却没有改变民进党的本质及民进党人的想法,也并未对国民党形成太大的压力,诚如现任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所言,谢长廷提出“宪法各表”,只是谢长廷的个人主张,既不是民进党的主张与立场,也没有与谢长廷过去提出的有所不同。但他对谢长廷此次开展之旅,仍给予肯定的评价。
平心而论,大陆当局只要民进党仍然坚持一边一国,不放弃台独路线,不承认九二共识,中共就不会跟民进党进行党对党的接触,双方自然无法建立真正的互信,双方也就没有共同的政治基础。那么“宪法各表”的内涵究竟为何,自然值得深究。
“宪法各表”是九二共识的变体,另一态的表述方式
马政府所指的九二共识指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当局的九二共识指的是一个中国;马政府的表述乃是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存在于一个分裂分治的全中国主权之下;而谢长廷的“宪法各表”,则着重于宪法层面的探讨,当然宪法与国家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可以讨论的,其实就是“两国两宪”或是“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宪法”,其与九二共识的差异在于谢长廷不承认九二共识,只承认九二精神;他不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切入,而是从宪法层次来剖析,当然这其中尚有许多内涵值得讨论,包括大陆当局恐怕也无法接受“宪法各表”的说法,因为宪法所突显的是国家主权,而基本法则可避免形成两国论情况,但台湾方面是无法接受中央与地方间宪法与基本法间的关系。
谢长廷是民进党三大天王中最为开放及宪法层面着墨最深者
民进党现任党主席苏贞昌、前主席蔡英文及谢长廷三人的中国政策主张之异同值得探讨,针对苏贞昌、蔡英文及谢长廷三人党内经历、中国政策的宏观层面主张、开放程度、两岸关系着墨程度及政策方向,笔者作一初探,其内容如表格所示。
我们可以观察到,谢长廷在中国政策的主张上最为开放、蔡英文居次,而苏贞昌则最为保守;同时谢长廷在中国政策的面对态度及着墨上也是最为积极,苏贞昌由于居于党主席之职,故最为消极,也必须承受来自党内基本教义派的批评;另外,谢长廷从宪法的角度替两岸关系定位,相较于蔡英文及苏贞昌,算是一种较大胆的尝试。
民进党在中国政策论述上的集体困境
尽管谢长廷在其他二人中最为开放,但他所提出的“宪法各表”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及考验。首先,他面对党内基本教义派、独派、扁系、一边一国连线及台联党和李登辉等势力挑战,致使他如若未有效应付及说服这些人,恐未他的“宪法各表”仍将胎死腹中。其次,谢长廷等民进党人在面对中国大陆时,往往陷于一厢情愿的矛盾,反对一个中国、不承认有九二共识、不放弃“台独”主张等,在这样的论述主张的基础上,永远不可能与大陆会有互信基础及政治共识,尽管双方交流途径很多,但如同王毅主任所言“只停留在个人间的接触而无法扩张至党对党的对话”,此种情况更缺乏民共党对党对话的氛围;谢长廷等民进党人在台湾也不敢大声喊出“中华民国”而戳破“台湾共和国”的神话及迷思,对于国民党大陆政策始终不愿虚心研究,这将使谢长廷等民进党人一直以来无法克服两岸困境。
民进党的集体困境为:
一、主张“台独”及一边一国的论述,民进党不接受“中华民国”,这一点大陆可以接受,但民进党要搞“台独”,搞“台湾共和国”,恐怕大陆绝对不可能会接受;
二、民进党支持者深受深绿媒体的宣传,自然对大陆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三、民进党对于中华文化的排斥与中国文化的抵抗,也会造成民共交流的障碍;
四、民进党对于中国二字意涵,往往加以政治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当然对于一个中国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自然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说法;
五、历史的情感遗绪,民进党的支持者多半是从大陆很早就来台湾定居的,在大陆的亲人自然较少,相对来说对于大陆就没有多少情感的存在,此无情感的纠葛也替绿营政客宣传一边一国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民共间没有内战的问题,从一方面来说没有包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是情感疏离的正常结果,这种不熟悉无接触的陌生感,有好有坏;
六、民共交流某种程度受到民进党政党文化所制约,民进党的政党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略有不同,派系经营及选举文化更与共产党之政党属性有异,自然政党文化一定会影响民共间的交流;
七、民进党大小公职人物,对于大陆相关政策的负面否定及杯葛态度,绝对是民共交流破局的最大关键,民进党要不就是国民党透过强力表决通过而被迫接受,要不就是焦土政策全面杯葛,从来没有主动抛出一项有助于民共交流的政策及议题,如此的思维模式及操作手法,大陆当局如何能够善意以对?
八、民共交流存在着是太多的争议,突出各项的争议,而不是刻意搁置争议,先务实处理一些必要的行政沟通及交流问题,倘若民共间交流都只看见争议,看不见共识,只看见仇恨,看不见善意,那么笔者可以断言,民共交流绝对无法达成正面的功能与沟通的目的;
九、民进党的支持者可以做到两岸交流政冷经热、政经分离,但问题是大陆当局是否会愿意接受这种看法,恐怕不无疑问。
这些困境若不解决,民共对话实难有共识及互信基础。
“宪法各表”中“两宪两国”与“一中两宪”和“一中三宪”之辨析
谢长廷此次所提之“宪法各表”,其内涵在于两国两宪,与国民党所主张之“一中各表”对大陆来说更具挑战性,因为尽管一中各表的实质表述内容不同,但还是在一中的原则下;而“宪法各表”则为突显两国事实,这恐怕是大陆当局所无法接受的。至于马政府现行的“一国两区”,恐怕也比谢长廷的“宪法各表”来得更具可行性。
至于有台湾学者张亚中教授主张“一中三宪”,其也是在一中的基础上,与谢长廷所说的“宪法各表”意义完全不同。其第三宪指的是两岸未来超越两岸现行宪法的法律架构,与两岸宪法并存,将其称之为“第三宪”,一中三宪其目的是使得两岸在法律架构内,存在着一中三宪。一中三宪顾及到两岸是“互为主体”,但是也创造出“共有主体”。而处理的第一步,便是在两岸未来可能签订的和平协议中明确约束双方对“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做出条文式的保证。
谢长廷开展之旅后,势将会极力争取主导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但主要的决定权都不在他,他与苏贞昌和蔡英文的关系,今后也只会更加矛盾,因为谢长廷主动出招,非但破坏苏贞昌冷却大陆政策的氛围,更形同挑战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也突显蔡英文“台独”主张的坚定。
总之,谢长廷“宪法各表”提供我们思考的空间,其开展之旅虽然有助于大陆对民进党部分人士的了解,对双方交流也不无正面作用,但民、共差异不是短期所能化解的,必须冷静看待,千万不要寄予过高期望。而民进党的中国政策似乎没有任何调整的迹象,姑先不论大陆当局能否接受“宪法各表”,恐怕民进党人也都无法接受谢长廷的主张。
职是之故,谢长廷开展之旅突显出民进党的集体困境,他的“宪法各表”也突显出国民党在不得已情况下“一国两区”和“九二共识”的价值,整体来讲,笔者对于谢长廷的开展之旅仍是给予高度的肯定。
文章来源:《新产经》2012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