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可以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从2003年起,将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目的是引导人们关注心理健康,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预防自杀的能力,鼓励有需要的人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日前指出,多关注弱势群体和高危群体,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
“我国是高自杀率国家之一,据2000年国家疾控中心与北京回龙观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毛羽说,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毛羽表示,近年来,由于预防自杀工作的深入开展,自杀率有所下降,但预防自杀工作仍然面临很多挑战,需要专业人员和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自杀人群9成以上患有精神障碍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自杀呢?
研究显示,自杀人群中约有95%患有精神障碍,而我国自杀死亡者中约63%患有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中有40%人患有精神障碍。抑郁障碍是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可使自杀的危险性增加20倍;焦虑障碍使自杀的危险增加6-10倍;酒精滥用或依赖的自杀危险增加6倍;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如:癌症等慢性疾病和畸形、癫痫等形体缺陷和身体功能受损者,很容易引起抑郁情绪,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有针对性地阻止自杀行为
那么,能否有针对性地阻止人们的自杀行为呢?
“多关注弱势群体和高危群体,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毛羽认为,特别是在多样文化社会,有效预防自杀更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针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导致的自杀行为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一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预防自杀的教育,让人们能够识别出有自杀风险的人,并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是限制自杀工具,比如,在农村要让农民安全存储农药,在经常被作为自杀地点的桥梁或高层建筑物上设置防护装置。
三是媒体要负责任地报道自杀事件。
四是为自杀者亲友提供支持。
五是开办心理援助热线,为人们提供及时的帮助。目前,北京回龙观医院已经设立了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可以24小时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需要的人群可以拨打8008101117。
中国自杀人群中多为冲动自杀 冲动是魔鬼需学会疏解摆脱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 2011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3日第26届世界预防自杀大会将首次在中国召开,这是对中国近年在预防自杀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的肯定。
今年的主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
在厦门,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纠纷,自杀未遂的高危因素有:精神心理问题、经常性参与赌博、因精神问题或心理问题住过院。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仙岳医院社会防治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丁丽君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杀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冲动自杀,自杀行为通常在与家人争吵或遭遇某些负性事件之后较短时间内发生。
方式
应严管农药等自杀工具
据对451例服用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研究显示:从开始有自杀想法到实施自杀所用的时间:不到5分钟的为44%,10分钟以内的占51%,两小时以内的占64%。自杀的高危持续时间大约为48-72小时,如果能度过这段危险期,自杀的可能性就能大大地降低。
据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仙岳医院调查统计,在厦门,自杀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工具(如农药、用刀割腕等),工具大部分来源于家里。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赵小燕说,医院接诊的自杀病人中,安眠药、有机磷(农药)、百草枯(除草剂)是自杀病人最常用的3种药物。
在农村,毒鼠药及有机磷农药随处可得,而且一般人认为喝药可以留“全尸”且痛苦小,这是造成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对此,赵小燕认为,限制农药等自杀工具的易得性很重要。家庭对易造成自杀的工具应上锁管理,并对家属进行自杀相关知识普及教育。
心理
有自杀想法者占求助电话大多数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中,有过自杀想法者占所有来电的60%-70%。
许多来电者将自己的窘境或心理困扰瞒着家人,认为自杀是惟一解决痛苦的方法。有部分人认为,担心说自己的问题会让家人承受不了打击。
心理咨询师建议,遇到一些让自己情绪极度低落的事情,特别是有自杀念头时,应与家人一起分担,共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而言,自己作为局中人,很容易陷入当下问题的困扰中,而这时亲友特别是家人,却能很好地分担。
群体
厦门弱势群体求助来电多
在别的城市,求助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多为文化层次高的人。在厦门,反而是文化层次较低、经济收入较少的弱势群体来电多,占所有来电超过三分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城市则不足三分之一。这主要原因是,厦门的预防自杀工作常在工厂、城乡接合部开展。
来电求助的弱势群体,多是因为工作不顺,或是经济收入少,又面临结婚,要花很多钱,因而产生自杀念头。对此,丁丽君呼吁,应关注弱势群体的自杀倾向,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
预防
遇到轻生者,应多给予帮助
防范自杀依靠心理医生远远不足,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如110、119、社区工作人员和家属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政府应多在社区进行预防自杀知识宣传,尤其是在弱势群体中进行预防自杀宣传,多开展讲座,播放公益广告,鼓励有自杀想法的人学习寻求帮助,帮助自身摆脱自杀念头。
丁丽君建议,一旦有人自杀,如果你正在现场或接到通知,都应该第一时间给轻生者以帮助和陪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劝解的话语都不要否定或指责自杀行为,而是应该站在自杀者角度,理解其痛苦,并鼓励自杀者述说、宣泄。绝大多数自杀者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选择了自杀的方法。很多的自杀者均有“三无”体验,即无法忍受、似无止境、无法逃避。因此心理干预重点放在针对这“三无”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记者 刘蓉 实习生 林莉莉
通讯员 吴素英
链接
各国出奇招防自杀
在被称为“自杀天堂”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打个电话吧,还有希望”――这是官方阻止自杀者从这里跳下去的措施之一。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大楼名叫“贾纳卡普里地区中心”,它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自杀大楼”。由于有很多人从这座大楼上跳下来,印度警察24小时在楼顶值班。
在韩国首都首尔,地铁站随时能听到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等柔和的乐曲,以缓解乘客的低落情绪,防止有人跳下站台轻生。每当音乐快结束时,还会传出播音员的声音:“亲爱的乘客,让我们多想想爱我们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生命是多么宝贵呀。”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
有数据表明,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据WHO的统计数字,2000年全球约100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其中,男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有:立陶宛、俄罗斯联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标准:年自杀率>60/10万);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为:斯里兰卡、中国、匈牙利和爱沙尼亚等(标准:年自杀率>14/10万);部分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自杀率却非常低:年自杀率<1/10万,如秘鲁、埃及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李振涛说,在1993年以前的统计中,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是什么原因导致施行自杀者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答案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是让自杀者悬崖勒马的一剂良方。
自杀的特点
根据专家对中国自杀者进行心理解剖分析,发现中国自杀者有以下特点: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五成八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七成五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六成二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两成七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四成七曾出现过自杀行为;六成三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一成。专家认为,至少有3种人群在我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二是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报告显示,目前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
另外,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据此测算,中国每年大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承受着因家人或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其中大约有十三点五万名小于十七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的悲剧。专家认为,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后半生。
有关自杀的误解
对于自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误解,事实上有时会被一些假象弄得混淆不清。有关自杀的误解如下:
一、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与一个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可能使其产生相信的感觉,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并缓解他们的压力,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控制。
二、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事实上大量的自杀身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
三、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四、自杀者有精神疾病。事实上仅有小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病。他们大多数人是处于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的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
五、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
六、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事实上自杀倾向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
七、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么克服这种想法,要么寻求帮助,要么死亡。如果他们自己能够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就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八、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当想自杀的人严重抑郁后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未遂后出现“欣然”期。
九、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作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与遗嘱。
十、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事实上有些自杀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防止自杀的前提是防止绝望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什么会自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那么什么是最大的生存恐惧呢?很简单,就是绝望,就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要想防止自杀,首先要防止产生绝望的土壤。
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对生活失去了勇气。这好像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我们也不能让他因此而自杀,因为他的一死了之,会把长久的遗憾和疼痛留给活着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战胜病魔,应该给他以关怀,应该尽力为他减轻痛苦,让他用自然的方法走完人生之路。
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上当受骗等,这些人往往会选择自杀。怎样减轻他们的绝望感呢?我想,对于个人的责任,我们可开导他们擦干眼泪向前看,对于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通过法律、道德等多方因素改善生存环境,让生活更加理智、和谐,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让奸诈者越来越少。
有一些绝望主要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如前不久陕西旬阳县三农民因乡派工作组的粗暴行为而自杀,如某市因强制拆迁导致居民翁彪自杀。这样的绝望更要从源头上彻底避免,因为这种绝望导致的自杀,有些时候是以失去理性、报复责任人甚至滥杀无辜的形式实现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个方面,社会应做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或经验:社会虽不能完全避免不公,但政府是廉洁的,法院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使是法律本身有问题,只要通过自己依法上诉和呼吁,也会得到纠正,自己总有一天会讨回公道!
除了这些,社会还应建立有效的绝望心理防范机制,如全民普及防范这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
编辑:李曼颖