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公开年度收支预算 监测预报耗约3亿
中新网6月29日电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中国地震局以预算书形式公开了2010年部门预算,其中详细解释了各部门及各类项目支出的情况。
此次以书面形式公开的中国地震局部门预算由机构与人员基本情况、局机关及46个下属单位预算收支和相关预算科目解释三部分组成。
中国地震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授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管理全国地震工作。中国地震局主要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研4项内容。
2010年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及支出总预算为24.1亿元。预算支出除经营支出2600万外可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住房改革支出3部分。其中,基本支出12.3亿元,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安排;项目支出近9.9亿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约3.0亿元,地震灾害预防约0.8亿元,地震应急救援约0.5亿元,地震科研约4.0亿元,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约1.1亿元,基础设施改造等约0.2亿元,地震机动经费0.3亿元,资金安排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住房改革支出1.6亿元,按照国家住房改革政策进行安排。
文章来源:http://news.sina.com.cn/c/
地震局预算再引争议
中国地震局
再次发布
“此次公开更全面详细”
“自即日起,中国地震局以预算书形式公开2010年详细部门预算,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普通公民,也献给每一位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普通工作者”,6月29日中国地震局再次在网上公布部门预算,在公布预算的信息页中写着,“与3月31日的公开相比,此次公开更为全面详细”。网站上还提供了预算的PDF格式电子文档,公众可任意下载。
曾遭质疑
预测经费是住房支出1/60
今年3月31日,中国地震局在网站上首次公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表,“地震预报预测”项目只有270万元,相当于地震局住房保障支出1.6亿元的1/60,网友们对此提出质疑。
在此次公布的预算书中,此前遭质疑的“地震预报预测”经费依然是270万元,但注明了这个“地震预报预测”是专用于“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属于地震预测的一部分。实际上,地震监测预报的总预算约3亿元。
根据预算书,预算支出的24.1亿元中,有近14亿用于地震事务预算支出,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以及地震应急救援等工作,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约1.1亿元,地震科研约4亿元,其他支出用于教育、住房保障等,住房保障“按照国家住房改革政策进行安排”。
再遭质疑
地震监测花钱是否太多
地震局第二次公布预算后再一次引发了网友们的争议。此前有人质疑地震监测花钱太少,现在有人质疑花钱太多。有网友提出,其实用于预测的预算再多也没用,因为预测地震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且科技水平太落后。还有网友说,目前应该救灾第一,预报没办法做,就不应该费太多钱。
但同时有网友认为,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就是进步的表现,只有接受社会监督,才能改进工作,不断进步。恶意乱花纳税人的钱是很多职能部门的通病。地震局敢于公开资金用途真相,是值得肯定的举措。
文章来源:http://news.163.com/10/0701/16/6AH4TNU600014AEE.html
地震局预算悖论 监测耗3亿住房1.6亿
中国地震局29日再次网上公布部门预算,而且是详尽的34页PDF版本预算书,公众任意下载。这是首个以预算书形式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也是迄今为止公开内容最详细的一份部门预算。此前,该局也在网上公布过一次部门预算,遭到很多网友强烈质疑―――在总预算24亿里,“地震预报预测”项目预算只有270万元,与行政运行、住房等费用相比所占比例实在太低。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3月31日,中国地震局在网站上公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4月14日玉树地震后,网民对地震局展开质疑,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
当时,有网友找出中国地震局2010年部门预算详单,研究发现行政运行费用1.8亿元,机构运行2.1亿元,而“地震预报预测”项目只有270万元,相当于地震局住房保障支出1.6亿元的1/60。“震情跟踪”项目是1700万元,而用于购房补贴的数字却是8678万元。许多网友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有媒体在报道这份预算时打出标题《24亿元养个地震局有啥用》。
据观察,地震局在官网上称“与3月31日的公开相比,此次公开更为全面详细,以便于您了解中国地震局2010年部门预算的详细内容”。网站上提供的PDF格式的电子文档扉页上写着几句话:“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普通公民;献给每一位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普通工作者。”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此前被网友质疑的“地震预报预测”经费依然是270万元,不过在表格后的备注中注明了这个所谓的“地震预报预测”其实只是专用于“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实际上,地震监测预报的总预算约3.0亿元。
按照地震局官网对预算书的解读,2010年预算支出为24.1亿元,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住房改革支出3部分。其中,基本支出12.3亿元;项目支出近9.9亿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约3.0亿元,地震灾害预防约0.8亿元,地震应急救援约0.5亿元,地震科研约4.0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约1.1亿元,基础设施改造等约0.2亿元,地震机动经费0.3亿元,“资金安排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住房改革支出1.6亿元,“按照国家住房改革政策进行安排”。
中
地震局花3亿进行震前预报,貌似还没有收到回报,以前有报道说现在的地震预报单还是通过邮局邮寄的,即便准确等寄到了早就“震”上了。用住房改革支出的1.6亿元建立一个电子预报系统绰绰有余,到底是保护房子重要还是盖房子重要呢?所以说,地震局的新版预算还是存在荒谬的悖论。
文章来源:http://nt.house.163.com/news2/100701/1/666079-1.shtml
地震局预算背后:功能意义到底有多大?
在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周总理到邢台视察工作,并提出需要发展地震预测工作,并由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担任工作主主长。随后在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被改名为中国地震局准确的预测了20多次地震,大大的减少人民的财产损失。
在前面我提到过,那两次地震之前地震局是没有做出预报预警的,而在地震过后给出的预报不准确,如汶川过后说陕西要发生余震,但是并没有发生。在这样的灾难过后我们不得不质疑中国地震局到底在做什么?是无法预测还是预测的准确性不高,还是没有预测过?在这样的问号后面我们还不知道要打多少个这样的问号。
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们说:“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准确性不高。”反而今天的科学进步了,却说“无法预测”了呢?
唐山大地震有汪成民,创造了“青龙奇迹”联合国授予了奖,四川有耿庆国、钱复业,钱复业并对时间和震级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向地震局做出了汇报,但是地震局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
有许多的地震是有前兆的,如家禽突然惊慌,许多的动物集中迁移,搬家等就是一些不详的预兆。而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些常识,但在地震专家们并没有这些常识,或是忘记了这样的常识。在
据网民们发现。中国地震局在2010年的支出预算单,总额达到24亿元,用于地震预测的270万元,震情跟踪的1700万元。其余的用于住房改革、行政、医保、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我们大可的算了一下。用于地震工作的只有1970万元。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啦……
在这样的惊人的数据之后还不知道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呢?无可厚非得是地震局里有一部分人失职了,在利益面前他们“低头”了?在年复一年之后,地震的预报工作也逐步走向了边缘化。在地震中死亡的家属们的哭泣声中,不免我们为这样的地震局感到悲哀。
而我们在地震面前我们是勇敢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困难。我们的信心是坚不可摧的。我们在这样的地震过后,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地震局有没有预报过?地震局是不是一个虚设?地震局到底在做些什么?
文章来源:http://www.ncnews.com.cn/xwzx/gnxw/t20100630_594605.htm
主动公开预算的地震局绝不会吃亏
地震局近日在官网向社会公开了“迄今为止内容最详细的一份部门预算”,预算书的第一句话是: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
尽管预算中“住房改革支出1.6亿元”等数字引来一些质疑,但我要说的是,地震局绝不会因此而吃亏,反而会从中收获许多利益。
如果对中央各大部委的舆论形象进行一次评比,地震局可能得分不会很高,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个非常不讨好的行业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可地震的破坏性又非常强,可想而知,地震局的压力不会小,甚至要背负骂名。
而民众的骂可以理解 纳税人在地震研究上投入了那么多钱,却仍不能逃避震灾之祸;地震局的委屈也可以理解 地震无法预测是客观事实,不是投多少钱就能立竿见影取得效果的。那么,如何化解这样的冲突?公开预算,赢得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告诉纳税人每一笔钱的花销和去向,让纳税人明白,地震局没有把国家的投入用于建豪华办公室和出国旅游,没有大吃大喝和报销洗脚费,都实实在在用到科研和预防上去了。让人们了解,地震局不是不努力研究地震,而是人类认知水平尚有局限。
“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普通公民;献给每一位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普通工作者 ”地震局此次不仅公开预算,而且对纳税人如此谦恭,措辞如此讲究,在国家部委中是很罕见的。这正是地震局改善自身形象,通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化解公众质疑的一种努力。
随着《政务公开条例》(应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宪政网编辑注)的实施,公民在财政知情上的民主诉求越来越张扬,政府不公开,公民会在日常政治中行使公民权利以起诉、申诉和公开信的方式要求政府公开。而地震局顺应民众诉求详细公开预算,可以免于这样的舆论逼问。迟公开不如早公开,被迫公开不如主动公开,这也是吃不了亏的地方。
文章来源:http://news.163.com/10/
中国地震局,比公布预算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桐子岚
中国地震局日前在其官网公开了2010年的部门预算书,这是首个以预算书形式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也是迄今为止公开内容最为详细的一份部门预算。然而,如同今年3月地震局首次公开部门预算引发强烈质疑一样,此次预算再一次引起了争议。
值得肯定的是,国家地震局勇气可嘉。由于事先没有作出预报,伤亡惨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地震界承受了空前的压力。今年发生的青海玉树大地震,同样缺位的事前预报再次把地震局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有人发出了对其存在性的质疑―――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们说:“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准确性不高。”今天的科学进步了,反倒成了“无法预测”?因此,3月份地震局公布的部门预算成为众矢之的。支出预算总表中地震预报预测270万元的支出,对比其24亿元的总预算,1.6亿元住房改革支出,1.8亿元行政运行费用,以及2.1亿元机构运行,显然用在“正事”上的钱少得可怜。就在预算一事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际,如今地震局旧事重提,自己主动翻起了旧账,自然需要勇气。而且预算书扉页很有诚意地写下“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普通公民,献给每一位致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普通工作者”,首次让纳税人真实感受到被尊重。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让诸多部门无法望其项背。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既然地震局诚心尊重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自然也应投桃报李,切实履行监督的义务。
诚意可嘉,却不意味着预算书就无可挑剔,也不意味着地震局就能一改在公众舆论中极其尴尬的境地。尽管地震局澄清,地震监测预报的总预算约3亿元,而不是传言中的270万元,但1.6亿元的住房改革支出还是刺痛了民众本已敏感的神经,或者进而言之,一年花费二十几个亿的地震局到底在做什么,这成为民众最耿耿于怀之事。花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花的钱有没有价值。事实上,地震局走的是一条模糊的中间路线:一方面,坚称地震预报要继续搞下去;另一方面却反复宣称,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地震漏报是正常的。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既然如此,何苦将大把大把的“孔方兄”浪费在一些“没什么结果”的事情上呢?美国地质调查局在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试验确定“地震不可预报”之后,即将地震相关工作重心转移到减灾规划等方面,而把预报工作剥离成为“探索性科研”,由单独的科学家或科研机构承担。而目前日本对于地震预测实行的原则是,不是能够预知地震,而是在没有预知的情况下,做好对地震的准备。特别是日本政府的立场更是明确,与其在所谓的地震预测方面使用大量金钱,不如在抗震等防灾减灾方面多使用些金钱。
少忽悠,多干些实事,让人们在灾难来临时,不再那么惊慌失措,比任何漂亮的说辞、华丽的词藻更能打动人。
文章来源:http://nf.nfdaily.cn/spqy/content/2010-07/02/content_13400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